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賽
老城區地下管線敷設方式多數以直埋為主,一旦需要對管線進行維護、替換、遷改等均需重新打開路面進行施工,不僅會導致交通阻塞,還會影響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由此地下綜合管廊改造成為老城區更新發展的重要舉措,但由于老城區的環境較為復雜,在相應工程設計中出現一些難點。為有效實現老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工程設計質量提升,應當采取有效措施,順利開展工程設計和施工建設,以此提高老城區居民生活水平,實現整體發展。
因為老城區的開發密度較高、發展時間長,配套設施基本成熟。相比于新建城區而言,具有相對密集的人口、交通通行量較多。而且各類建筑之間距離小、道路寬度有限,致使在地下綜合管廊工程設計中,出現多種限制因素。比如設計綜合管廊結構體時,其影響范圍大且施工周期長,對周邊居民會造成極大的干擾。這一復雜環境對地下綜合管廊工程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應對,保證綜合管廊能夠在老城區內形成完善網絡,提高公共基礎設施的服務功能。
老城區建設時間較長,部分管線敷設年代久遠,受當時工程理念以及技術的影響,現有管線普遍存在設計標準低、安全性和可靠性不足等問題。同時在城市當前的管網敷設體系中,共涉及到七個方面,近三十余種市政管線。不同管線分屬不同部門和單位,在實施改造工程時往往采用獨立設計和施工模式,導致地下管線的排布存在一定問題,如地下空間擁擠、管線上線重疊、交錯等。并且部分管線工程建設資料出現丟失、殘缺不全等情況,致使在地下綜合管廊設計中無法明確管網的分布狀況,難以準確進行工程規劃和設計工作,阻礙建設進程的推進。
地下綜合管廊工程設計的重點則是要綜合考慮各種地上影響因素,以此明確具體的路面開挖施工方案,有序進行管線遷改等作業,以此改造為地下綜合管廊結構形式。但因為老城區的人口密集、交通擁擠現象普遍,而且道路寬度有限、居民居住區域道路距離近等。造成工程設計出現施工范圍規劃困難、施工技術開展難度大等難題,影響最終設計成果。
針對現階段老城區改造中開展地下綜合管廊工程設計存在的難點,則要合理應對復雜環境條件。因此設計人員需要結合城市規劃以及老城區改造規劃等,實現對地下管網遷改工程進行整體優化設計。首先則是對施工現場進行詳細勘察,摸清現有管網的實際情況,如分布、建設方式、種類、質量、運行狀態等,確定地下綜合管廊內管線規劃容量,如表1所示,為某市老城區規劃方案。以此為依據制定可行性方案。其次,在環境復雜的老城區開展地下綜合管廊設計時,還需注重對現有管線的妥善安置,當完成管廊設計后,再規劃管線的遷改方案。不過由于該項工程的涉及工程量較大、實施難度高,則需在前期階段進結合老城區管網實際情況進行改進設計,如盡量減少新建管網的敷設,在道路改造、基礎設施更新、軌道交通建設等城市規劃基礎上,設計管廊建設方案以及管線遷改方案。進而促使地下綜合管廊能夠形成完善的網絡,改變原有管網系統存在的弊端。進一步提升老城區的綜合承載能力,推動老城區煥發新生機。

表1 老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內管線規劃容量
綜合老城區當前復雜環境現狀,為保障地下綜合管廊工程的合理化設計,應當對原有地下管網進行普查,建立完善的管網信息系統。為專業設計人員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提升管廊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在具體設計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全面收集該區域的地下管網建設資料,并積極開展現場勘察,加強與對應管理部門的交流溝通,最大限度地明確管網空間分布情況以及屬性。依托計算機技術建立老城區地下管網信息數據庫,支持后其綜合管線信息化設計、網絡化管理等工作的開展。比如設計人員要重點針對老城區的給排水管線、電力管線、通訊管線以及暖通管線等實施摸排調查,并適當采用科學探測手段,掌握詳細的管線空間分布信息。集合城市架空高壓線纜信息,構建管線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對各項信息數據進行實施采集,動態更新變化信息。同時可引進先進的BIM技術,通過三維可視化的功能優勢,對老城區復雜環境進行深入分析,輔助地下綜合管廊規劃設計,提高工程設計方案的安全性,為后期運營管理提供科學支持。
針對老城區開展地下綜合管廊工程設計存在的主要難點,則是受地上環境因素影響較大。為此在新時代下需要改進設計思路和施工方案,盡量控制地面因素的干擾,保證管廊工程設計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比如在實際工程設計環節,相關人員要綜合考慮老城區的建筑特點、道路特點、交通特點和管線空間分布特點等,設計采用洞挖法施工技術。即是采用頂管施工工藝或盾構施工工藝,按照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需求,對其主體結構構件實施標準化設計,采用現代裝配式預制構件作業技術,盡量減少現場施工工程量和時間,避免對周圍居民和交通產生嚴重影響。并且通過拼裝地下綜合管廊結構,能夠顯著提升安全性能和可靠性,其斷面效果如圖1所示。

圖1 裝配式地下綜合管廊設計效果圖
開展地下綜合管廊工程設計時,經常遭遇較差地質和空間狹小等問題,特別是在老城區改造工程中,軟弱地基較為常見,而且存在較高的地下水位,不利于地下綜合管廊的施工作業。設計人員可對基坑施工規劃應用雙層高壓旋噴樁止水帷幕、鉆孔灌注樁支護,內撐鋼管直徑設計為500mm、間距控制在6m左右。同時對于公鐵兩用橋匝道等工程范圍,可根據其空間開闊的特點,優化設計成本。采用長度為12~15m的V型拉森鋼板樁,內撐鋼管直徑為400mm,間距設置為6m。
老城區內普遍存在高壓線桿,在設計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時,應當注重對高壓線進行避讓和保護。首先則是在規劃綜合管廊路線時,盡可能避開高壓桿塔。如設計地段不可避免存在高壓桿塔,應聯合電力公司開展安全評估,并采取有效的保護加固措施。
綜上所述,在老城區復雜環境下,對地下綜合管廊工程的設計,應當對現有管線網絡進行梳理,明確其空間分布,為管線遷改提供現實依據。同時要結合城區發展規劃以及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合理確定管廊路線。并建立地下管線信息系統強化交流,對部分管線進行補測和補繪,以此為基礎對地下綜合管廊進行深化設計。因此在實際工程中,設計人員需結合老城區的復雜環境,通過事先做好整體規劃、加強地下管網現狀普查、控制地上環境影響策略提高設計質量,并注重處理軟土地質以及高壓線避讓和保護等,促使老城區改造實現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