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凝
多年前的一個秋天,我因事去天津。臨行前,朋友囑我帶封信給孫犁老師。我臉上竟顯出了難色。我怕見大作家,盡管他的優美篇章有些我幾乎可以背誦。我還聽人說過,孫犁老師很嚴厲,平時少言寡語。
我帶著信,走進了孫犁老師的“高墻大院”。一進門,他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會神地撿豆子。看見我,他站起來,把手里的黃豆亮給我們,微笑著說:“別人收了豆子,剩下幾粒不要了。我撿起來,可以給花施肥,丟了怪可惜的。”
他身材很高,面容溫厚,語調洪亮,夾雜著淡淡的鄉音。他說話時,目光很少朝你直視,你卻時刻感覺到他的關注。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褲,當他騰出手來和我握手時,我發現他戴著一副青色布套袖。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會不茍言笑的。戴著套袖的作家給了我一種親近感。
再見孫犁老師,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還刮著風。他剛裁出一沓沓粉連紙,準備糊窗縫。我發現,孫犁老師兩只襖袖上仍舊套著一副干凈的青色套袖。套袖的顏色是凝重的,但人卻洋溢著一種干練的活力,一種不愿停下手、時刻準備工作的情緒。
又見孫犁老師,是和六七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沒撿豆子,也沒糊窗縫,正坐在寫字臺前。桌面攤開著紙和筆,大概是在寫作。我還是先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見了那副套袖。
一副棉布套袖到底聯系著什么,我說不清。但我深信,孫犁老師珍愛的不僅僅是衣服。他更珍愛的是在勞動中傾注的難以估價的感情,展現的是中華民族樂觀向上、堅韌不拔的天性。也正是這種感情和天性,滋養著作家的心靈。
(摘編自《草戒指》)
◆素材解讀
對大作家的敬畏心理,因一副青色棉布套袖而消融。三次見面,三次不同的感受,素材以孫犁老師的套袖作為情感的憑介,頗具匠心,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位作家勤勞質樸、平易謙和的勞動者風范。
◆適用話題
勤勞質樸 潛心創作 平易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