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納米

滬劇是上海的代表性劇種,流行于上海、蘇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區。起源于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2006年,滬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滬劇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擅長表現現代生活,靈活性較強。這些特點使得滬劇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文化魅力。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滬劇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如演出市場萎縮,觀眾減少,缺少符合新時代的傳播方式等現實困境。同時,在對上海師范大學1 007名在校大學生對滬劇認知情況的調查發現,國家級“非遺”滬劇傳播現狀堪憂,大多數在校大學生不了解滬劇。“年輕人普遍認為戲曲看不懂、樣式老、學不會。”為實現傳統戲曲“非遺”滬劇在校園流行起來,我們提出了喜劇小品致笑機制,使學生生活與滬劇破壁融合,打造“滬劇+喜劇小品+校園”品牌,助力實現滬劇傳播傳承的創意。
隨著文化娛樂多元化的發展,當下觀眾面臨更多的選擇,滬劇在音樂劇和舞臺劇的沖擊下,相對缺乏競爭力。在城市里,在追求時尚的大背景之下,很多年輕人會選擇去看音樂劇和舞臺劇這些沖擊力特別大的戲劇,他們喜歡在音樂劇舞臺劇等不同的戲劇中尋找刺激,宣泄情緒。而滬劇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唱腔纏綿柔軟,大多表達江南水鄉的似水柔情和閑情雅致,可能和現代年輕人的偏好不符,因此并不受歡迎。在鄉村,因為上海市郊城市化步伐加快,滬劇送戲下鄉也遇到困難。
目前在全國范圍內,滬劇團體只剩下一個國家劇院,即上海滬劇院,3個區縣級劇團,即長寧、寶山和崇明滬劇團。老一輩藝術家相繼退休,青年一代的演員無論藝術素質還是觀眾影響力,尚有較大進步空間。現在,僅剩滬劇院的中堅力量在維持著滬劇的血脈。
此外,滬劇表演班招生生源不足,愿意從事滬劇藝術工作的人越來越少。由于戲曲工作者待遇不高,家長普遍不愿意讓子女學戲,即使有想進行藝術相關專業的學習的學生,大多也會選擇熱門的影視、音樂、舞蹈等專業。

滬劇的宣傳對象目前還是集中于原本的滬劇愛好者,受眾面較小;依靠國家的宣傳和扶持,缺少自身的生命力,尤其在傳播傳承“非遺”的主力和戲劇文化領域的消費主力人群中缺少足夠的吸引力。
新時代人群是從小接觸互聯網的一代,傾向于可視化、輕喜劇的表達。目前,使用新媒體進行“非遺”的保護與傳承這一思路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思考,亦有少部分“非遺”結合了新媒體進行傳播,反饋良好。比如,“非遺”閩劇傳承人、一級演員林穎利用抖音宣傳福州傳統文化和“非遺”閩劇,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她的單條視頻能獲得兩三百萬次的流量,日益受到網友歡迎。由此可見,新媒體與“非遺”的結合,對吸引大眾注意,從而廣泛傳播傳承是有效的。
2021年,《脫口秀大會》《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和《你好,李煥英》強勢進入觀眾視野;2022年,融合喜劇與懸疑元素的《揚名立萬》成為黑馬,喜劇突破人們傳統觀念里的只存在于賀歲檔和春晚舞臺的刻板印象,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各類視頻網站,甚至大熒幕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好評。喜劇幾乎成為熱度和好評的“流量密碼”,適配性極高,作為重要元素可以和相當多的類型進行組合,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實現傳播效力的突破。
如今的滬劇傳播還是具有較大的局限性,缺少深度內涵的挖掘和多種形式的表達,在年輕人中缺少吸引力和感召力。通過策劃實施多種藝術形式,解決傳播形式新穎度不夠、多樣化不足的問題,同時結合當下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聚焦觀眾的關注熱點,將滬劇作為重要品牌元素融合打造作品,讓滬劇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當今滬劇的人才流失和傳承問題主要是由于傳播面不夠寬闊,沒有在大基數的年輕人中建立起良好的認知度和熱愛度。而喜劇一直為大眾所喜愛,運用喜劇的致笑機制,可以吸引更多新生力量了解滬劇、熟悉滬劇,從而喜歡滬劇、熱愛滬劇,成為滬劇傳播傳承的主力軍。
“非遺”不僅凝聚先民的智慧,傳承民族的文化根脈,它還是民族精神在當今時代的體現,反映了世代相傳的價值觀、審美和知識。加強國家級“非遺”滬劇的宣傳工作,對于增強全社會“非遺”保護意識,形成“非遺”保護良好社會氛圍,提高“非遺”滬劇保護傳承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利于樹立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軟實力。
“非遺”保護的核心是大眾參與,媒體是喚起大眾參與的重要力量。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續需要傳承,人在其中占據核心主體地位。從大格局觀出發,我們都是“非遺”傳承人。通過新媒體手段,吸引更多大眾,從了解、知道“非遺”,再到熱愛、傳承“非遺”,喚起大眾對“非遺”滬劇的保護意識,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小品作為一種觀眾認知度高、喜愛度高的藝術形式,與相對認知度較低、接受程度較低的滬劇進行結合,兩者破壁融合,用小品的輕松、愉快打破滬劇的壁壘,打造出一種更為新穎的藝術形式,有助于讓不了解上海、不了解滬劇的廣大年輕人,在潛移默化中對滬劇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親近感,甚至因此熟知滬劇的一些經典片段。
喜劇作為觀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與看似傳統嚴肅的“非遺”進行結合,可以碰撞出更不一樣的火花。將傳統的說教講授式的傳播變成以幽默、風趣的致笑方式的故事化,將以滬劇為核心內容轉化為以滬劇為線索,將滬劇的特性符號化,巧妙地融合在舞臺故事中,讓全國各地的觀眾,不受方言的局限性,在歡聲笑語和感動中,感受滬劇的獨特魅力。
以往的“非遺”傳承項目大多數主要依靠新媒體,將新媒體傳播作為核心內容,殊不知新媒體不過是當下較為新穎的一種傳播工具,而非內容,關鍵還是要根據所梳理出的困境,以及項目成員的專業所長,以人為核心,從根本上解決無人知、無人傳的現實問題。將人群進一步作出區分,定位至當下“非遺”滬劇傳承中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新時代人群進行傳播,由此打開滬劇的知名度,助力滬劇傳承。
滬劇喜劇小品進校園的創意主要包括3個方面:在內容建設上,注重價值引領、突出交融創新;在表達手法上,故事化、喜劇化、藝術化、日常化、校園化敘述滬劇內涵;在傳播策略上,建議將“非遺”融入校園,融入學生、融入時代、融入生活,提高學生對滬劇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最大限度激發滬劇傳播傳承活力,實現滬劇在校園內的活態傳承。
滬劇喜劇小品要融入正確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將理想、信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職業文化、工匠精神、革命傳統、國防教育、勞動教育等融入滬劇喜劇小品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爭做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校園滬劇喜劇小品,要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要與時俱進,與時代交互,同家國共情,與現代年輕人的審美對接。融合各種喜劇時尚元素,如流行音樂、網紅歌曲、酷炫舞蹈、潮流服飾、現代審美等,讓人聽得過癮,觀得新奇。只有既好看、好聽,又符合現代審美,才能真正走進新時代學生的內心,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滬劇的活態傳承。

首先,滬劇喜劇小品要采用故事化的表達手法。人們都愛聽故事,采用故事化的表達,人們才愿意聽,有興趣聽,有興致聽,聽得進、記得牢,才能入腦入心。其次,要采用藝術化表達,對現有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實現與現代審美的對接,展現滬劇的美,體現滬劇獨具特色的魅力。最后,滬劇要采用日常化校園化敘述,要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其成為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終以現實題材表現時代。滬劇保護的核心是人,只有滬劇走進現代學生的日常生活,才能迸發出生生不息的創造力,在活態傳承中實現滬劇與當代人的精神鏈接。
滬劇的傳播傳承,除了開設傳統的滬劇欣賞講座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在大中小學試點滬劇選修課,成立校園滬劇社團,根據紅色經典、校園故事、熱點事件等編排校園滬劇喜劇小品,舉辦校園滬劇節和校園滬劇表演大賽等,既要培養學生對滬劇的興趣,又能挖掘滬劇傳承的好苗子,為進一步向滬劇劇團輸送、培養人才做好準備。
在公園及旅游景點內,節假日組織校園滬劇社團,與旅行社合作,邀請游客在上海旅游線路中欣賞滬劇表演,讓滬劇走向生活、走向大眾、走向青年。
打造“滬劇+喜劇小品+校園”線上品牌,確保云端之上滬劇傳播不斷線。通過抖音、快手等視頻平臺,直播“滬劇校園喜劇小品”,使大家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到滬劇喜劇小品的演出,最大范圍地傳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滬劇。
滬劇未來與時代同步、與城市同行,需要保持一種敏銳度,抒寫時代,歌唱人民。
滬劇只有融入校園,融入學生、融入時代、融入生活,才能提高學生對滬劇的參與感、獲得感、認同感,真正讓滬劇走向生活、走向大眾;才能保持年輕態,最大限度激發滬劇傳播傳承活力,實現滬劇活態保護、活態發展和活態傳承。
(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