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暉 周瑋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就是延續和傳承城市文脈,更是為了更好地銜接歷史與未來。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與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交相輝映,成為古老而現代的文化“名片”,也被稱為“里坊制度活化石”。20世紀80年代末,在城市開發熱潮的沖擊下,這里一度岌岌可危。
坊巷北隅,林覺民故居靜立鬧市。其門前的文物保護石碑上,赫然寫著一個大大的“拆”字。
緊要關頭,一場文物工作現場辦公會在林覺民故居召開。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會上一錘定音:“要在我們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護、修復、利用搞好,不僅不能讓它們受到破壞,而且還要讓它更加增輝添彩,傳給后代。”
從“拆”到“修”,一字之變,展現的是城市管理者的遠見和魄力。
“100多天時間就把這里搶修起來了!不久后,三坊七巷里其他歷史建筑也陸續被修繕、保護起來。”時隔多年,回憶那次文物“解救行動”,福州文史專家李厚威記憶猶新,并一直感念著習近平總書記,“如果沒有他的保護支持,三坊七巷早已不在了!”
除了三坊七巷,為延續城市歷史文脈,保護城市特色風貌,2018年福州又啟動了15個特色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統籌推進名城、街區、文物、建筑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修復工作。
如今的三坊七巷,已成為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窗口。走進三坊七巷,但見白墻黛瓦、飛檐翹角,與軟木畫、油紙傘、壽山石等民間藝術業態相映成趣;古厝連綿中,各類主題博物館、地方戲曲演出與名人故事、明清建筑“親密接觸”……“古厝+非遺”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三坊七巷在保護中“活化”利用,持續釋放活力。
夜幕降臨,紅色穹頂的廈門鼓浪嶼八卦樓,在鷺江兩岸夜燈映襯下,更加迷人。
2022年7月9日,“世遺天籟樂滿鷺江”庭院音樂會在鼓浪嶼八卦樓舉行,為前一天剛迎來申遺成功五周年紀念日的鼓浪嶼傾情獻禮。
自2021年8月啟動新一輪修繕提升后,鼓浪嶼及其地標建筑八卦樓掃去歲月塵埃,重現芳華,帶著清晰木質紋理的紅褐色門窗也被復原。
“這樹是我當時種的!”“這是文化宮丟棄的石板磚,我去撿來的!”“這兩根石花托可移動,最好別固定住。”……2022年6月30日,92歲的龔潔這里看看,那里摸摸,詳細地跟八卦樓駐場設計師胡林介紹。
“整體不錯,歷史信息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修復,基本保留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撥款30萬元修繕后的模樣。”站在八卦樓前,龔潔幾多感慨,當年第一次與習近平接觸的情景,歷歷在目。
1983年,龔潔被調派籌建廈門市博物館,興建于1907年的八卦樓作為館舍需要修繕,可經費籌集讓他傷透腦筋。
1986年的一天,得知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副市長的習近平在鼓浪嶼作報告,龔潔覺得“機不可失”。龔潔回憶說,報告結束后,自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邀請習近平同志“去看一幢樓”,不料他答應得非常干脆。
接下來的進展,順利到出乎龔潔的意料。在八卦樓一層走走看看后,當龔潔提醒“還有樓上”時,習近平直奔主題——“我知道你的意思,缺多少?”“30萬。”對話簡短干脆,款項也快速撥付到位。
“在市財政緊張困難的時候,習近平同志撥出的這30萬元十分珍貴,徹底扭轉了一座百年建筑的命運!”龔潔至今難掩激動。八卦樓修舊如舊,成為后來島上其他老建筑的改造樣本,也成為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核心要素之一。
2017年7月8日,鼓浪嶼摘取了“世界文化遺產”桂冠,習近平總書記作出“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的重要指示,為做好新時代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島上有上千棟老建筑,鼓浪嶼近年來推動‘全島博物館’計劃,就是用好、用活老建筑,精心守護文化遺產的很好探索。”龔潔說,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下,一棟棟古建筑“活”了過來,成了具有生命力的博物館。
2003年7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來到良渚遺址調研。在當地博物館一個小會議室里,他觀看了良渚文化保護紀錄片,聽取情況匯報。
良渚,意為“美麗的水中之洲”。在五千多年前,這里曾經有一座規模巨大的城市,成就了燦爛的文明。
21世紀之初,良渚遺址正處于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中——
遺址區分布著30余家石礦,噪音大、粉塵濃。當地群眾說,家中桌椅半天不擦即可寫字作畫,考古學家痛心疾首地批評這一地區“炮聲隆隆如戰場”。
習近平斬釘截鐵地說:“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把它保護好!”
很快,這片“圣地”從“炮聲”中回歸寧靜,青山還綠,遺址重生。
良渚考古,在穩定的工作環境下不斷迎來新的高潮。
2007年,格局完整、規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現人間;2009年至2015年,由11條水壩組成、控制范圍100平方千米的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顯露真容……
2016年,4位考古學家致信習近平總書記,希望促成良渚遺址早日申遺。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作出重要指示:“要加強古代遺址的有效保護,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
2019年7月,在里海之濱的阿塞拜疆巴庫,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一錘定音——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如今,在世界遺產的名錄上,世界文明史的脈絡中,良渚遺址,這片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正散發著愈加奪目的文明之光。

廈門鼓浪嶼。姜克紅/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