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通過艱辛探索得來的,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倫理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既有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特征,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又對這五個特征的內涵做了進一步闡釋。這五個特征全面界定了以人民為中心及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范疇,具有豐富的倫理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首要特征是人口規模巨大,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蘊含了豐富的倫理內涵。從18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算起,西方發達國家用了近300年,讓10億左右人口進入現代化,建構了現代化的西方模式。但西方社會將自己在現代化時間上的先發性自封為道義上的至高無上性與排他性,自認為人類在通往現代化的過程中只能依據西方社會所謂普適性道路前行,這就是所謂的“現代化=西方化”。但歷史和現實都證明,歐美國家率先走向現代化,并非表明其他國家只能跟在后面亦步亦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深刻指出:“現代化道路并沒有固定模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適履。每個國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的努力都應該受到尊重。”中國正是從本國具體實際出發探索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我們黨有著偉大的雄心壯志,保持著極大的歷史耐心去實現14億人口整體進入現代化,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巨大的倫理成就。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帶領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努力奮斗,使全體人民能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今年浙江省成為共同富裕示范區,先行探索既要做大做好蛋糕,又要切好分好蛋糕的經驗。人民如何享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關注的是個體與全體人民之間的關系,是倫理研究的一個重要的中心話題。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樣的現代化才站得穩。物質極大豐富、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固然是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但如果在現代社會中人只追求物質享受、沒有健康的精神追求與豐富的精神生活,就會成為“單向度的人”,豐富多彩的人性蛻化為單一的物質欲望,那將是人類的悲劇,這樣的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背道而馳。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只有實現物質的全面豐富、人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其中,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是倫理研究的主題。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是倫理學的基本原理,是道德調節的對象和范圍。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們必然要走的道路。黨的二十大報告引用了恩格斯“如果不善待自然,就要受到自然界的報復”的觀點。怎樣理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怎樣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下生活更美滿幸福、家園更美麗,無疑是倫理的命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生為天下觀,天下觀進一步得以彰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三個“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為中國人民謀福利,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還要為世界謀大同。我們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這是我們對全人類的責任和擔當,體現了倫理范疇的最高準則。
中國式現代化的九個本質要求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一一對應,既體現了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又蘊含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四梁八柱”來支撐,其中,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是“四梁八柱”的總骨架,黨中央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頂梁柱。實現高質量發展對應經濟建設、物質文明,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對應政治建設、政治文明,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對應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對應社會建設、社會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應美麗家園建設、生態文明,最終達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以上又全部對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這五個核心價值觀的第一個層次。這九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統一的整體,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做出的全面概括,蘊含著極豐厚的人文精神。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偉大創造,人民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最重要的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充分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初心使命。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高質量發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目標,體現了深厚的人文關照。
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首先,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只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才能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實現了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和社會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奇跡。但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需要不僅停留于“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這一層面,更體現在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中。只有堅持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調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才能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這其中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文情懷。
其次,需要以系統觀點看待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即中國式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現代化,也是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其中,“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概念統攝之下的政治制度現代化的重要表現,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政治文明的應有之義。“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則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深厚的人本精神。西方式現代化是資本邏輯貫穿始終,人淪落為資本逐利的工具,資本主義由此深陷現代性危機之中。而中國式現代化則是人本邏輯,即“以人民為中心”,注重人的發展和人的現代化,最終使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統一。
最后,從文明形態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創新理論成果。與西方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社會兩極分化的結果不同,中國式現代化遵循“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旨歸;與西方現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徑不同,中國式現代化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與西方現代化血腥的對外擴張掠奪方式不同,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走和平發展之路,堅定地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地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致力于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既體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取向,也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奠定了現實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有其特殊的歷史條件和歷史境遇,更有其現實發展的理論依據和實踐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長期以來人類社會發展對西方式現代化的路徑依賴,用事實突破了“西方中心論”的局限,真正回答和解決世界之問、時代之問,為人類走向“真正的普遍的文明”貢獻了力量。中國式現代化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我們有胸懷天下、海納百川的胸襟,堅持對話協商,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推動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推動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這是中國給這個世界做的貢獻。
正如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今天,在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中國,還要海納百川,善于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先進優異成果,繼續對人類做貢獻。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即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是既合乎真理又合乎道義的命題,有著至高的道義和正義的力量,與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觀自覺融通。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黨的領導下開創和發展起來。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繼續高舉科學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推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這兩條原則體現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意志。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主體,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是大道德觀的進一步拓展,這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得到彰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并強調要做到“六個堅持”,而第一個堅持就是人民至上,這是對人民性的進一步闡釋和深化。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本質屬性,黨的二十大報告形象生動地指出,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這就告訴我們,理論要創新,理論工作必須高揚人民性。如何堅持人民性?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并強調了“七個有所”: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繼續用力。落腳點是人民生活要全方位的改善,特別強調了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人民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黨的二十大報告第六部分,“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通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力。加強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保證,全面發展協商民主,積極發展基層民主,都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人民當家作主的體現。
新時代以來的偉大變革使全黨全國人民進一步認識到,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唯有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才能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實現社會生產力大發展。
斗爭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固有的理論品格。中國共產黨誕生于內憂外患、民族危難之時,一路走來就是在斗爭中求得生存,獲得發展,贏得勝利。當前,我們正在進行的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反映了人民的意志,體現了人民的心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打響了改革攻堅戰,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激流險灘,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只有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我們黨才能永葆旺盛生機活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只有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才能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創造歷史,贏得未來。
總體來看,黨的二十大報告蘊含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倫理內涵。作為倫理學研究者,要找準切入點,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有所作為,有所貢獻,為全面準確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自身的力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