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光書
重慶人每天的生活,幾乎都是從一碗小面開始的。
對于大多數重慶人來說,并不怎么喜歡在家里吃早餐。對于牛奶、面包、藕粉、芝麻糊之類的“營養早餐”,更是不屑一顧。出門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跑去自己心儀的那家小面館。連“少面多菜”,或“煮硬點”“不要香油要豬油”之類的話都不需要說,只需要往塑料圓凳上那么一坐。老板完全了解你的飲食習慣,會馬上把手伸向那擺放得均勻而舒展的細面,而非寬面、拉面、鋪蓋面、刀削面或“韭菜葉”。細面入鍋的同時,用半米長的竹筷攪幾下,撒進幾片萵筍葉或藤藤菜。然后轉身開始打佐料:蔥花、姜末、蒜泥、辣子、花椒、芝麻、花生、榨菜、豬油、醬油、醋、味精、白糖等。佐料不在多少,而在把握分寸。
煮面所用的鍋,不是傳統的鐵鍋、錫鍋、鋁鍋,而是一個類似汽油桶、又深又大的一個圓形鋁皮桶。看上去有些簡陋,但效果不僅不比鐵鍋、錫鍋、鋁鍋差,作用甚至還遠遠大過它們。這個桶可以同時煮多碗細面、寬面、抄手、水餃、湯粑,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一段短視頻剛看完,一碗熱氣騰騰、麻辣鮮香的小面,外加一個黃澄澄的煎雞蛋就端到了你的面前。你坐正,用竹筷在碗里一挑、一和、一攪、一轉,那味道,“唰”地一下就鉆進了你的鼻孔;那色澤,“唰”地一下就映亮了你的眼眸;那美味,“唰”地一下就彌漫了你的口腔。然而,你并沒有急于吃面,而是夾起煎雞蛋咬了一口:酥而不脆,軟而不綿,香而不膩,恰到好處。你在家中也煎過雞蛋,可怎么也沒有這小面館的煎雞蛋適口。接著,你還是沒有吃面,而是品嘗了兩顆花生米。那是皮紅、粒小、細膩、醇香、回甜且入口即碎的紅花生。你在家中也炸過花生,放不了幾天,那花生就回潮變綿了,這花生怎么能一直脆著呢?再接著,你仍然沒有吃面,吃了一節又一節的藤藤菜,想不停地吃藤藤菜。奇怪,在家里煮面時,你煮的藤藤菜總是軟綿綿、老扎扎的,不合口。這小面館的藤藤菜又嫩又脆,又細又滑,不斷地品嘗,差點把舌頭一起吞進肚里。然后,你還是沒有吃面,端起斗碗,輕輕咂了一口面湯:酸、甜、麻、辣、香,面面俱到,那味道直接從口到喉到胃,直至心尖尖,一個字——爽!味蕾全部打開之后,你才開始吃面。但是,你并沒有挑起面直接入口,而是用面把佐料以及饑餓、貪婪一起裹滿,配合著“呼呼——”的吮吸聲一起狼吞虎咽起來。此時此刻,你哪里是在吃面啊,你是在直面人生,你是在獨當一面啊!所以,即便當下四面楚歌,你也春風滿面。
吃著吃著,感覺味厚了,可以隨便加點醋;味淺了,可以隨便加點糖或味精。如果覺得還不夠猛烈,油辣子、海椒面、胡椒粉,像陳佩斯在小品《吃面條》中表演的那樣,隨便放,直至大快朵頤、大汗淋漓為止。
風卷殘云之后,碗里不剩一粒芝麻,不剩一顆蔥花,甚至不剩一個油珠珠了,你還“食罷意猶在,不肯投箸簽”。那回味說有多長就有多長。
面吃完了,你沒有馬上離開,又去接了一碗免費豆漿或排骨豆芽湯灌下。此時此刻,你才感覺填平了肚子里的溝溝縫縫、犄角旮旯,結了賬,走出小面館。你一邊走,一邊回味著剛才吃那碗小面的感覺,有點像一位作家形容的那樣:整個身體快活得蕩氣回腸,真想踢開胸膛,面對世界輕嘯一聲。
如果你出差離開了重慶,要不了3天你就會想家。你想父母,想妻兒,更想樓下那碗小面。于是,你悄悄溜出賓館,去街邊點了一碗重慶小面。可是,僅僅嘗了一口就放下了筷子。“真是‘南橘北枳’啊!”你把頭搖成了撥浪鼓。回重慶,一下飛機,你連彎都沒有轉,就直接奔向了小面館。只有把那碗小面倒進肚里,你才感覺踩在了重慶的土地上。否則,你的整個身體似乎都還飄浮在空中。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朋友要吃重慶小面,說:“到重慶不吃重慶小面,等于沒到過重慶。”一位北方女作家到重慶參加了一個筆會之后,宣布不走了,并說服男朋友,飛到重慶與她一起筑巢絮窩了。閨密問她為什么,她笑而不答。她請閨密去吃了一碗重慶小面之后,閨密也把長居之地選在了有山有水有小面還有“過山車”的重慶。
重慶的大街小巷,可謂面館林立,鋪天蓋地。主營的有蹄花面、毛肚面、蔬菜面、酸湯面等,五花八門,不勝枚舉。在大竹林這條不足百米長的街道邊上,就有21家小面館,在200多米長的龍山路上,就有5家專門生產面條的加工門店。據不完全統計,重慶市有8.4萬家小面館,每天至少賣出1 260萬碗小面,直接從業者達40多萬人。可以說,重慶小面,是重慶餐飲業除重慶火鍋之外的又一頂梁柱。在重慶,很難找到一條沒有重慶小面的街道。所有的小面館,無論春夏秋冬,皆顧客盈門,這種景象成了重慶的一道獨特風景、一種飲食文化大觀。

重慶小面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重慶小面為什么“珍饈海味不堪比,離時方恨腹胃窄”呢?其奧秘不在史籍里,不在教科書里,也不在小面制作培訓班里,而在調料里。重慶小面的精髓是油辣子海椒。調制秘方往往掌握在廚師手中,裝在廚師心里,只能意會,卻不言傳他人。
一位烹飪大師另有高見。他說:包括小面在內的任何食物,好不好吃,不取決于食物本身,與廚師無關,更與環境無關,歸根到底是食客的心境。聽來有些玄妙,但仔細一思索,似乎有點道理。那么癡迷小面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心境呢?去問問嗜面的重慶人吧,也許他們會告訴你的。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