金 敏
(常州開放大學,江蘇常州 213000)
國際觀是指在某個階段某個國家的主流人群對外部世界的共同認識,包括特定的集體心態、對外部世界的知識水平以及對外部世界的互動熱情。本研究中把高職生的國際觀界定為:對外國國家和國際常識有基本的了解,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在尊重和接受他國文化的基礎上,擁有國際合作的能力與他人溝通的能力。擁有國際視野和責任意識,展示大國工匠的風采。
當今世界正處于加速變革且深度調整的新時期,世界格局呈現出多元化復雜化以及不穩定性的態勢。然而經濟全球化依然是大勢所趨,隨著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越來越廣泛地參與到各類國際事務,積極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隨著國際競爭的不斷加劇,中國制造在不斷走出去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因此想要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核心在于制造者[1]。只有充分發揚工匠精神,培養大批高素質且具有國際視野的大國工匠,才能打造高質量的產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中國制造走出去。
高職院校作為大國工匠的孕育基地,培養具有堅定文化自信、追求卓越勤奮刻苦的人才將成為重要使命,然而在思政教學中貫穿國際觀的培養,一方面可以促進高職學生接受跨文化價值,尊重各地區各民族的風俗文化,跳脫自我中心主義;另一方面可以開闊學生視野,了解國際新聞動向,構建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從而在未來升學求職等相關發展領域上表現出更為積極主動的國際參與乃至服務意識[2]。以《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課為例,本課采取案例分析法、新聞播報、模聯活動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對核廢水排放的國際事件擁有更深刻的認識,拓寬了學生的主體空間,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鍛煉了領導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更擁有了公共關懷的心態。因此在高職課程體系中加入國際觀的滲透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以及素質的提高。
面對教育領域激烈的競爭現狀,高職思政課程體系中提到了課程設置視野的問題。強調應從國際視野入手,提升學生的歷史視野和知識視野。另一方面,影響思政課國際競爭力提升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其國際話語權的大小強弱。在高職思政課程體系中植入國際觀的思想能在幫助學生開闊眼界樹立大國意識的同時,更能樹立課程國際視域設計思路,推動課程的創新,引起學生新的共鳴與思考。
因此面對充滿挑戰的21世紀,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國際觀符合高職課程體系的基本要求,也符合高職教育隱性和啟發性原則,對教學目標的達成起到重要作用[3]。
高職生仍處在對于社會缺乏全面認知的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更應該結合時事案例讓高職生打開視野,使其對于一些熱詞和案例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在搜集資料的自主研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以及對專題學習的興趣,從而獲得綜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技能情感的進一步拓展。在《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課中,教師便通過新聞播報、頭腦風暴以及中歐GDP的案例對比讓學生對于大變局的概念、變與不變的要核以及日本排放核廢水有了深刻的認識。
首先是在導入環節,通過時政熱點——1901辛丑條約簽訂和2021辛丑年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對比圖引出中國綜合實力的崛起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環節。其次在授課環節中通過進博會的宣傳視頻讓學生了解大變局下的挑戰與機遇,進一步剖析大變局中國際體系的調整與變革。最后通過新聞播報的方式,讓學生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展開對于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的討論,明晰核污水排放的危害以及對國際社會的影響,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探究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層面,又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并搭建起一個讓學生關心世界、鍛煉溝通與表達能力的平臺,更有助于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4]。
本課授課對象對高職一年級學生,此年齡段的學生由于處在青春期,文化基礎薄弱且理想目標不明確,大多數求知欲不強。而高職思政教學過程中的思政課內容較為枯燥,因此培養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思政教學過程中發掘自身潛力,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成為首要目標。
在課程的教學中,發現高職生在國際觀的構建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根據課標及相關要求,高職生對于相關國際知識的了解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知曉中國發展歷史上相關重要外交政策;其二,能大致了解一些國際范圍內發生的新聞時事,構建正確的世界觀。通過課堂表現可以發現,大多數同學對本節課的內容一知半解,在課前預習時對于標題含義的理解也較為淺顯,缺乏深度的思考。在授課過程中,對于核污水排放以及中美貿易戰等經典案例缺乏互動以及了解熱情,課堂表現不夠積極活躍,小組成員互動不夠頻繁。
一個班將近80%的學生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含義都無法準確地表達,從表面上來看是學生的政治基本知識儲備不夠,從深層次來看,則是學生的國際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不強。從“人類命運體”的意義來看,是學生全球價值觀的缺失,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這是一種跨越國家民族文化的共同價值體系,促進青年們形成對世界全面的認識,樹立開放包容共享的價值觀,更好地適應全球化時代的要求。
另一方面考慮到授課對象為剛進入學校的高職一年級學生,此群體對于國際新聞的信息敏感度不高,課外知識掌握程度低,國際視野的認知不夠全面具體,并且由于初中時代高壓環境下的打壓,內心的自卑早已讓其失去了對學習乃至生活的信心,每周屈指可數的思政課更是降低了學生對于課程的重視程度。
國際分析能力是指在如此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獲取信息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要學會分析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和意義。教學設計中,在討論“時隔120年的兩次談判有何不同”時,大部分人表現出迷惑或是沉默的態度。對于中美高層會晤的具體過程全然不知,因此在探究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停留在初步的印象,無法對意義乃至國際局勢的變化有敏銳的感知。在信息化的時代,高職學生剛剛脫離中考的中壓更愿意關心他們自身感興趣的話題及內容,對于國際熱點問題不會主動思考。盡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注重相關課外知識的拓展,但由于學生的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另一方面在探討具體的國際案例時,大多數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又過于單一,由于沒有相關知識的積累以及預習工作的不到位,使得學生對于核廢水排放的影響知之甚少。在解決核廢水排放這一問題上,大多數同學只想到了協商談判,卻忽略了訴諸國際組織的幫助,甚至不了解聯合國的作用。
綜上分析可以得出,目前高職生的國際知識儲備不足,對于時事政治的素材積累得也不夠,缺乏積極性,根本原因在于除了沒有興趣外,就是長期的打壓式教育早已讓其失去持續學習的信心和探索新事物的愿望。因此在缺乏國際知識的情況下,很難形成正確的國際觀。另一方面由于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大多數學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多角度思考的能力有待加強。總之,擁有開放的全球視野是學生國際競爭力的體現,缺乏國際責任感的學生很難走向更大的世界。
結合國際觀構建現狀存在的問題,現針對性提出多種路徑滲透進高校思政教學中,從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觀。
世界疫情背景下,國際組織的重要性愈發明顯。隨著“一帶一路”的提出以及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國人將走出國門,創造屬于自己國家的輝煌。然而高職院校作為大國工匠的重要輸出平臺,培養學生的國際觀也迫在眉睫[5]。
首先除了相關課程授課環節中注意時政案例知識的補充之外,可以結合新聞搜集、觀看相關視頻等趣味互動方式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以《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課為例,除了在課前布置閱讀相關書本材料的任務之外,還應該注重主體性探究的方式。大變局的內核是中國的崛起,在課前可以讓學生搜集中國實力今昔對比的案例,從而能夠更加便于學生理解“變”的含義。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數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有限,因此可以從本地素材案例出發,從常州本土變化中感受我們國家實力的不斷發展壯大,用以小見大的方式來升華課程主題。
此外,此課的授課環節中不止一次談到中美關系,因此可以將中美關系的案例貫穿其中,補充相對應的中美貿易戰的概念、進博會的舉辦背景以及時代主題——和平與發展的深刻內涵。在最后的頭腦風暴環節,面對日本排放核污水帶來的重大影響,可圍繞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展開闡述,分析此類機構的作用,補充學生的國際知識,從而讓學生明白國際社會也需要統一的準繩和相應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各個國家的行為,而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將與國家乃至世界的命運緊密相連[6]。
高職思政課的課堂常常圍繞傳統知識展開,注重人生觀價值觀的建構,然而高職學生的學習接受度和興趣度往往都不高。一方面是思政課過于灌輸理論、缺乏實際指導的現象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對于當今社會熱點問題、現代化規劃以及社會發展經濟問題教師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
因此需要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情況下,借助網絡優勢擴展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在課堂培養學生國際觀的過程中,教師常常會借助案例,但是忽視了案例選擇的枯燥性。因此,在《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課中選擇了學生新聞播報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推動探究的進程。從最后呈現的效果來看,基本實現了教學目標,但是學生的回答積極性依然不高,參與互動環節的學生仍然是少數,回答的角度和內容重復性較高,思維沒有得到發散。
開展模擬聯合國作為現代教學手段中的一種,已經在多種教學場景中得到運用。以《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課為例,學生可以通過扮演各國代表的方式,模擬其運作方式和議事規則,討論核廢水排放問題,并通過演講辯論投票表決等多個環節得出最優的方案,以身臨其境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參與程度,以此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此外,超星平臺的互動以及數字電子地圖的繪制等各種方式都可以運用到思政課堂中,從而將深邃的知識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培養社會使命感。
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對象,除了擁有專業知識外,更需要有一定的國際化素養。教師的國際視野和國際觀是決定國際觀課堂實施是否可行的基礎。思政教師需要轉變觀念,在以課標和相關書本內容的基礎上,加強對素材的二次開發,延伸相關知識,在注重授課邏輯的同時,更要拓展話題帶動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型思維。在學生成熟的國際觀的培養中,教師首先是引路人,引導學生意識到全球化趨勢下具備國際視野的重要性,傳授學生獲取相關數據資料的能力;其次,教師應該富有耐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及豐富的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看問題的正確視角[7]。
最后,教師應具備時政信息搜集能力和快速理解能力,一方面通過多樣化的軟件,例如中國日報、學習強國以及環球時報等開展廣泛閱讀,另一方面結合《政治學人》《世界知識》等相關期刊公眾號來積累相關的學術理論和概念,定期與相關專業人士探討并輸出自己的學術觀點,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現如今,諸多中高職院校開展了第二課堂。簡單來說,“第二課堂”是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的,是課堂教學之外的活動延伸和教學延展。“第一課堂”更依賴于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進行課堂活動,“第二課堂”則在于豐富和深化“第一課堂”教學任務的一系列教學實踐活動[8]。
第二課堂采取自愿模式,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想上的課程,從而培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這對于適應社會、成才就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第二課堂的教學環節中加入時政沙龍會更加提升日常思政課教學的效率,依托相關熱點來深挖問題本質,傳遞新思想,發現新知識,以滿足高職生在知識和思維方面的多元需求。
綜上所述,當今世界已經成為密不可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現代青年,承擔著未來大國工匠的使命責任,高職學生更應該構建成熟的國際觀。本文通過三方面展開,一是國際觀的概念以及對于學生的成長意義,二是國際觀的構建現狀,說明當前高職學生面臨的學習興趣不濃、基礎薄弱等諸多問題,最后通過闡述具體路徑來解決現代高職學生缺乏國際觀的困境,希望以此來完善思政課程的授課體系和授課方式,拓展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