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昭群
文/孟昭群
前不久,15歲的男孩國棟(化名)患了感冒,一開始覺得是小病,便沒有放在心上。卻不料在上體育課跑步時,他出現了心慌、胸悶、氣喘的情況。學校醫務室醫生檢查后,認為是感冒和過量運動引起的心臟早搏,應盡快就醫。國棟的父母趕緊帶他前往醫院就診,擔心而又緊張地詢問醫生,孩子出現了心臟早搏,應該怎么辦。

心臟期前收縮又稱為早搏,是指青少年時期常見的心臟搏動頻率或節律發生的異常,即心律失常。醫生聽診發現孩子心跳不規則,在兩次較近距離的心臟搏動之后,有較長的間歇,這就是心臟的早搏現象。醫學上稱為期前收縮,也叫作期外收縮,是在有規律的心臟搏動過程中,發生的一種無效的、額外的心臟搏動。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將早搏片面、錯誤地理解為病毒性心肌炎的癥狀,更不能給早搏隨便扣上“心臟病”的帽子,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對早搏有個全面的了解十分必要。
心臟早搏通常分為兩種,即生理性早搏和病理性早搏。生理性早搏也叫良性早搏,多為偶發性早搏,沒有器質性的病變,也無自覺癥狀,主要是由于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導致,如過度精神緊張,劇烈運動,飲用濃茶、咖啡,睡眠不足等,消除這些誘因,大多數早搏現象可減少或自行消失,且預后良好。
病理性早搏多為頻發性早搏,主要是由于疾病所引起。常見于器質性心臟病引起的心臟功能和結構異常,如心肌炎、心肌缺血、急性或慢性心包疾病、心室肥厚、冠心病等,都會引起病理性早搏。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內分泌失調、電解質紊亂等。
早搏是由許多因素所引起,如精神緊張、壓力太大、焦慮煩躁、情緒不穩定、熬夜晚睡、過度勞累、生活不規律、煙酒刺激等。如果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脫水等疾病,也可能引起早搏。若是原發病治愈了,早搏也可隨之消失。此外,若是患者的心臟本身有問題,如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二尖瓣脫垂等疾病,也有可能發生早搏。還有某些藥物也容易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快,引起早搏現象。臨床上還存在少數的病例,如心導管檢查、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手術等引起的心臟創傷,也可能導致早搏的發生。
由于青少年的自主神經系統沒有發育完善,所以容易出現良性早搏,從數分鐘出現1次至1分鐘出現10余次不等。一般晚上多、早上少。早搏的次數因人而異,不同的活動狀態下也可能不一樣。大多數良性早搏不會有明顯的不適癥狀,偶發早搏不會對身體造成危害,所以不必過于擔心,也不需要特別治療。
有的孩子在發燒時,可能會發生早搏現象,而退燒后早搏就會消失。如果孩子出現頻發的早搏,檢查時可發現心音強弱不一致,心臟搏動提前,但與下一個心臟搏動的間隔時間較長,即出現嚴重的心律不齊。此時,孩子可能會出現心慌、胸悶、乏力、頭暈等癥狀,家長應當予以重視,積極配合醫生及時治療,并加強觀察和隨訪,以免誘發心肌炎,引起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一旦發現孩子有早搏現象,既不要驚慌失措,也不要疏忽大意,應及早去正規醫院就醫。一般是先做心電圖檢查,若提示病理情況再做超聲心動圖等。若明確為良性早搏,無器質性心臟病,治療原則通常是消除誘因,沒有必要使用藥物。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擅自用藥,以避免醫源性心律失常的發生,造成病情復雜化。如果早搏次數不多,且無自覺癥狀,或者雖然早搏頻發呈聯律性,但是形態一致,且活動后早搏減少或消失,也不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有些孩子的早搏癥狀可持續多年,大多數最終都可自行消退。
提前正確預防青少年心臟早搏至關重要,日常應做到以下幾點。
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興奮或憂傷。情緒高度緊張及大喜大悲是引起早搏的主要誘因,所以,平時,要及時調整負面情緒,消除思想顧慮,保持情緒穩定及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作息要有規律,早睡早起,不要晚睡、熬夜,不要長時間看電子產品。同時,還要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睡眠,使身體得到充分休息。
注意合理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及五谷雜糧,控制鹽分的攝入,少吃酸、辣等刺激性食物,飲食不過飽,避免挑食偏食和暴飲暴食,少喝濃茶或咖啡,防止心肌興奮性增高,誘發心臟早搏。
結合自身情況,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及文體活動。可以參加快步走、慢跑、跳繩、游泳等一些有氧運動,以強身健體、增強抗病能力。
當然,還要定期到醫院做體檢,一旦發現心臟早搏,不要疏忽,應及早去正規醫院,請醫生查明原因,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