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婉瑩

2023年1月30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右)與到訪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會談后舉行新聞發布會。
2023年1月31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結束為期三天的中東之行。他先后訪問了埃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為巴以緊張局勢降溫是他此行主要意圖。自2022年12月29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領導的被認為是以色列史上“最右翼政府”宣誓就職以來,美國發起高官訪以“接力賽”,在短時間內連續派出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中情局局長伯恩斯、國務卿布林肯訪問以色列,降溫巴以沖突,維持地區穩定局勢是他們的重要任務。
本屆以色列新政府包含極右翼政黨和傳統宗教政黨,甫一上臺就在巴勒斯坦問題上采取了很多行動。2023年1月3日,上任僅五天的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長、極右翼政黨聯盟“宗教猶太復國主義黨”領導人本·格維爾即突破“紅線”,高調造訪穆斯林圣地阿克薩清真寺,引發一眾阿拉伯國家譴責。巴勒斯坦方面稱,此類挑釁行為將令巴以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1月6日,由于不滿巴勒斯坦向國際法院申請就“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領土問題”發表咨詢意見,以色列宣布對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采取多項制裁措施,其中包括從以色列轉給巴勒斯坦的代收稅款中扣除資金,以及凍結巴勒斯坦在C區(約旦河西岸地區分為A、B、C三區)的建設計劃。此后以色列還撤銷了巴勒斯坦官員進出約旦河西岸地區的許可證,并禁止在公共場合懸掛巴勒斯坦旗幟。與此同時,以色列政府還計劃推進約旦河西岸定居點建設,并使該地區非法建造的軍事前哨合法化。
以色列新政府對巴“嚴打”導致巴以暴力沖突升級。1月26日,以色列軍隊以“反恐”為名,突襲約旦河西岸北部城市杰寧的難民營,導致十人死亡,多人受傷。外媒報道稱,這是20年來發生在約旦河西岸地區最嚴重的一場軍事行動。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旋即發聲譴責,并宣布終止與以色列的安全合作。當日晚間,加沙地帶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向以色列發射火箭彈作為還擊。次日,巴勒斯坦青年以暴易暴,在東耶路撒冷猶太教堂槍殺七名以色列人。對此,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回應稱,將擴大以色列公民持槍范圍,確保其有能力“自衛”,嚴厲檢查、打擊巴勒斯坦人“非法”持有武裝器械;并拆除襲擊者房屋,對巴勒斯坦人實施“集體懲罰”。自2023年1月以來,巴以對立情緒明顯高漲,若不加以管控,極有可能爆發大規模沖突。
布林肯、沙利文、伯恩斯三人在此次訪問中均表示,希望巴以雙方保持冷靜,采取措施緩和緊張局勢。其中,布林肯重申美國支持巴以問題“兩國方案”、支持保障巴勒斯坦人民權利、反對以色列在西岸擴張定居點建設,并敦促各方維護耶路撒冷宗教圣地現狀等。
然而,美國光說不做的“拉偏架”行為并未得到巴勒斯坦人民和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法塔赫)副主席馬哈茂德·阿魯勒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巴勒斯坦領導層已不再相信美國的巴以政策,美國只保護“以色列的占領行為”?!度A盛頓郵報》刊文稱,多數人認為美國官員的外交訪問是老套的“走過場”行為,“兩國方案”不過是用來安撫巴勒斯坦人民的“搖籃曲”。國際分析人士認為,如果不向以色列施壓,巴以沖突很難真正平息。
果不其然,就在布林肯離開以色列兩天后,以色列軍隊便對加沙地帶發起連夜空襲,擊中當地多處設施,造成房屋等財產嚴重損失并導致部分地區停電。2月4日清晨,以色列軍隊又突襲約旦河西岸杰里科地區一處難民營,該行為被半島電視臺稱為“杰寧行動”的延續。與此同時,在約旦河西岸地區,近幾個月來以色列定居者針對巴勒斯坦人的暴力行為激增。1月29日,在東耶路撒冷猶太教堂槍擊案發生后,西岸納布盧斯地區的以色列定居者對巴勒斯坦平民及其財產發動了共計144次襲擊。巴勒斯坦民眾稱,這些暴力事件不是布林肯或其他任何人的一兩次外交訪問就能解決的。
巴以關系是中東地區的“老大難”問題。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曾想借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關系的緩和來消弭巴以沖突,拜登政府也想延續這一勢頭。然而,新一屆以色列政府上臺后,巴以問題又被擺上臺面,有如一座“活火山”,隨時有噴發的可能。
一方面,內塔尼亞胡對執政聯盟的掌控能力較弱,極右翼政客或將持續推進“反巴”政策。2019~2021年間,以色列共舉行了四次議會選舉,其中內塔尼亞胡兩度獲勝,但均因與其他政黨談判不成而組閣失敗。2022年12月,內塔尼亞胡聯合極右翼政黨聯盟“宗教猶太復國主義黨”、宗教黨派“沙斯黨”“圣經猶太教聯盟黨”,終于建立起新一屆以色列政府。為維系執政聯盟,內塔尼亞胡向極右翼政客做了較多妥協,包括任命“宗教猶太復國主義黨”領導人比撒列·斯莫特里奇為財政部長、新設國家安全部由本·格維爾擔任部長,以及將一些極右翼政策寫入聯盟協議等。外界普遍認為,內塔尼亞胡被極右翼政客所裹挾,無法發揮實質領導權。例如,1月初,內塔尼亞胡曾勸阻本·格維爾不要造訪阿克薩清真寺,但他仍執意前往。此外,內塔尼亞胡深陷腐敗丑聞,希望通過以色列國內司法改革來擺脫指控。若聯盟解散,則內塔尼亞胡將無法推進該目標,恐再次面臨無盡訟戰。這也會削弱其掌控能力。
另一方面,國際社會尤其是美歐對于解決“巴以問題”的緊迫感不強,以色列受到的壓力較小。首先,美國當前的戰略重點在于應對中國和俄羅斯。布林肯訪問以色列除調和巴以沖突外,還有一項重任就是與以色列協調在烏克蘭危機上的立場。美國對“巴以問題”不重視,因而也不會投入過多資源。其次,美歐國內“挺猶派”勢力強大,對批評以色列行為的容忍度低。以色列在美歐有著大量游說團體,這使美歐國家政府和政客多偏向以色列。例如,2月1日,英國工黨議員金·約翰遜曾向英國首相蘇納克質詢:“以色列侵犯巴勒斯坦人權事件激增,請問首相將如何應對這一‘大赦國際’等人權組織所稱的‘種族隔離國家’?”之后,該議員為此言論道歉,稱自己不應稱以色列為“種族隔離國家”。無獨有偶,2月2日,美國共和黨人將議員伊爾汗·奧馬爾從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中除名,理由是她曾譴責以色列。美西方國家對猶太話題的高度敏感導致其對巴勒斯坦民眾的聲援十分有限,而由于面臨的國際壓力較小,未來以色列極右翼勢力或將進一步對巴勒斯坦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