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邢莉

近日,非上市保險公司2022年四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陸續披露。“海馬系”旗下海保人壽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保人壽)業績報告顯示, 2022年海保人壽由盈轉虧,2022年凈虧損約1.79億元。2022年保險業務收入約8.31億元,同比下降6.84%。
與此同時,海保人壽股權再次生變。易聯眾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易聯眾)日前發布公告稱,擬將持有的海保人壽13.5%股權以人民幣2.6億元的價格轉讓給和銳醫科(北京)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下稱:和銳醫科)。
值得一提的是,海保人壽上一次股權變動還是發生在去年5月份,時隔不足一年……
1月21日,海馬人壽第二大股東易聯眾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將持有的海保人壽13.5%股權以人民幣2.6億元的價格轉讓給和銳醫科。

據悉,易聯眾持有30000.00萬股,占總股份的比例為20%。本次股權轉讓后,公司仍持有海保人壽6.5%股權,海保人壽仍為公司參股公司。本次交易尚需提交公司股東大會審議,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監管機構的相關審批及核準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易聯眾此次減持海馬人壽部分股權或是出于自身的資金壓力。據易聯眾披露的2022年度業績預告,扣非凈利潤已從2021年同期的-1.37億元擴大虧損至-2.44億元至-2.98億元。
海馬人壽上一次股權變動發生在2022年5月份。
彼時海馬人壽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官網公告稱,舜元建設擬將其所持有的海保人壽12%股權悉數轉讓給海馬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正式退出股東行列。變動后,海保人壽股東由8家變為7家。其中:海馬投資集團超過持股比例為32%,成為單一第一大股東;易聯眾、海思科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均持股20%,為并列第二大股東。
而隨著本次股權的變更,海保人壽的股東從7家再次變為8家。
作為“海馬系”金融板塊中的重要一員,近年來海保人壽被頻頻加碼。
公開資料顯示,海馬集團從一開始的汽車產業到如今汽車、金控、地產三元產業并行轉換,其金融領域的業務已經深嵌至自身產業鏈中,從海馬小貸到海馬財務公司,從海南銀行再到海保人壽,“海馬系”的金融業務版圖一步步擴大。
在海馬集團2021年度總結表彰大會上,海馬集團董事長景柱曾表示,集團“十四五”轉型目標之一就是金控板塊轉型為汽車消費信貸與人壽保險。業內解讀認為,這就意味著海保人壽今后在“海馬系”中的作用將會更加明顯,而加碼海保人壽或早已在“海馬系”的規劃當中。
除上述股權變動之外,2022年3月,海保人壽正式迎70后“掌門人”趙樹華。海南銀保監局發布行政許可信息,趙樹華獲批擔任海保人壽董事長。從趙樹華的履歷可以看出,其來自大股東海馬投資集團體系內。

公開資料顯示,趙樹華1972年6月出生,自2022年3月24日起擔任海保人壽第二屆董事會董事長,兼任海馬財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海南海田小額貸款有限公司董事長。歷任海南省高科技公司深圳辦事處員工,海南華銀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資金信貸部門員工,一汽海馬汽車有限公司科長、財務部部長,海馬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海馬財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海保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
業內觀點認為,隨著趙樹華的履職,“海馬系”對于海保人壽的支持有望加強。
雖然海馬集團旗下擁有高新汽車、產業鏈金融、文化會客廳三大產業板塊,總資產達400多億元,而且旗下的海馬汽車已經在深交所掛牌上市。但壽險行業素有“七虧八盈”之說,作為業界新秀的海保人壽也未能逃過此魔咒。
從海保人壽過往5年業績來看,2018年至2022年分別實現保費收入2.82億元、11.74億元、14.29億元、8.92億元、8.31億元。凈利潤方面,近5年來凈利潤分別為-0.57億元、-0.97億元、-1.18億元、0.09億元、-1.79億元。
償付能力方面,2022年第四季度海保人壽的核心償付能力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65.34%和172.14%。最新一期的風險綜合評級為BB。
在第四個年頭便取得了盈利,著實不易。但2022年海保人壽又出現虧損,保險業務收入也連續兩年呈下滑態勢,海保人壽目前經營表現尚屬不穩定階段。近日,保險業協會還披露了最新一期的2021年度保險公司法人機構經營評級結果,海保人壽評級由上年的B類滑落至C類。根據評級說明,C類公司是指在速度規模、效益質量和社會貢獻某方面存在問題的公司。
近年來海保人壽致力于成為“康養醫保”的實踐者、探索者及引領者。
2022年6月,海保人壽舉辦海南省“康養醫保”工作交流會,海保人壽總經理李高峰在會上提出海保人壽康養醫保結合探索思路:結合康養醫保的服務,設計貼近消費者且有利潤的產品,通過高質量的銷售隊伍和創新獲客模式拓展產業鏈。

李高峰表示,循著結合海南自貿港政策、股東資源和新技術等優勢,整合本土醫療、健康、養老、社區物業、家庭客戶等服務資源,以保險為中心對接相關產業的產品設計思路發展“保險+健康管理”、“保險+養老”、“保險+醫療”等產業化規劃。
2022年7月,海南銀保監局同意海保人壽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10年期可贖回資本補充債券,發行規模不超過10億元。對此,海保人壽也表示此次發債所獲資金將用于支持業務發展,探索“康養醫保”深度融合并加快全國布局。
不過,作為首家在海南籌建開業的保險法人機構,目前僅有省內三家分支機構,規模亟待拓展。面對業績的下滑,海馬系及新掌門人將如何在2023年“翻盤”,擬加入股東和銳醫科又將與其產生怎樣的聯動效應,我們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