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鋒
西昌學院,四川 西昌 615000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農村發展的必由之路,其目標是通過開展農村產業升級、生態環境保護、文化遺產傳承等方面的工作,實現農業發展、農村經濟整體繁榮、農民生活全面提升,對于解決當前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鄉村旅游是以鄉村自然環境、人文景觀、農耕文化等資源為依托,開展的具有觀光、休閑、體驗、科普等多種功能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是指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背景下,鄉村旅游作為農村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其高質量發展對于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鄉村振興是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鄉村振興通過推進農村產業升級、改善農村環境、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等,為鄉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鄉村振興促進了農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鄉村旅游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另一方面,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鄉村旅游通過開發農村資源、促進農民就業、提升農民收入等,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持。同時,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促進了城鄉交流與互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的社會支持[1]。
西昌市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處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安寧河谷,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是攀西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的不斷發展,西昌市鄉村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數均呈顯著增長趨勢。2016 年,西昌市榮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市”稱號。2021 年,西昌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787.58 萬人次,同比增長5.82%;鄉村旅游綜合收入15.29 億元,同比增長10.09%。鄉村旅游已經成為西昌市文化旅游產業重要的支柱[2]。
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西昌市的旅游商品種類不斷豐富,品質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西昌市鄉村旅游商品以農產品、手工藝品為主,如藍莓、松茸、油橄欖、石榴等農產品,以及彝族繡品、漆器、彩繪等手工藝品。這些商品不僅受到游客的喜愛,還為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來源。同時,西昌市重視對本土文化的挖掘和傳承,通過策劃一系列文化活動,如彝族火把節、農家樂文化節等,使游客在欣賞鄉村美景的同時,領略了深厚的彝族文化。這不僅豐富了鄉村旅游的內涵,也為當地農民創造了更多的商機和展示本土文化的機會。此外,西昌市通過引導和支持當地農民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創辦農家樂、民宿等項目,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來源,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狀況。
近年來,西昌市委、市政府以創新思維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將其作為全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要載體和推動“全域旅游”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西昌市依托當地豐富的旅游資源優勢,按照“多點”布局的發展思路,充分挖掘、整理和開發鄉村旅游資源,全力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有機融合,實現了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良性互動[3]。
西昌市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目前,西昌市已擁有邛海瀘山、安哈彝寨仙人洞、茅坡櫻紅等3 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黃聯土林、月華知青博物館、龍泉人家、紅莓人家、鳳凰葡園等9 個國家3A 級旅游景區,已建成以“螺嶺彝風”和“茅坡櫻紅”為代表的特色產業村。從2008 年的“八景”到2018 年的“十八景”(見表1),短短10 余年間,西昌市已成為我國鄉村地區最為活躍的城市之一和最具民族風情的生態旅游文化基地之一。
表1 西昌市鄉村旅游“十八景”
西昌市地形多樣,山水相間,以山地、丘陵為主,占總面積的95%以上。這一地形條件為西昌市鄉村旅游業提供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同時,西昌市氣候宜人,屬于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7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避暑、度假。此外,西昌市境內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達52.4%,擁有大量的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為游客提供了觀賞自然風光的機會。西昌市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自然條件優越,不僅為游客提供了美麗的自然景觀,也保持了自然生態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
西昌市是古代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節點,多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禮制文化融合形成了西昌市獨特的地域文化,在此匯聚了漢、彝、藏、回等多個民族,每年舉辦各類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慶活動,吸引著大量的游客。西昌市境內的建昌古城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靈關古道的中心城市,是陸上絲路文化的重要載體,還是我國西南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交流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西昌市是彝族文化的發祥地,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近年來,西昌市在古城修繕、傳統村落復興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將古城文化“軟實力”轉化為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形成了“州市聯動、黨政主導、市場運作、群眾參與、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模式。
2018 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的發展戰略,重新塑造了四川省經濟地理的新疆域,形成了新時期西部大開發的新格局。西昌市所處的攀西地區在“五區協同”中處于重要地位,是涼山彝族自治州“主干引領、協同發展”戰略中心,多重利好給西昌市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政策機遇。2020 年初,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正式提出“大力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的戰略,以西昌市為攀西地區“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節點城市。作為四川省重點打造的國家級旅游目的地,西昌市依托自身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及獨特的區位優勢,著力建設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并以此帶動沿線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推動高質量現代化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創造性地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進行深度融合,實現攀西地區高質量發展。再加上產業、生態、文化、人才等專項政策的落實,政府的大力支持為加快西昌市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助力西昌市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隨著西昌市鄉村旅游市場的蓬勃發展,鄉村旅游儼然成為一個新興且廣受歡迎的旅游形式。然而,受制于種種原因,西昌市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卻相對滯后。一些鄉村旅游景點道路狀況較差,景區可進入性差,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簡陋,服務功能不健全,衛生狀況不盡如人意,景區建設還處在低水平開發狀態[4]。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導致鄉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缺乏動力,一些寶貴的鄉村文化遺產可能面臨流失的風險,游客在鄉村地區的旅游體驗不佳,影響了游客的滿意度和重游率,不利于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在開發西昌市鄉村旅游產品過程中,由于缺乏創新思維和特色設計,產品供給的單一化問題越來越突出。西昌市鄉村旅游產品主要集中在農業觀光、農家樂、彝家樂等傳統項目上,缺乏吸引力,無法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和期望,限制了產品的多元化發展。加之受地域資源條件限制,部分鄉村只有特定的自然景觀或農業資源可以利用,旅游產品開發具有較大局限性,這種情況不僅會導致游客審美疲勞,缺乏新鮮感,難以增加消費者的黏性,也不利于鄉村旅游的長遠發展。
當前,西昌市鄉村旅游人才嚴重不足,表現在數量和質量兩方面。在數量上,西昌市鄉村旅游景區和服務機構的從業人員數量不足,導致服務質量不高;在質量上,西昌市具備專業知識、技能和經驗的鄉村旅游人才較少,影響了鄉村旅游業的創新和提升。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鄉村的發展依然與城市有較大差距,一些有經驗的鄉村旅游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能人才,因無法忍受鄉村相對落后的生活條件和基礎設施,選擇離開鄉村旅游行業,導致鄉村旅游人才不斷流失。二是由于鄉村發展前景不如城市,加之很多潛在的旅游人才對鄉村旅游行業缺乏了解,不愿涉足這個領域。三是鄉村旅游企業缺乏品牌影響力,難以吸引到優秀的人才。除了招聘困難,如何留住現有人才也是鄉村旅游業面臨的難題。由于一些企業培訓體系不完善、職業發展路徑不清晰等原因,造成人才流失嚴重。
目前,西昌市鄉村旅游營銷主要依賴于旅游景區自身的宣傳和推廣。然而,由于受到資金、人力等資源的限制,鄉村旅游景區的宣傳和推廣存在諸多不足,如宣傳手段單一、缺乏針對性等。西昌市鄉村旅游景區在營銷手段上缺乏創新,傳統的宣傳和推廣方式已經無法吸引更多的游客,加之旅游推介力度不足,缺乏與目標市場的有效溝通和互動,導致景區無法及時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反饋。此外,由于缺乏宏觀引導與正確規范方向,西昌市鄉村旅游景區過分強調規模擴張,輕視地區特色化設計,旅游項目設計與產品研發同質化嚴重,營銷策劃方案單一,導致營銷效果較差[5]。
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積極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形成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政策激勵體系和產業發展機制[6]。在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方面,西昌市需要加快“四好”農村公路的配套建設,大力突破交通這一制約鄉村旅游發展的瓶頸。同時,以安寧河“農文旅”生態走廊等重點工程建設為抓手,帶動沿岸鄉鎮的旅游綠道、游步道、自行車道等基礎設施配套水平的提升。此外,對重點旅游鄉鎮點的道路、咨詢點、停車場、旅游廁所等進行整治提升,完成全市鄉村旅游標識標牌、導視牌等的總體規劃設計。在鄉村旅游環境質量提升方面,西昌市需要督促旅游接待戶全面實現“改廚、改廁、改客房、整理院落”,改善旅游環境。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可以提升鄉村旅游的品質和環境質量,推動鄉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第一,在推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西昌市需要根據當地特有的民族文化資源、獨特而豐富的自然風光等特色旅游資源,采取多項措施來打造主題化、多元化的旅游產品,構建西昌市鄉村旅游新格局。第二,西昌市需要發揮鄉村旅游的“后備箱”經濟效應,通過開發當地特色農副產品,如彝族美食等,以農業為依托,以原生態、健康綠色、經濟實惠、風情濃郁為特點,在主要景區景點、交通干道等設立農特產品銷售專區,同時靈活運用電商平臺,拓寬鄉村旅游商品銷售渠道。第三,西昌市需要加大對新業態的扶持力度,在全市文旅產業發展基金中落實專項資金,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鄉村旅游,開發新產品、布局新業態,提升當地旅游業的競爭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旅游消費,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以鄉村旅游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旅游人才是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為了提升鄉村旅游的發展水平和服務質量,西昌市需要加快培養和引進鄉村旅游經營管理、服務人員等人才。同時,西昌市應該將鄉村旅游人才培訓納入鄉村振興培訓計劃,加強對鄉鎮黨政領導、村級組織負責人、鄉村旅游經營服務人員的培訓。通過實施鄉村旅游人才培訓計劃,可以培養和引進更多優秀的鄉村旅游人才,全面提升鄉村旅游項目開發、產品包裝、市場營銷、經營管理水平等,為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7]。
在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西昌市需要采取拓寬營銷渠道和打造鄉村旅游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IP)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擴大鄉村旅游的客源市場,促進旅游消費,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西昌市可通過引進專業的營銷人才和團隊,為鄉村旅游產品的營銷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和支持,也可以通過培訓等方式,提高當地從業人員的營銷能力和水平。在傳統宣傳渠道的基礎上,可以積極拓展互聯網和新媒體的營銷渠道,如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以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鄉村旅游產品的營銷中,深入挖掘和融合當地的文化和歷史元素,利用當地的特色鄉村節慶活動和民俗文化活動,如農事節慶、民俗節日、花果采摘節目展演等,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通過開展互動活動、設置游客反饋渠道等方式,加強與游客的互動和交流,及時了解游客的需求和反饋,從而針對性地改進產品和提高服務質量,吸引更多的游客。通過這些舉措,努力實現鄉村旅游產業的優化升級和產品類型的豐富化,全面促進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指引,是黨中央立足于國家事業全局開展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旅游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需要有一個穩固的發展基礎來完成產業轉型,推動鄉村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近年來,西昌市明確提出“全域旅游、首位產業”發展戰略,已從“邛海時代”向“安寧河時代”邁進,高效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工作。未來,西昌市將依托邛海瀘山、陽光度假、民族風情、花卉水果等優勢資源,強調生態田園、民俗文化特質等,實行精準定位,創建國際生態田園鄉村,建設歷史文化名城,加大特色優勢產業和鄉村產業深度融合力度,進一步打造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當好民族地區鄉村旅游開發的排頭兵,以期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為推動當地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全面實現鄉村振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