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晟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要“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村莊風貌引導,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加大農村地區文化遺產遺跡保護力度。”江蘇省《關于深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意見》提出,將傳統村落作為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優先支持對象,分批次認定公布省級名錄。近年來,江蘇積極推進村莊環境改善提升行動和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在全國樹立了“寄托鄉愁、振興鄉村”的標桿,交出了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江蘇答卷。
“國家—省”兩級傳統村落體系初步形成。江蘇先后公布多批次傳統村落名單,“國家—省”兩級傳統村落體系初步形成。江蘇歷史悠久,是經濟大省、文化強省,也是目前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數量最多的省份。但在全國傳統村落名錄已公布的五批6819個傳統村落中,江蘇省僅有33個,與江蘇文化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自2018年起,省政府和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積極謀劃、穩步推進,陸續公布五批次439個省級傳統村落,逐步形成“國家—省”兩級傳統村落體系,省級傳統村落覆蓋全部13個設區市。2021年,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情況被納入江蘇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實績水平”指標考核體系,各地對保護傳統村落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
總體分布呈現南密北疏、依山傍水的特征。全省傳統村落分布,一方面呈現出南密北疏的明顯區域特征(見圖1)。從地域分布看,蘇南地區數量最多,有230個,占比52%;其次是蘇中地區,有125個,占比29%;蘇北地區數量最少,僅84個,占比19%。從行政區劃看,在13個設區市中,蘇州市最多(71個),宿遷市最少(7個)。在76個縣(市、涉農區)中,蘇州市吳中區最多(30個),連云港市海州區、東海縣,鹽城市亭湖區、響水縣、阜寧縣、濱海縣、射陽縣,揚州市廣陵區,淮安市清江浦區,宿遷市泗洪縣10個縣(市、涉農區)沒有傳統村落。另一方面,江蘇傳統村落呈現依山傍水、相對集聚的地理特征,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長江流域,以及相山山脈、寧鎮山脈、宜溧山地等地區。村落格局的形成與地形地貌密不可分。如蘇南地區河湖交錯、水網縱橫,由此孕育的傳統村落大多沿河生長,因水成市、因水成街、水街相依,水巷和街巷成為村落空間系統的骨架。

圖1 13個省轄市傳統村落分布情況統計
傳統村落保護實現規范化、系統化。一是傳統村落保護初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軌道。2017年,江蘇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對傳統村落進行立法保護,明確了傳統村落的申報認定、規劃管理、保護發展、法律責任等,推動傳統村落保護走上法制化、規范化軌道。目前,全省傳統村落形成了“地方醞釀—省廳遴選—核定公布”認定流程,傳統村落命名工作穩步推進。二是部分傳統村落得到系統性保護。全省已有約1/5的傳統村落按照《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要求編制保護發展規劃、建立傳統村落檔案,村落內傳統資源得到科學識別,保護整治工作有序開展,人居環境有效改善,整體風貌顯著提升,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不斷優化,開發建設活動監管力度加大,破壞歷史文化遺存的行為得到有效控制。三是傳統村落宣傳推介效果顯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結合傳統村落、特色田園鄉村等工作,先后推出了三批“江蘇省美麗鄉村游賞線路”并獲得良好社會反響。近年來,江蘇積極開展傳統村落巡覽專題推介工作,對各具特色的傳統村落進行持續廣泛宣傳,擴大了傳統村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保護發展認識不足。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越來越受到國家以及省級政府的重視,但基層政府及相關部門對保護傳統村落重要性的認識明顯不足,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追求GDP增長、重政績輕古跡、忽視傳統村落保護等問題。同時,部分村民沒有充分意識到保護歷史遺存和建筑遺存的重要性,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壞傳統村落行為。此外,在保護傳統村落方面還存在保護目標異化、過度商業化等問題。很多傳統村落面臨旅游性、開發性破壞,把古跡當景點,把遺產當“賣點”,出現了一批風格不協調、體量龐大的農家樂、民宿,導致村落鄉土建筑被損壞、傳統風貌被侵蝕、傳統文化被異化。
工作組織未成體系。江蘇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編制覆蓋率不高,仍有350個左右的傳統村落尚未對歷史建筑、傳統建筑等進行認定和登記,傳統村落重要文化遺產未能被及時納入規劃保護體系。同時,由于編制規劃村落較少,被列為傳統村落的村莊傳統資源規模、等級、數量等遠高于江蘇省傳統村落認定標準,對省內其他傳統村落而言推廣借鑒價值有限。此外,傳統村落保護政策法規不健全、管理體制不完善,缺乏財稅金融、土地管理、空間管制、產權制度、獎懲制度等配套實施政策和監督管理機制,多數建筑遺存的房屋產權屬于村集體或村民個人所有,造成傳統村落管理和保護工作很難推進。
保護水平參差不齊。在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不少村落保護方法僵化,片面強調文化遺產的“固態”保護,“死保”傳統建筑或者文保單位而忽視了生活在這些建筑中的“人”,以及由“人”創造并傳承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傳統村落保護資金支撐不足,國家級、省級傳統村落保護下撥資金與保護項目需求相比存在較大缺口,導致很多村落只能進行簡單的維護與整治,并影響了傳統村落申報的積極性。此外,部分村落保護沒有與居民生活、居住環境緊密結合,更多地把保護重點放在文物古跡上,把發展重點放在旅游建設上,而很少了解當地居民對村落保護的真實想法,將相關部門意愿強加于傳統村落保護過程。
西方發達國家通過構建穩定的政策體系,在傳統村落保護方面積累了成功經驗。同時,以多種渠道保障傳統村落保護資金,注重培養相關專業人才,鼓勵社會公眾共同參與。
法國通過構建完備的政策體系保護傳統村落、促進傳統村落發展,同時重視專業人才培養、增強民眾基礎。在行政體系上,以中央政府為責任主體,自上而下設置中央政府文化部、大區文化事務局、省文化遺產處等專業保護管理機構。各部門分工明確、相互溝通合作,對傳統村落進行統一資源調配和規劃,在平衡各地區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實行有效的保護和管理。除此之外,法國擁有完備的培訓制度和機構,借助國家級專業培訓機構以及私人開辦、公私合辦的各類學校,為法國傳統村落保護培訓了大量建筑師、規劃師、設計師以及具備專業知識的政府官員,極大推動了傳統村落保護的政策落實和良性發展。
意大利通過多種渠道籌措傳統村落保護資金,該國傳統村落保護主要資金來源于中央政府財政撥款,占全國財政預算的1%到2%,各大區及省、市政府通過地方財政支出扶持傳統村落保護工作。與此同時,該國政府還出臺了物質文化遺產“領養”政策:個人和企業可通過中央文化部租賃傳統村落物質文化遺產,但相關遺產改造必須接受政府部門監督和指導,并有義務對“領養”的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日常保養和維護。

傳統村落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精髓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為提升江蘇傳統村落保護水平,凸顯傳統村落的生態、文化、經濟及社會價值,應吸取國內外先進經驗、立足江蘇傳統村落典型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傳統村落保護策略。
推動規劃引領。一是提高傳統村落覆蓋率,推廣先進經驗。進一步推動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編制,按照《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要求,對入選江蘇省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應編盡編,定期選取編制保護發展規劃、實施成效較好的案例,總結相關經驗并予以推廣,提升全省傳統村落整體保護水平。二是優化保護方法,推動標準化工作。組織編制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結合江蘇省傳統村落的認定標準和資源特征,建立重點突出、系統全面的傳統要素保護體系,明確保護對象,優化保護方法,推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清晰化、精準化,形成一套科學有序的標準化流程,確保傳統村落保護規劃落地落實。
形成工作閉環。一是推動多層級工作銜接。省、市各級主管部門應推動構建傳統村落數據庫,建立開放式申報通道,采取“地方申報、個別審定”的方式,鼓勵各縣(區、市)及時組織申報。以傳統資源普查檔案為抓手,建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專家庫,并聘請專家提供智力支持和現場指導。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強傳統村落保護隊伍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定期組織鎮村相關管理人員參加技術培訓,常態化開辦歷史文化保護培訓班,提升地方管理人員技術素養。二是實現多部門政策疊加。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與文化和旅游、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關系緊密,應完善傳統村落保護政策法規體系,實現多部門政策疊加,合理搭配不同的政策工具以形成政策合力。通過村莊環境整治、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等相關試點,實現政策工具有序疊加,保證不同政策工具能精準聚焦具體項目,并產生“1+1>2”的效果。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各類傳統村落保護項目需要長期穩定的經費投入,要加大傳統村落保護項目的政策和財政支持力度,優化不同政策工具組合。一方面,要加強政策支持、拓寬保護資金籌措渠道,以解決傳統村落保護需求與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調動村集體和村民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鼓勵社會資本在有效監督的前提下參與傳統村落保護工作。
強化公眾參與意識。一是提升公眾對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認識水平。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宣傳力度,最大限度地將傳統資源保護與產業發展、環境改善相結合,重塑鄉村活力,吸引人才回流。一方面,在傳承傳統村落“鄉愁基因”的基礎上積極改善人居環境,極大地滿足村民的現代化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準確判定村落發展定位,宜居則居、宜游則游、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合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多元化引導產業與鄉村文化有效融合。二是充分吸取社會公眾對傳統村落規劃編制的意見建議。《江蘇省傳統村落保護辦法》明確提出,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應充分聽取村(居)民意見。在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編制過程中,要嚴格執行公示、論證等程序,通過舉行聽證會等形式聽取公眾意見建議。通過構建多方互動機制,協調政府、村集體、村民和投資方等多元利益主體,及時解決傳統村落保護規劃、實施和運營中出現的問題,確保傳統村落保護規劃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