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龍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特別是開展東西部協作,是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縮小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與應有之義。鎮江與陜西渭南相隔千里,卻緣分頗深。1200多年前,渭南籍大文豪白居易在鎮江寫下“潤州城高霜月明,吟霜思月欲發聲”的美好詩句;同時代的鎮江籍詩人許渾途經渭南時,抒發了“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的家國情懷。“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自1997年鎮江和渭南對口協作以來,特別是2017年第一批鎮江援陜干部從長江之濱奔赴黃河之畔,開啟了鎮渭協作、區域協調發展新階段,在攜手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中,結下了心手相連、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誼,譜寫了山海情牽、歷久彌新的嶄新篇章。
我們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對口支援和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從踐行“國之大者”的政治高度,把做好對口協作作為擁護“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的重要檢驗,積極融入國家東西部協作的大戰略、大布局、大舉措。一是聚力脫貧“硬任務”。把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作為全面小康的標志性指標和底線任務,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硬任務,進一步扛牢責任、抓實工作,推動援助資金和項目更多向貧困村、貧困群眾傾斜,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以實際行動合力實現全面小康。二是壓實攻堅“硬責任”。鎮江市委、市政府定期研究部署對口支援相關工作,將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地各部門單位,明確任務、明確時限、明確要求,進一步壓實攻堅責任。2017年以來,先后派出3批次黨政干部、5批次“三支”人才,投身渭南市經濟發展一線、招商引資一線、項目建設一線、教育醫療一線開展組團式幫扶,部門鎮街、學校醫院、企業、社會組織等120余個單位與渭南相關單位開展結對協作,爭取各級財政援助資金6.16億元,帶動貧困人口16萬多人,實現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三是鞏固摘帽“硬成果”。堅持“四個不摘”,定期做好“回頭看”,積極配合受幫扶地區健全返貧預警和防范機制,擴大脫貧攻堅戰果,鞏固對口支援成果,涌現出句容草莓扎根蒲城、揚中“點線面鏈”消費幫扶新模式等一批協作亮點。2021年,鎮江、渭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鎮江市對口幫扶渭南市工作組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援陜專業技術人才阮祥忠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產業高度決定發展高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鎮江在對口幫扶工作中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當前與長遠相結合、對口支援與雙向協作相結合,把產業發展作為協作重點和脫貧治本之策。一是高水平推進載體建設。推動丹陽市與富平縣對口協作,高起點建成“區中園”——富丹產業園,積極開展產業、技術、人才對接,連續四年獲得蘇陜協作“區中園”建設考核第一名。目前已招引落地圣唐乳業、揚子江藥業、中冶陜壓PMC等10個項目,總投資33.5億元,到位資金20億元,落戶項目直接吸納就業1030人,其中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528人,吸納脫貧人口就業207人。2021年,《富丹產業園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案例入選全國東西部協作培訓典型案例。2022年,鎮江在澄城縣開展丹澄產業園建設,項目首期投資1.8億元,建設15棟標準化廠房,目前已招引高端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制造等3個項目入駐園區,總投資3.5億元,努力再打造一個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產業共建園區,在蘇陜協作“區中園”建設中持續走在前列。二是全方位開展項目合作。推動5個對口縣建立招商項目信息共享機制,定期組織客商赴渭考察、洽談項目,著力招引一批支撐性強、帶動性強的產業項目,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近年來,幫助引進產業項目30個,實際到位投資23.7億元。目前,在手億元以上項目10個,總投資37.4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8.55億元。三是深層次挖掘特色優勢。聚焦當地特色農業和文旅產業,通過產業轉移結對工作機制,打造兩地優勢制造業溝通平臺,深化特色農業合作,推進產用結合、產需對接。特別是針對富平縣柿子、奶山羊兩大特色產業,拓展上下游產業鏈,把兩條產業鏈做長做強。同時,積極招引農產品深加工、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當地特色產業項目,帶動全域經濟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鎮江貫徹東西部協作要求,堅持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鑒,與渭南攜手走好共富路、繪就新畫卷。一是結對協作越來越緊。鎮渭協作既要“結親戚”、更要“走親戚”,使兩地人民的心貼得更緊。我們堅持讓援派干部當好“渭南人”,說好“渭南話”,與當地干部群眾結對子、當親戚、手拉手、交朋友,大力實施“建立一個結對機制、做強一條特色產業鏈、興辦一批為民實事、組織一場特色活動、打造一項創新品牌”的“五個一”工作模式,因地制宜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村,創新引入社會資本,籌資1億元組建了陜西省首個縣域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基金,相關做法獲得推廣。二是就業協作越來越實。突出就業優先,搭建就業公共服務機構、勞務服務機構等15個合作平臺,建設“社區工廠”、援建車間43個,定期開展“春風行動”大型招聘活動,鎮江企業“千里送崗”,定向招收,共幫助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511人,讓群眾鼓起“錢袋子”,過上“好日子”。三是消費協作越來越新。深化打造“一個展銷館、一個批發交易中心、一個電商商城、一批直營店和專柜、一批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直采基地”的“五個一”消費幫扶平臺,構建起“供給+需求”雙對接、“基地+保底”雙保障、“線上+線下”雙結合的新模式,有效帶動當地農產品銷售,累計完成消費幫扶3.96億元,初步形成了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四是人才協作之路越來越寬。積極支持引導鎮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院、科技企業與渭南開展合作,創新兩地培訓、委托培養、“組團式”支教支醫等方式,努力打造帶不走的干部人才隊伍。先后派出支教、支醫、支農專業技術人員450余人,幫助渭南提升公共服務和農業科技水平,不斷增強當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江南名城到“三圣故里”,“親戚”越走越近,感情越走越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鎮江將與渭南攜手奏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協奏曲”,不斷續寫新時代蘇陜協作“山海情”的生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