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雪 楊瑩瑩
池州學院地理與規劃學院,安徽 池州 247000
鄉村聚落是農村居民與周圍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是我國人口聚居的主要形式[1-2]。總的來說,鄉村聚落公共空間就是承載村民生產生活的空間,是鄉村聚落中極為重要的社交活動場所及生活實用場所,是一種物質的實用性場所,包括娛樂活動廣場、宅前硬化、街道巷陌、商店服務及綠化設施等。鄉村聚落公共空間是我國城鎮化由“量變”向“質變”轉變的“預留地”[3-4]。目前,國外對城市公共空間研究較多。而與城市公共空間相比,關于鄉村公共空間的研究較少[5-6]。部分國內學者對鄉村公共空間的影響因素做了相關研究,如政策力量、生活方式、自然環境及產業結構等主要影響因素[7-8]。部分國內學者對鄉村公共空間的優化策略做了相關研究,例如,李峰等[9]強調建立公共空間體系的重要性,提出“社會復興、空間復興、經濟復興”三位一體的保護觀。麻欣瑤等[10]認為,在鄉村公共空間布局中要考慮和諧生態理念、人性化設計及自身特色。
2016 年,青陽縣被確定為安徽省美麗鄉村整縣推進試點縣。青陽縣堅持將美麗鄉村建設與旅游全域化發展、農業農村、新型城鎮化建設緊密結合,完善“縣主導、鎮落實、村實施、民主體”的責任機制,著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從“以點為主”向“由點到面”轉變。
五門王中心村位于青陽縣蓉城鎮青山村,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地處著名佛教圣地九華山東北麓,位于青陽縣城東南部,東與楊田鎮接壤。村莊位于318國道和103 省道交匯處,距離青陽縣城7.5 km,距離九華山風景區38.0 km,距離合銅黃高速青陽出口9.8 km,距離長江岸線港口均在37.0 km以內,是安徽省“兩山一湖”熱線上的旅游村。青山村占地面積12 km2,轄22 個村民組,村內水田面積138.8 hm2、林地192.6 hm2、旱地20.0 hm2。五門王中心村村民收入來源以種植業和外出務工為主。
不同的公共空間有著不同的特征及作用。在鄉村聚落中,公共空間包括道路、宅前硬化、綠化設施、活動廣場及農業生產用地等;從空間形態看,鄉村聚落公共空間可以劃分成點狀、線狀和面狀空間。
實地調研發現,五門王中心村點狀空間分布較廣,且分布無規律(見圖1、圖2),主要用于滿足村民日常活動需求,如打牌、閑聊、購物等。村中現存一株古樹,位于村民房屋后,不易被發現,且周邊道路泥濘,尚未進行硬化。

圖1 五門王中心村建筑現狀圖

圖2 五門王中心村建筑分布現狀圖
五門王中心村線狀空間主要是指用于滿足村內交通需求的道路空間,整體呈帶狀,以車行道為主(車行道與人行道并未區分),道路硬化一般,道路兩側綠樹成蔭,個別區域植被相對較少(見圖2)。村中存在尚未修繕的小路,給村民日常生活帶來不便。村莊邊緣區域存在較多池塘,周邊步道尚未修建(僅以小路形式存在),難以滿足村民日常通行需求。
五門王中心村現存一個村民活動廣場,位于村莊中心位置,由硬質廣場和景觀環境組成。廣場上修建了一個活動舞臺,沒有健身器材等設施。村中還存在田地等空間。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村中還建設有一個農家樂及一個管道倉庫。就布局而言,這些面狀空間大多布置在道路兩邊,交通便捷。
村民作為鄉村聚落公共空間的使用者,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正確參與鄉村聚落公共空間的生產活動是衡量一個鄉村聚落公共空間現狀好壞的標準。因此,要充分了解村民在公共空間上的見解和意愿,努力滿足村民對公共空間在功能上的要求,創造出一個更加適宜的公共空間。
研究所用數據來自青陽縣五門王中心村的村民。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筆者主要采用線上調查方式進行調研,以保證調查數據的真實性。問卷內容包括村民的基本信息、村民對公共空間的利用情況、村民對公共空間的優化需求及村民對公共空間與幸福感、歸屬感的認識程度。線上共得到有效問卷80 份,問卷完成率為100%。
通常是通過滿足村民的現實需求來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筆者利用調查問卷數據,通過計算得到認知率、利用率和常用率3 個方向的結果,并用其定義村民對鄉村聚落公共空間的認識和使用情況。認知率、利用率和常用率的計算公式為
式(1)至式(3)中:Ai表示認知率,Bi表示利用率,Ci表示常用率,Di代表認識或知道場所i的人數,Ei是樣本總人數,Fi表示經常前往場所i的人數,Gi表示較少前往場所i的人數。
此外,筆者對公共空間使用人群的年齡、村民對公共空間設施的評價進行了分析。
3.3.1 村民對公共空間的認知及利用分析
運用上述公式得到村民對公共空間的認知率、利用率及常用率(見表1)。

表1 村民對公共空間的認知及利用分析 %
由表1 可知,在公共空間認知率方面,村民對田地的認知率最高(36.67%)。這可能是因為農民從事最多的活動就是耕作,農民主要通過農作獲得經濟收入,保障日常生活,而田地就是農民最主要的勞動、生產、生活的場所,是鄉村生活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在公共空間常用率方面,田地的常用率也是最高的(36.67%)。在公共空間利用率方面,棋牌室的利用率最高(76.00%),但棋牌室的常用率最低(3.33%)。這表明還是有村民以棋牌為娛樂消遣活動,但以棋牌為主要愛好的人數量較少。活動廣場、商店、田地這3 種公共空間的利用率都在40%左右,說明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3 種公共空間的次數相對較均勻。村民對活動廣場的認知率、利用率和常用率都比較高,說明村民出現在活動廣場的次數和時間較多。這可能是因為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村民不再僅注重辛勤勞作,而開始注重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商店是滿足村民日常生活物資需求的地方,人口流動較多,因而村民對其的認知率和利用率不是很低。
3.3.2 公共空間使用人群年齡分析
公共空間使用者以18~40 歲和60 歲以上年齡段人口為主,占比均達到40%。60 歲以上的村民是村中的常住人口,他們最常去的地方是田地,即使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他們依舊保持著勞作的習慣。因而,他們更看重公共空間的生產性和生活性功能。40~60 歲年齡段的村民與60 歲以上的老人不同的是,這個年齡段的村民受城市文化的影響,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更經常去活動廣場開展一些文化活動,如跳舞、下棋、晨練等。加之這個年齡段的村民可能會有照看孩子的工作,他們更看重公共空間的生活性和娛樂性功能,希望可以有公共空間豐富兒童的日常生活,增加兒童生活的樂趣。而18 歲以下的村民多為在外地上學的學生,一年中在鄉村聚落居住的時間不長,對鄉村聚落公共空間的使用也不多,故而他們對公共空間的認識不足,對公共空間的優化需求也不高。
3.3.3 村民對公共空間設施的評價
調查發現,村民認為村內公共空間場所的設施落后,數量不足,在使用上也有諸多不便之處。村民希望可以增加公共空間的類型,適當擴大公共空間的規模,并根據村莊特色進行改造提升。村民大多認為,鄉村聚落公共空間的優化與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歸屬感有著密切聯系。這就需要在規劃和優化鄉村聚落公共空間的過程中,以滿足村民的需求為主要行為宗旨,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與歸屬感。
公共空間功能的配置需要與村民的需求相匹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現狀公共空間進行優化。第一,增加公共空間的功能。針對村莊現有功能設置不能滿足村民需求或不能滿足未來鄉村規劃發展的問題,要逐一進行改善。例如,隨著村民汽車擁有量的增加,村莊應增加建設更多寬闊、舒適的道路;對于村莊內部娛樂活動場所如室內活動室、運動場地等缺失的問題,應加強相關規劃建設。第二,增強公共空間的功能。對于現狀中能基本滿足村民使用需求的公共空間,可在保持現狀不變的前提下,對此類公共空間的環境質量及硬件設施進行提升改造,增強其功能。
村內產業以農業生產為主,單一的產業結構導致公共空間形態單一。因此,村莊可以第一產業為基礎,衍生其他相關產業。例如,可發展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或以觀光、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如五門王中心村可實施茶產業的拓展,將種茶、采茶、做茶等各階段與休閑旅游相結合,賦予空間更多的功能性。
文化代表著一個村莊的特色和底蘊,是一個村莊區別于另一個村莊的關鍵因素,是村民多年的歷史積淀。五門王中心村臨近九華山,地處佛教圣地,歷史悠久。為打造村莊特色,五門王中心村應加強對物質文化場所的保護。例如,可對村內土屋進行改造,將土屋改建成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博物館、展示館等,充分體現村莊文化,使其成為反映當地傳統文化、風俗特征的文化標志。或在村內建造大禮堂、戲臺等公共空間,承辦各類文化活動,不僅能增進村民感情,提升村莊活力,弘揚優秀文化,而且能為村民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此外,可在村莊公共空間景觀環境的設置中增加一定的傳統文化元素,打造村莊的地方特色。
鄉村聚落公共空間的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我國對鄉村建設的不斷重視,越來越多的村莊開始探索特色化、可持續化發展道路。筆者對五門王中心村鄉村聚落公共空間的現狀進行調查,總結分析了村落在公共空間布局上的真實情況,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即通過增加和增強現有公共空間的功能、構建多元化的空間結構和打造地方特色等,使得公共空間的功能配置適應村莊需求,順應村莊尺度,滿足村民需求。
鄉村聚落公共空間是鄉村聚落中承載村民生產生活的一個重要場地空間,也是傳遞村莊信息的重要媒介。當前,我國仍處于鄉村振興的初級階段,各項制度和體系還在逐漸地形成和完善,在鄉村聚落公共空間優化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和困境同樣是鄉村振興的挑戰。筆者以五門王中心村為例,通過重構聚落公共空間,以期達到以產業為動力促進鄉村發展、以設計為契機優化聚落空間布局,實現村民居住品質提升與鄉土文化傳統再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