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華苗 沈海彬 陳 琳 黃 鈴 丘馨洋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生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在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廣東省實施“廣東兜底民生服務社會工作雙百工程”(以下簡稱“雙百工程”)[1],全面加強鄉鎮(街道)社會工作服務能力建設,積極打造職業化、專業化、本土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為困難群眾和特殊群體提供政策落實、心理疏導、資源鏈接、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專業服務,以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米”。社會工作者作為鄉村社區治理的參與者,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诖?筆者通過走訪調查粵東、粵西多地的“雙百工程”社會工作服務站,并對佛岡縣“雙百工程”社會工作者進行深度訪談,調查研究廣東省部分鄉鎮“雙百工程”社會工作服務站的服務內容及其在鄉村社區的實行情況,以點串線,以線帶面,探究社會工作者介入鄉村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探索社會工作者參與鄉村社區建設的路徑。
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要求充分解決鄉村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環境、衛生醫療等多方面的問題。鄉村建設是鄉村在多方面、多層次、多領域的整體性、全面性的建設發展,對鄉村做出總體性規劃,構建鄉村新發展格局[2],推動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3]。
鄉村社區是指在一定的場所區域內,人們通過從事相同的農業生產活動和頻繁的生活接觸形成了共同的生活觀念和習俗,以此為條件構成的地域性社會團體[4]。鄉村社區建設是指在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領導下,在農村建立社區組織,開展社區公益事業服務,發展社區衛生,繁榮社區文體活動,美化社區環境,調解社區民間糾紛,倡導社區互助精神,樹立社區良好社會風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把農村建設成為管理民主、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農村[5]。
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廣東省部分農村的中青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守在農村的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兒童三大群體。這導致農村“空心化”情況越發嚴重,鄉村社區建設力量不足。為了精準地滿足不同群體的服務需求、解決服務對象的問題,“雙百工程”社會工作站工作人員在社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深入基層進行走訪調研,關注“三留守”群體的需求,建立起“普惠型服務+個別化服務”的服務模式(見圖1)。
圖1 “雙百工程”社會工作者服務鄉村社區建設的路徑
在普惠型服務上,社會工作者通過入戶走訪、生活狀況評估等方法開展大規模需求調研,以EPS 模式介入鄉村建設過程中。其中,E 即Empowerment(增能),主要通過搭建平臺、鏈接資源的方式介入鄉村建設過程中;P 即Participation(參與),主要通過抓住需求、鼓勵參與的方式介入鄉村建設過程中;S 即Strengths 強度,主要通過挖掘自身資源和影響力等方式介入鄉村建設過程中。例如,佛岡縣觀山村的社會工作站組建了“我是怎樣的我——兒童認知成長小組”。該小組成員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使用聚焦、鼓勵等技巧與當地留守兒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服務關系。
在個別化服務中,社會工作者通過村委相關人員轉介或日常走訪的形式發現服務對象,并通過觀察、詢問的方式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及問題,與服務對象建立專業關系,并積極運用聆聽、同理心、尊重和接納等個案工作專業技巧為服務對象賦能。
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強調,深入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加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6]。廣東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社會工作站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結合各地傳統文化及傳統技藝組建相關文化傳承小組,組織村民在相關活動中進一步增強社區融入感、參與感。例如,潮州市潮安區龍湖鎮后郭村的“雙百工程”社會工作站以當地的泥塑、木雕傳統技藝為載體,面向當地村民開展了“土嘰咕研修小組”,以研學為主要方式,推動文化傳承,讓村民在活動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同時,社會工作站通過開展與農村有關的科學知識普及活動,對農村文盲和留守兒童進行文化教育,營造文明鄉風好社區。
鄉村本土自治組織是鄉村治理參與的重要主體,是推動鄉村自治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力量。借助“黨建+社會工作者”的有效聯動機制,廣東省社會工作服務站攜手當地黨委和政府,積極培育鄉村自治組織,賦能鄉村自治組織發展,為構建鄉村振興共同體貢獻應有的力量。例如,佛山市丹灶鎮的“雙百工程”社會工作站在了解到鄉村社區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者及殘疾人所占比例較大,而社區內低保家庭的社區活動參與度較低等情況后,面向丹灶鎮的低保戶開展了“陽光田園活動”,將閑置地改造成“陽光田園”愛心種植平臺,邀請低保戶認領田地進行種植,并將成果派送給行動不便的居民。這既幫助低保家庭實現從“受助者”到“參與者”身份的轉變,又建成了良好的社區自治循環機制,實現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標。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來之不易,必須堅決守住不規模性返貧的底線。為了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廣東省社會工作者積極聯動各方資源,激發內生動力。第一,聯動各相關渠道,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深化拓展消費幫扶。例如,云浮市新興縣車崗鎮“雙百工程”社會工作站聯動社會組織,利用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引導群眾轉變銷售方式,拉動社交、電商等各平臺的流量勢能,幫助村民提高農產品銷售量。第二,為進一步提升就業服務能力和水平,為困難人員、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提供更多暖心服務,“雙百工程”社會工作站工作人員通過入戶走訪、穿街走巷的方式深入村居挖掘困難群眾的需求,鏈接資源,精準幫扶服務對象就業。
當前,廣東省“雙百工程”社會工作站工作人員多是由政府直聘的。社會工作者通過參與由政府組織的統一考試,通過后與所考街道簽訂合同,政府直接給社會工作者發工資,不再經過機構。但是,并沒有限制非專業人員參加考試,因此招聘的社會工作者中有一部分并非專業出身,無法提供有效的服務。雖然部分地區會邀請專家對社會工作者進行考核,但多數考核流于形式。
廣東省“雙百工程”對社會工作者需求量較大,需要給很多較為偏遠的村鎮配備社會工作者,因此,其招聘門檻設置不太高,這就導致考試的難度不大,使得招聘到的人才專業性不足。
此外,針對“雙百工程”的社會工作者,政府并未定期組織相關培訓,大部分“雙百工程”社會工作者的知識較為落后,對相關政策理解不到位,導致社區服務效果不佳。
鏈接資源是社會工作者幫扶困難群體的手段之一。在具體實踐中,“雙百工程”社會工作者要鏈接公共服務辦、社區、派出所、醫院等多方資源,通過溝通協作,協助服務對象解決問題。但是從實際來看,各鄉村“雙百工程”社會工作者站的工作人員是政府分配的,大部分社會工作者對轄區情況不了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熟悉當地情況,當活動需要某類資源時,存在鏈接困難,且不知道向誰求助的問題,導致工作效率低下。
此外,由于招聘門檻低,部分社會工作者工作能力有限,難以充分挖掘并利用社區內商戶、機構等社區資源。如何利用既有政策的同時又能借助“體制內身份”積極向上爭取資源,取得上級部門的支持[7],是多數社會工作者站需要解決的問題。
社會工作要想在鄉村社區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必然要求社會工作者扎根基層[8]。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廣東省大部分“雙百工程”社工站人才流失嚴重,多數人才無法扎根鄉村社區。例如,通過對佛岡縣石角鎮“雙百工程”社會工作者進行采訪了解到,目前石角鎮每個月都有“雙百工程”的社會工作者流失。“雙百工程”社會工作者流失的原因主要為:第一,部分“雙百工程”社會工作者將這一工作當作考編上岸前的一個臨時落腳點,因此工作積極性不高;第二,部分“雙百工程”社會工作者與當地村民、村委員會在交流溝通上存在較大問題,加之多數村民難以理解社會工作者的服務內容,對外來社會工作者不信任等,導致雙方矛盾較大,從而使社會工作者在實際中無法進行有效服務,導致當前的鄉村社會工作出現專業人才懸浮、服務形式懸浮及服務內容懸浮的發展狀態[9]。
第一,基層政府部門要定期開展鄉村社區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能力培訓,探索“老帶新”和專業培訓機制,在社區開展實訓活動、情景模擬,老社會工作者帶新社會工作者實地走訪、上門服務等現場教學,讓鄉村社區工作者在學習中服務、在服務中學習。
第二,地方政府要完善激勵機制。首先,應暢通人才晉升渠道,注重從優秀社區工作者中發展黨員、選拔人才;積極推薦政治素質好、參政議政能力強的社區工作者作為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候選人。其次,提高薪酬待遇。各基層政府應制定合理的績效考核,提高社會工作者的薪酬待遇,最大限度地激勵社會工作者的積極性,充分調動社會工作者的主動性。
第三,落實考核制度。各地應定期邀請專家對社會工作者進行考核,考核通過以后予以續簽。此外,應加強對考核的監督,保證社會工作者考核落到實處。
在具體實踐中,社會工作者應有效鏈接資源,及時解決各類問題。首先,“雙百工程”社會工作者應定期與社區黨委、醫院、派出所等交流溝通,建議常態化的合作機制。例如,與醫院合作,共建“服務社區,送醫、送藥上門”項目,發揮“雙百工程”社會工作者、社區義工和醫院服務等力量,推動社會組織、社會資源參與社區服務,為社區行動不便的居民、老人、殘障人士等提供在線社保報銷、送醫送藥上門、政策咨詢對接等服務。其次,“雙百工程”社會工作者應積極參加相關培訓(如參加“雙百工程”社會工作者培訓之“資源鏈接能力鍛造”專題班),以提升自身資源鏈接能力,鏈接更多資源,更好地促進本職工作落實和“雙百工程”發展。
第一,加強對社區的了解。社會工作者進入社區后,可以通過走訪社區、繪制社區地圖的方式了解社區,掌握社區現有資源及利用情況,并摸清服務對象的數量及需求。同時,要積極與村委等相關部門和當地村賢溝通,挖掘社區隱形資源,為進入社區開展服務工作尋找“突破口”。
第二,社會工作者應主動走進村民的生活,與他們“拉家?!?了解其真正的需求。在該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也可向村民介紹自己的工作內容,讓他們了解并信任社會工作者。
第三,基層政府應積極舉辦相關活動,旨在通過搭建社會工作者與居民、社會的良性交流平臺,并切實增強社會工作者職業歸屬感、認同感、幸福感。
通過深入調查廣東省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社會工作者站點,訪談相關社會工作者人員,查閱相關資料,積極探索社會工作者在鄉村建設過程中如何有效地參與鄉村社區建設,為鄉村社區建設提供有效思路,為其他地區的鄉村社區建設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