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涵 馮源

“里斯本丸”號船最后一名幸存者、英國老兵丹尼斯·莫利,曾深情懷念中國東部小島上的漁民:“是舟山漁民在關鍵時刻扭轉了局面?!?/p>
80多年前,被日軍征用的“里斯本丸”號船押運1800多名英國戰俘從香港前往日本,在途經浙江舟山群島海域時,被美軍潛艇擊中。舟山漁民駕駛著46艘木質小漁船,來回65船次,最終救起384名英國戰俘。
1942年9月27日,日軍將關押在香港深水埗集中營的1800多名英國戰俘轉運到“里斯本丸”號上,前往日本。
當時,大部分英國戰俘被關押在狹窄悶熱的貨艙里,僅少數傷病人員被留在甲板上。此后,貨艙里開始流行痢疾,船上藥品稀缺,飲用水也少,生存環境惡劣。
10月1日,“里斯本丸”號駛入浙江省舟山群島東部海域。由于船上沒有懸掛任何運送戰俘的旗幟或標志,并且安裝有改裝后的小炮,“里斯本丸”號成為美軍潛艇“鱸魚”號的目標,被魚雷擊中。
當天中午,十多艘日本驅逐艦陸續趕到現場,將船上的日本軍人全部接走。此后,日軍不顧英國戰俘的抗議,用木條和帆布釘死了所有艙口。
10月2日,“里斯本丸”發生嚴重傾斜,船艙里海水越來越多、空氣越來越稀少。人們意識到,船馬上要沉沒了。
由于船尾最先被魚雷擊中,位于船尾的船艙漏水情況嚴重。英國戰俘們輪流泵水一整夜,已筋疲力盡。一部分還能勉強行動的戰俘互相攙扶著爬出船艙,可就在逃生的關鍵時刻,通往甲板的逃生木梯突然斷裂,造成400多人遇難。
上午十點半左右,“里斯本丸”號船頭向上,在巨大的水花中沉入海底。不少英國戰俘沖上甲板跳海,卻遭日軍掃射,有人好不容易爬上日本船只,卻被日軍無情地踢回海里。
浙江海洋大學教授唐洪森說,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無視國際公法,虐待戰俘,可謂鐵證如山——“里斯本丸”號的關押環境非常惡劣,在海難發生后一天多的時間里,日軍對戰俘見死不救。
就在英國戰俘在大海中垂死掙扎時,中國漁民駕著簡陋的木制漁船伸出了援助之手。
那一年,林忠華的父親林阿根只有18歲?!袄锼贡就琛碧柍翛]時,林阿根正在山上干活。他聽到海上突然傳來一聲霹靂巨響,遠遠看到水花沖上半空,知道海上出大事了。林阿根趕緊下山,和親戚一起劃著小木船出海救人。
胡亦芳的父親胡阿茍是當年參與救援的漁民之一?!爱敃r只要家里有船的漁民都沖了上去。舟山有句俗語是‘救人一命,天上一星’,意思是說救了一個人,上天就會給你記上一筆功勞?!焙⑵堈f。
島上198名漁民,共出船46艘、65船次,其中278名英俘被救上青浜島,106人被救上廟子湖島。
那時,島上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漁民們常年三餐不繼、半饑半飽??沙鲇跇闼氐娜说乐髁x精神,他們把自己家里能吃的、能穿的都拿了出來,有人還拿出了珍藏的雞蛋和魚干。
就在搭救和收留英國戰俘的第三天,5艘軍艦從海上駛來,包圍了青浜島和廟子湖島。200多名日軍登島搜查英國戰俘,毆打中國漁民,勒令他們不得隱藏英國人。
381名英國戰俘被日軍發現后押上軍艦。臨走時,戰俘們意識到此去兇多吉少,含淚向舟山漁民揮手告別。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3名英國人被神奇地隱藏下來。青浜島漁民梁奕卷當年只有13歲,在日軍開展地毯式搜捕的危急關頭,他突然想起,和小伙伴玩捉迷藏時發現的小灣洞可以作為藏身之地——這是一個三面臨海,口小腹大,深約兩米的小洞,四周都是巨石峭壁,漲潮的時候海水淹沒洞口,里面還有很大的空間。
當時大人在商量怎么把英國人藏起來,梁奕卷就插了句嘴,告訴他們那個小灣洞可以藏身。得到這個線索,村民唐如良和翁阿川帶著3名英國人到小灣洞里躲藏,唐家和翁家的妻女每天給他們送飯。
后來,這3名英國人被輾轉送往重慶,在重慶向世人揭露了日軍企圖借刀殺人、見死不救的真相。三人最終順利回到英國。
“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中幸存下來的英軍中校漢密爾頓,在回憶錄中高度評價中國漁民援救的意義:“原來日本人的本意是讓戰俘全部淹死,這樣就能說船是美國人擊沉的,他們沒有機會實施救援。后來在海上看到中國人救了如此多的戰俘之后,他們明白計劃不可能實現,所以改變了策略?!?/p>
如今,“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所有親歷者都已不在人世,但人們對歷史真相的叩問沒有停止。
位于浙江舟山的東極歷史文化博物館二樓,設有“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展館。展館中英國人臨走時留下的瓷磚、英國人扶著漂流的木梯、船上的啤酒桶、中國漁民給英國人送飯的竹籃等,都是這段歷史的實物見證。
唐洪森說,根據目前已知史料,1942年10月2日8時20分,日本海軍第13炮艦隊司令矢野美年大佐曾向“里斯本丸”號發令,要求所有人準備棄船。過了25分鐘,他又修改了命令,要求衛兵和船員棄船,而不撤出戰俘。在他們發現的一張照片里,日軍就站在旁邊的“豐國丸”號上,看著嚴重傾斜的“里斯本丸”號緩緩下沉。
“‘里斯本丸’號沉船事件完全是日本軍國主義者一手導演的人禍,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警示后人?!碧坪樯f。
從2017年開始,每年10月初,相隔萬里的舟山和倫敦都會舉辦“里斯本丸”號紀念活動以寄托哀思,并紀念舟山漁民的壯舉。
在舟山,人們將白色花瓣撒向大海。在倫敦,人們為故去老兵獻上紅色花環。
“里斯本丸”號已成為一座精神地標,它在中英兩國人民心中激蕩出的回響,是對侵略者的血淚控訴,也是對戰火中人性光輝的深切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