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云

年近七旬的鄭老伯十分喜歡食用大棗,不久前,鄭老伯邊和家人說話邊嚼大棗,不慎將整個棗核咽了下去,結果棗核卻卡在了食管內。家人讓鄭老伯吞飯團、吃韭菜、大量喝米醋,折騰了兩三天才到醫院就診。醫生檢查后發現,那枚棗核的尖角已將鄭老伯的食管刺破。
山東臨沂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二病區副主任孔令建提醒,食管異物是臨床急診的常見病,常因當事人飲食不慎、誤咽異物或異物嵌于食管腔內所致,若處理不當,會誘發食管穿孔、食管出血、食管周圍炎、頸部和胸部皮下氣腫、縱隔炎與膿腫,以及氣管食管瘺等并發癥。嚴重者可造成膿胸、感染性休克,若破潰至主動脈,可致急性大出血而危急生命。
孔令建介紹,人的食管共有上、中、下3個生理狹窄部位。其中食管第一狹窄處位于食道的起端,即咽部與食道的交接處,食管在該位置最為狹窄,尖形和不規則的異物在這里很難被“放行”,是食管異物嵌頓的最常見部位。
通常有四大原因導致食管異物的發生。一是成人進食在比較匆忙或精神不集中時,食物未經細嚼而咽下,導致食物團塊阻塞食管腔或把棗核、魚刺、雞骨等誤咽到食管里。二是老年人常因牙齒脫落或使用義齒,咀嚼功能差,口腔內感覺減退,吞咽功能失調,食管口較為松弛,容易誤吞異物。三是兒童咽部保護性反射尚未發育完善,而且磨牙不全,不易排出食物中的異物,若進食時嘻笑哭鬧,則易將大塊食物囫圇吞下;且小孩喜歡在口內含珠子、硬幣、筆帽或小玩具,稍有不慎即會咽下去。四是食管本身若存在病變,如食管狹窄或食管癌所致管腔變窄,讓異物較難通過和移動,也易使異物滯留,帶來損害。
從臨床來看,食管異物的種類五花八門。其中,動物性異物最為常見,如魚刺、雞骨、肉塊等。其次為金屬類物品,如硬幣、針釘、曲別針、金屬碎片等。此外,還有化學合成類及植物類,如義齒、塑料瓶蓋、橡膠塞、棗核、小木條等。
需要高度警惕的是,老人和孩子易于釀成異物嵌塞食管的事件,必須火速到醫院及時處理。
“當異物卡頓在食管后,可使人吞咽困難、吞咽疼痛,伴有異物梗阻感;若異物較大壓迫了氣管或喉部,尤其是幼小兒童,會導致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的可能。如突發上述情況,應立即就診,切忌強行用吞咽飯團、饅頭、韭菜等方法,以免加重損傷,導致并發癥,增大治療難度。”孔令建說,有兩種食道異物最為緊急。
一種是電池類。由于電池在消化道內接觸到消化液后具有極強的腐蝕性,短時間內即可燒傷消化道,甚至造成消化道穿孔。
另一種是磁力珠。磁力珠這種小東西看著圓溜溜的沒什么棱角,其實隱藏了很大的危害性,若是誤食兩顆及以上,它們就能在體內吸附到一起,誘發胃腸道壞死和穿孔內瘺,甚至導致奪命的風險。
日常生活中,應如何預防食管異物的發生呢?孔令建提醒,吃東西時應細嚼慢咽,切忌匆忙。理想的狀況是,一口食物在嘴里至少咀嚼20次,30次則更為科學合理。
“寧可慢嚼三分,不可搶食一秒!” 孔令建強調,尤其是進食帶有魚刺或骨頭的食物時,應小心剔除細刺、碎骨,切忌將這類食物與米、面混合煮食。與此同時,老年人須嚴防義齒脫落,少吃粘性大的食物,如切糕、粘豆包、粘苞米等。用餐前要留心,睡眠前、全麻前應取下假牙,對松動的義齒要及時修復。
兒童各方面的發育尚很稚嫩,食道和氣道較窄,吞咽功能也并不健全,要教育小孩不可因好奇心而將各類小物件放入口中玩耍。大人發現后需婉言勸說,讓孩子抓緊吐出,絕不能用手指強行掏取,以免因幼童哭鬧或拒絕使異物吸入氣道。
孔令建說,家長應注意避免給3歲以下的孩子直接食用容易卡喉的食物,如花生米、果凍、堅果、口香糖、肉塊、櫻桃等。若有進食的需求,家長務必在小孩身邊細心觀察并示范吃法,必要時可將此類食物切碎研磨,從源頭上防范食管異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