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麗

沈亦晨
2023年上半年,我國第一條光子芯片生產線將投入使用。比起傳統的電子芯片,“光芯”速度快1000倍,功耗卻是“電芯”的九萬分之一。沈亦晨是推動這一項目發展的幕后功臣。他拒絕美國公司千萬年薪的挽留,數年磨一劍,締造出了以光代電的“中國光芯”,不僅擺脫了歐美的光刻機和芯片技術壟斷,還將助力國家實現“彎道超車”。
1989年,沈亦晨出生于浙江杭州,父親是一名電力工程師。當其他孩子在外面玩耍,沈亦晨卻在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喜歡翻看《有趣的科學實驗》和包含了許多電路圖的專業書。“剛開始,也覺得晦澀難懂,爸爸就會告訴我一些入門知識,還帶我做各種物理小實驗。”沈亦晨說,“然后我就對那些物理和科學知識越來越有興趣了。”
在杭州外國語學校讀初一時,沈亦晨就鼓搗出了“電動小輪船”“自動澆花器”等發明,贏得了同學和老師們的一片贊賞。
初中畢業的時候,沈亦晨已經提前預習完了高中物理課程,并在爸爸的輔導下艱難地攻克了大學物理。在同齡人看來,沈亦晨成長中失去了很多樂趣,簡直就是個小書呆子。因為他不喜歡和同學們一起去唱歌,也不會打網游,顯得不太合群……但世間哪有什么天才,沈亦晨不過是把別人娛樂的時間,拿來看各種物理書籍,做他感興趣的科學實驗了。
中學畢業后,沈亦晨以優異成績考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物理系。由于提前預習完了大學物理課,他在讀本科期間更是表現出眾,甚至連教授出的題哪里有漏洞都能一眼看出來。
很快,沈亦晨就以“跳級”的方式,提前完成了本科學業,并考取了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碩士。讀研期間,他又接觸到許多超前的物理知識,大大開闊了視野,為日后成為光子學頂尖人才打牢了基礎。
2011年,22歲的沈亦晨考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物理學博士。這時他開始研究納米光子,這門學科的核心領域之一是利用光子代替電子,一旦成功,沈亦晨就有望突破西方在電子芯片方面對我國的技術壟斷,打造出更牛的“中國光芯”。
在漫長的科研工作和學習中,沈亦晨的頭發變得越來越稀薄。他一天只睡五六個小時,吃飯的速度都比別人快很多。原因只有一個——中國的芯片發展還太落后,時不我待,沈亦晨心里充滿了緊迫感。
讀博3年,沈亦晨發憤忘食、夜以繼日,先后發表了多篇重量級科研論文。最引人矚目的是2014年,剛滿25歲的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雜志《科學》上發表了名為《寬波段光學的角度選擇》的論文,并迅速震動了學術界。因為光子芯片的計算速度和傳輸率,會是電子芯片的1000倍,而功耗僅為“電芯”的九萬分之一。基于此項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沈亦晨獲得了“追光者”“天才博士”等稱號。他還沒正式畢業,美國多家知名公司紛紛邀請他加盟,并為他開出了數百萬美元的年薪。
但沈亦晨沒有接受美國公司的高薪邀請,而是毅然學成歸國,投身于光子領域的科研工作。“雖然薪資待遇不如美國,但我心里安穩,并且充滿了斗志。能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變成事業,做好了還可以報效祖國,我覺得是一種莫大的幸福。”沈亦晨說。
攻讀納米光子學的沈亦晨,對芯片行業有很深的認知。中國因為芯片技術被封鎖和限制,常年高價進口歐美的普通產品。至于高端產品,以及生產超級芯片用的頂尖光刻機,我們花再多錢都買不來。
窘迫的行業發展現狀,令沈亦晨陷入沉思:我國的芯片業起步晚,技術較為落后。之前的高科技企業不愿花費大量資金投入光刻機和芯片的科研事業,總覺得“造不如買”,結果漸漸被人家卡緊了芯片發展的脖子。雖然近幾年中國也在奮勇直追,但因高精尖人才不足,又缺乏先進的光刻機,“中國芯”在工藝和產能上,仍遠遠跟不上發達國家的步伐。
沈亦晨歸國后進入一家芯片科研所工作,他對同事們指出:“目前市面上以硅基芯片為主,它的生產離不開光刻機。但光刻機存在一個短板——物理的極限,它只能夠在納米這一制程內進行縮減,等把芯片做到了1納米,幾乎就達到了終點。所以芯片的研發,需要在技術上進行革新,比如把電子傳輸轉為光子。”
沈亦晨獨辟蹊徑的理論,令國內的專家同事們感到振奮,連中科院也開始布局光子芯片的研發項目了。但要想把理論變成現實,還需要大量的實踐和試錯,而沈亦晨的實驗工作并不順利,不光很燒錢,而且耗時巨長。有人說沈亦晨的想法太超前,畢竟當時芯片的發展離1納米還很遙遠,我們還是應該老老實實造硅基芯片。
由于和科研所同事意見不統一,沈亦晨于2016年離職,成立了一家專門研究光子芯片的技術公司——上海曦智科技有限公司,并擔任CEO。他費盡周折請來一些在海外的師兄弟,并廣招人才,立志要打造“中國光芯”。
功夫不負有心人,沈亦晨不舍晝夜的努力,終于換來了重大回報。2018年,他率領團隊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光子芯片的初始原型。這驗證了沈亦晨開創性的想法——用光子代替電子來進行數據傳輸和運算,是完全可行的。
這項芯片技術的革新,引起了行業轟動。沈亦晨成立不過兩年的公司,也變得聲名鵲起。
歐美財團看中了他的科研成果,紛紛找上門來,愿意出上億美元買沈亦晨的技術專利,或者搞聯合開發,但沈亦晨果斷拒絕了他們伸出的橄欖枝。
2019年,上海曦智科技有限公司獲得了百度領投的6000余萬元種子輪融資。2020年秋,沈亦晨團隊正式推出了第一款光子芯片,雖然產品存在瑕疵,但比起一年前的樣品,技術上已經成熟很多,穩定性也越來越好。
2021年12月,在沈亦晨的帶領下,公司團隊發布了高性能光子計算處理器PACE,成功向業界驗證了光子計算的優越性。隨后,沈亦晨入選2021年度全球“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
近兩年,沈亦晨團隊一直在對光子芯片做簡化升級,立志要把“中國光芯”打造得盡善盡美。并憑借核心算法等技術的布局和積累,打造一套完整的光子計算生態,為大數據及高性能計算提供更快、更節能的芯片和算法。
而隨著中科院、沈亦晨團隊不斷傳出喜報,把光子芯片的研發推向一個個新臺階,我國也早已開始布局該產業。國內第一條“多材料、跨尺寸”的光子芯片生產線,目前即將在北京籌備完成,預計202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它可以滿足數據中心、激光雷達、微波光子等領域的需求,填補我國在光子芯片晶圓代工領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