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麗 李志臣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山東曲阜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參觀考察。他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舉辦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建設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近年來,山東立足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通過多種方式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活”在百姓中間。
“我們離孔子有多遠?”當代知名儒學家、中國孔子研究院原院長楊朝明在一次講座上拋出這個問題。
楊朝明接著說:“這個‘距離’不是時空的距離,是我們對孔子思想、儒家學說、中國傳統思想精髓認識的‘距離’,是我們要認識到應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采取怎樣的態度。”
2013年11月26日,對楊朝明來說,是一個特殊與難忘的日子。這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曲阜孔府考察,并來到孔子研究院。桌上擺放著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書籍和刊物,習近平總書記一本本饒有興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兩本書,他拿起來翻閱,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仔細看看”四個字足以顯示習近平總書記對儒家思想的重視。一年后,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
“如何在世界儒學研究中掌握更多的話語權,是我們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事情。”多年來,楊朝明不知疲倦地從事著儒學研究和推廣工作。為把真實的孔子思想展示給世人,2014年,他出版了《正本清源說孔子》,對孔子事跡及其思想進行深入研讀,還原根植于深厚傳統中的文化真相,把真實的孔子思想展示給世人。
種田耕地的農民放下鋤頭坐進教室,聽大學教授講儒家思想,這不是電影里的橋段,而是發生在山東濟寧真實的一幕。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種情況,有的人有錢不孝敬父母,但有些人沒錢卻能孝順父母。”臺上演講者發問。
“是啊,有!有!”臺下聽講的人頻頻點頭。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有誰能說一說?”演講者繼續追問。
“一味追求金錢和物質,有的人只認錢不認人了!”一個農民搶先回答。
“說得很對,一些人因為錢,忘記了最基本的孝道。烏鴉都能反哺,對人來說孝順更是人之常情。”演講者答道。
這一問一答的場景,出現在濟寧市泗水縣官莊村的鄉村儒學講堂上。講課的是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儒教研究室的專家趙法生,聽課的是農民。
夫子洞旁,圣人之鄉。10年前,趙法生和山東大學的顏炳罡等儒學研究者到這里考察,卻失望地發現:說是圣人故里、儒學發源地,可這里彬彬有禮的君子之風不僅少見,道德失范現象反而時有發生。
“儒家學者有一個使命,在朝則美政,在野則美俗。”趙法生認為,儒家的學問是知行合一的學問,儒家知識分子應該責無旁貸地走出校門,深入到群眾當中,盡力來改良社會風氣。
為了重建被破壞的鄉村文化,2013年,趙法生、顏炳罡等儒學研究者決定在農村開辦儒學講堂。因為針對的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他們不講道理講故事,不講天邊講身邊,從品德入手,結合村民生活瑣事來講。
如今,各講堂每月開設兩次儒學課,已形成固定的講課制度。
鄉村儒學課是知識分子服務社會的一次全新嘗試。他們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用儒家思想滋潤鄉村,用傳統美德教化群眾,使當地社會風氣為之一變。
2021年,“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舉辦,16個國家和地區的172名專家學者、20個國家的38名駐華使節及社會各界人士500余人參加節會。規格之高,參與人數之多,創歷屆之最。而尼山,也在媒體聚焦下一次次走進世人的視線。
作為孔子故里和儒家思想的源頭,尼山成為中華傳統文化根脈的雋永象征之一。近年來,借助孔子誕生地優勢,尼山策劃實施“手讀《論語》”“夜游尼山”“研學圣境”“明禮生活”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體驗活動,在新時代綻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發出孔子故里儒學傳承發展的“最強音”。
“扶手、高揖、俯拜……”濟南尼山書院博藝堂里,一群孩子身著漢服,正跟著書院志愿者顏力行拜孔禮。這是尼山書院組織的“少兒國學經典誦讀班”開班儀式上的一幕。
為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山東創新傳承載體,在全省建設“尼山書院”150余所,并面向社會招募熱愛傳統文化、愿意為傳播傳統文化貢獻力量的市民,成立了“尼山書院志愿者服務隊”。顏力就是其中的一員。
在此之前,顏力當過計算機教師,從事過IT行業的工作。得知“尼山書院”建設規劃和招募志愿者,熱愛國學的他加入了志愿者行列。用顏力的話來說,志愿者是“尼山書院”建設“沖在一線的小兵”。
“書院承擔著國學傳承的責任,我們辦書院就是讓孩子有一個真正讀國學的地方,然后在這個地方學有所樂,學有所得,把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顏力說。
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儒家思想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傳播,尼山為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的門。文明交流互鑒的舞臺,在這里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