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是映射大千世界的符碼,數據中自有大千世界。宇宙星空、山川河流、鳥獸蟲魚、人類行為、國家治理、社會百態……萬物皆產生數據,萬物皆可被數據化。自人類社會產生起,數據就承載著人類對自然萬物、生產生活的記錄和表達。從傳統數據到網絡數據,從“小數據”到“大數據”,數據日益成為理解萬事萬物最微觀、最奇妙的元素。
在信息化發展新階段,數據爆發增長、海量集聚,量的累積逐漸引發質的飛躍。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絡空間內,大數據技術使數量巨大、來源分散的圖像、聲音、文件等非結構化數據得以被廣泛搜集、存儲、利用,使分析、預測、捕捉隱藏在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深層邏輯成為可能,人類認知的敏銳性和洞察力得到極大提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據二十條”的出臺和落地實施,有利于從歷史和全局維度深刻認識數據要素的戰略價值,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塑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數據原是伴隨自然與人類而產生的尋常事物,但數字技術為其賦予了無盡潛能。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數據已成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礎性資源,并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環節。科學合理地運用數據成為信息時代的重大課題。
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數字經濟、科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