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蜀娟
針對現下我國日漸嚴峻的生態問題,我國進一步加大生態恢復力度,特別是城市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將生態恢復融入其中,保證整個生態系統均衡的基礎上,打造更具個性化、特色化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現代化發展。為達成上述實際目標,應積極對城市景觀設計展開綜合性分析,始終遵循生態恢復、城市景觀設計原則,對體規劃布局、分區景觀設計等基本要點做好合理化把控,獲取生態、經濟和效益協同共贏的目標。有必要掌握生態恢復設計理念和原理,將其實踐應用于城市景觀規劃中,獲取較佳的成效。
生態恢復設計的原理針對生態恢復設計而言,其實際主要是通過人工設計和合理的恢復方法,處于受外界干擾生態系統基礎上,恢復或重建具有自我維持能力的健康生態系統,其并無其他外界有害物質干擾。同時,重新構建和恢復實際生態系統下,處于科學、合理的人為調控狀況下,為社會、人類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保證各類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生態恢復設計實際主體愈發廣泛,主要涵蓋水生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等,不同主體對生態恢復要求存在差異性。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新構建,從本質層面是以人為操作為核心導向,促使生態系統逐步高效化演變,生態恢復設計應始終遵循相應的基本原理,不僅包含物種共生原理、物質流原理,而且涉及自我維持和調節原理等。生態恢復屬于一個自然化過程,是重新構建家園和社會實踐的重要措施,應遵循社會學、經濟學基本原理。
生態恢復主要是針對受外界干擾、破壞的生態環境,通過選用人為恢復措施,促使整個生態系統處于良好狀態,保證其處于良性循環中,城市景觀設計則是始終創設自然生態化景觀,保證城市生活更舒適和愉悅,實踐中將二者進行融合,可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恢復與城市景觀設計作為一項綜合性工作,為獲取較佳的成效,應始終遵循基本要求和原則,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開展生態恢復設計工作過程中,需積極對原有自然生態環境充分尊重,系統性考量水文、河流、地質等條件,對其自然狀態完成恢復,避免處于恢復過程中引發二次損傷和破壞。
生態恢復與城市景觀設計深層次融合,呈現的景觀內容需滿足生態環境基礎功能,并選取景觀設計優化方法呈現城市個性化、特色化魅力,需從整體性層面著手,注重技術路線的基礎上,也需強調生態恢復,具體實踐中可選取功能區域劃分、群落配置等方法,促使各項設計景觀有效融合,實現生態、經濟和效益最大化。
綠色環保始終作為整個社會發展主趨,生態恢復、城市景觀具有相同的目標,為保護整個自然生態環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維持在開展生態恢復和景觀設計時需全方位落實和貫徹可持續發展原則,需結合不同生態環境對不同生物群種做好合理化配置,從美學、視覺等多方面考量,完成整個生態系統恢復,保證城市周邊環境相互協調的基礎上,促使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
本次規劃地塊位于云南省鶴慶縣云鶴鎮南面四喜河,四喜河是黃龍潭的一條農田灌溉河流,西起黃龍潭,向東流經鶴慶一中、文廟公園后流出縣城。本次公園的規劃總面積為162000m2(約243畝),東西長約1300米,南北寬50~80米;公園與縣城多條市政道路相接,現狀周邊為大片農田。四喜河公園是黃龍潭公園和文廟公園的一條水系連接帶,也是連接新城區和老城區的一條景觀帶,景觀資源豐富,區位發展優勢明顯,建成后必將成為鶴慶縣新的一張公園名片。隨著鶴慶縣新城市規劃“南移”,四喜河公園所在的區域將成為連接新城區與老城區的一條重要水系連接帶,公園用地服務于周邊居民及商業,有望成為鶴慶縣城的重要形象展示窗口。
(1)整體規劃布局
結合該項目實際狀況,其實際用地性質為公園綠地,通過與各方主體做好協商,處于南面擴大鶴慶控規中公園綠地的面積,項目地塊整體地勢呈現為西高東低,結合整個周圍實際環境影響程度、景觀設置內容等可將其劃分為四個區域,不同區域扮演的角色不盡相同,主要包含以下幾個區域:
①田園觀光體驗區。該區域內主要位于整個項目地塊西部,整個規劃過程中需結合實際現狀農田景觀,布設多個功能為一體的觀光體驗區,由于整個黃龍潭壩體與整個公園間高程并未處于同一水平線,規劃通過栽植爬藤及開花灌木對整個壩體進行改善和美化,為其增添活力,打造新時期原生態景觀。
②濱水休閑活動區。通過選取合理的方法對水面做好延伸和擴展,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布設多形式的跌水、水面棧道、小橋,促使整個水面更具層次性、豐富感,通過塑造靈活的生態植物,打造獨具特色的風景線。科學應用傳統園林中結景對景等原則做好合理布設,客觀呈現園林景觀的獨特風味。
③生態濕地示范區。生態濕地示范區域主要以淺水草灘、密林等為核心,展示整個生態濕地的韻味,通過對該地形做好處理和加工,為其他動植物棲息創設較佳的空間。
④詩書文化體驗區。詩書文化體驗區正式規劃過程中,主要將櫻花作為整個景觀設計的主基調,積極融入詩詞元素,打造更具特色的櫻花詩廊景觀節點,充分展示城市區域內文化特色。
(2)道路交通規劃
道路交通處于整個城市景觀規劃中十分關鍵,針對其實際布設規劃,需始終結合整個地形的特征和空間規劃布局,呈現其整體性、景觀性,實現內部各區域內功能高效化銜接的基礎上,促使人車實現分流。道路正式設計過程中,需注重其與基底內城市設計相銜接,強調對景與轉折,呈現多元化的空間變化,營造較佳的內外空間景觀。系統性考量不同區域內人流量、環境容納量等因素,布設合理的道路,促使其滿足相關規范和要求。靜態交通規劃也是設計的重點內容,滿足汽車數量日漸增長需求,綜合考量停車場整體規劃布設,項目內布設公共停車廠,其設計需融入生態理念,布設植物進行隔斷,空心植草磚完成整個地面鋪裝工作,顯著擴大區域內綠化鋪設面積,提高規劃區域內整體環境。
(3)景觀結構規劃
整個規劃區域內按照公園整個地形、分區特色開展精準性規劃,形成多景點的空間結構,構建“一帶六域十六景”的景觀視線空間,確保主次景點合理分布,強調游覽的節奏感,其中一帶主要是指以主景觀為核心循序漸進展開,以串聯的方式形成各個景觀重要節點;六域特指不同場域的功能和體驗,通過市政道路將其進行劃分為不同功能的體驗區域;十六節點主要是呈現多樣化的城市休閑活動,始終按照周圍的環境和場地條件,合理布設不同的景觀內容,為人們打造多元化的活動空間。
(4)水體景觀設計
整條水系景觀在原有形態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拓寬,呈自然形態流淌,曲折蜿蜒向前;水體深度控制在0.3m內,保證游人的安全。水體與岸邊植物、景觀節點、水中植物形成動靜結合景觀。規劃通過引黃龍潭水,形成不同的水域面積,改變原有單一的駁岸形式,減小水流的流速,延長水域與陸地的交界面;通過人工建設大大小小的“水生泡”,為多種生物提供棲息場所,豐富生物多樣性,常規下駁岸包含兩種類型,即自然駁岸、生態駁岸,前者主要是始終以生態功能為核心,以修復改善河漫灘為主,呈現自然狀況,形成完善的生態化格局;后者是合理化選用生態護坡技術處理,保證整個岸邊更具安全性的基礎上,顯著發揮堤岸生態功能,可通過堆石、樹樁等措施。該水系凈化十分關鍵,作為整個生態體系核心構成,需具備較強的凈化功能,周圍雨水通過水生植物進行凈化,最終流入四喜河內。設計時應保證水與植物接觸的面積盡可能大。以進行挺水、漂浮、沉水植物混合種植,實際基本原理見圖1。

圖1水體凈化基本原理
(5)景觀小品的設計
景觀小品主要是指景觀中功能簡單、造型個性構筑物,其合理化用于城市景觀設計中,不僅為景觀增添一抹色彩,而且為觀賞者提供休憩空間。景觀小品可為景觀賦予新的生命力,作為城市景觀建設核心元素,其重新賦予景觀新的內涵,需結合城市景觀設計實際狀況,合理化選用此類小品構筑物,促使景觀更具活力,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
①“景觀盒子設計”。綜合性考量現下地形,處于視野較為開闊的區域內布設景觀盒子,為人們提供休息空間,實現與環境相協同的目標,材料建議選取自然生態化的木頭、金屬等,為人們提供良好的視覺感官,其實際設計見圖2。

圖2 景觀盒子結構設計
②“長風隱鶴”。“長風隱鶴以紙鶴為原型,通過折紙衍生出座椅、遮陰棚、聚集平臺等活動空間,通過剪影的形式融入“四喜”(福祿壽喜),布置于公園中部區域。不僅在功能上滿足了遮陽、休憩、科普及各類空間圍合分割的需求,在形式上還起到了景觀標示性的效果,呼應主題。
③其他景觀的設計。第一,涼亭、廊架。我國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使用廊、亭進行設計頻次較高,特別是我國古代園林中,此類建筑小品占比較多,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中,此類建筑小品仍作為設計人員青睞的元素之一。第二,石凳、石桌、置石景觀等景觀小品的選擇參照鶴慶縣城內及現有公園小品進行設計、訂購及施工,保持其延續性。
(6)植物規劃設計
植物造景主要是指景觀綠化規劃設計過程中,充分應用喬、灌、草本植物群落種類、結構及層次等,選用合適的藝術表現手法,充分發揮其形體、線條等自然美完成創作,形成多個欣賞性較高的綜合景觀,為人們提供美的體驗感及聯想。因此,若想城市景觀綠化設計過程中,創設良好的植物造景,需掌握其自身具備優勢,進而了解各類植物群落特性,發揮自身優勢,提高園林景觀觀賞性,為人們帶來美的體驗感,優化生態環境。應以地區實際狀況為主,因地制宜配置相應的綠色植物,系統性掌握園林綠化區域內土壤酸堿性、采光狀況等,栽植不同植物。該區域內屬于冬干夏涼的高原季風氣候,其以常綠樹種為基調,以開花植物、色葉植物為特色,重點打造豐富有層次的濱水濕地植物景觀,體現植物的多樣性。綠化植物的選擇以鄉土植物為主,適地適樹。實際植物種植策略和方法為點、線、片狀種植,搭配色、花、香樹種,豐富不同的視覺、感官體驗。
生態恢復設計融入城市景觀設計中,有助于構建合理、高效的生態環境,保證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獲取較佳的城市景觀設計成效。開展景觀設計過程中,應充分結合項目實際狀況,對其整體性布局規劃、污染治理和區域內景觀設計等要點把控,打造滿足實際、整體融合優美的景觀,獲取較佳的生態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