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新年

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首次提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這一核心理念。以下就從巧思教學設計、妙用信息技術、錄制精品課例3個方面,講述精品課例《巧用對稱形》的設計思路。
準確把握教材,準確定位學生學習起點,巧妙構思學與教的教學活動是課例成功的前提。
《巧用對稱形》是人美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內容,這個版本的教材對我們來說是十分陌生的,在著手設計前,團隊就利用網絡資源找到人美版教材1~12冊及本冊教學參考書等迅速通讀了一遍,了解教材編排情況及學生應有的學習基礎情況,把準了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定準了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具體內容如下:
(1)教材分析。
《巧用對稱形》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學生通過巧做、巧用軸對稱形,探究軸對稱知識,運用軸對稱形設計構思,進行裝飾,體會工藝之美,為之后學習對稱與均衡的形式原理和設計法則做儲備。本課滲透“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有目的的創意、設計和創作活動,提高學生對生活物品和環境的美化能力,激發學生美化生活的意愿。
(2)學情分析。
學生在二年級《彩蝶》《百變團花》等學習活動中,已對對稱形有了一定的認知,并具備了一定的剪對稱形技能。但對于軸對稱形的形式美,我國民間傳統文化中對軸對稱形蘊含的寓意缺乏認識,對如何運用對稱形裝飾生活沒有認識,缺乏技能支撐。
(3)教學目標。
①知曉軸對稱形的特點,形式美感,美好寓意,能巧剪、巧用軸對稱形。
②通過問題情境、欣賞感受、探究嘗試、合作創作等方法巧用軸對稱形裝點生活。
③在實踐中體會設計活動的愉悅,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
(4)教學內容。
①教學重點:巧妙合理、富有美感地設計、應用對稱形。
②教學難點:有所創新地巧妙利用對稱形,體現裝飾的美感。
通過求助專家,細讀教學參考書,深研教材及對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相應課例學習后,教學設計從回顧對稱剪的方法入手,深入探究生活運用構思,引導學生發現方法、講方法、用方法。
整個教學活動緊扣課題“巧用對稱形”的“巧”字做文章,將學習活動設計為3個評價維度(表1)。巧剪:利用對稱軸,保留連接點巧剪對稱形及紋樣。巧配:根據對稱軸本身,要做好平面各處搭配,做到形式配對,色彩和諧。巧用:是本課學習的重難點,因此在重難點突破上,又分平面巧粘貼布局、立體巧連接、巧組合、巧穿編多個設計構思探究生活應用。巧評是圍繞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設計的評價表,既是學習內容的鞏固與梳理,又是作品評價的支架。

表1 學習活動設計的3個評價維度
注:1.自評:介紹自己的作品,結合評價標準3個維度進行評價。
2.他評:從3個維度評價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同時說出自己覺得比較有爭議的作品,并提出完善建議。
信息技術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在課堂上要注意規避堆砌、娛樂式等濫用現象,充分發揮信息技術手段直觀、可操作性強的特質,激發學習興趣,突破學習重難點等提升教學效率。
在課例導入環節,利用信息技術呈現適量生活中的對稱圖片,使原本離孩子們遙遠、模糊的“對稱”概念變得親切起來,讓孩子們意識到“對稱”現象就在我們身邊,從而為后階段學習聚焦“對稱”的專業術語、探究對稱形式的視覺美感打下良好的基礎。生活化的學科知識拉近了學生們與學習內容的心理距離,親切、有趣的學習內容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形成其學習內驅力。
在對稱關系中,對稱軸并非真實存在,對稱的穩定均衡的視覺美感并非顯而易見。那么,如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和理解呢?信息技術手段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運用PPT,在出示的一組照片中體會、理解對稱,結合數學學科已有知識,讓學生聚焦、感知、認識對稱軸,再在生活中的對稱圖片中讓學生找一找、畫一畫對稱軸,然后直觀標出對稱軸,幫助學生形成視覺效應。學生通過PPT展示的對稱圖形與非對稱圖形的直觀對比,能夠很快地捕捉到對稱形的形式美,完善學生的視覺意識。技術融合讓原本抽象的學習內容直觀可視,操作性強。

運用對稱形進行平面、立體裝飾構思是學習的重難點,因此教學中設計了兩個練習,一是以魚盤為載體,探究巧粘貼的平面布局。二是以門簾、信箋、走馬燈等鍍鉻生活應用為載體,探究巧連接、巧穿編等立體構思。在這樣連續的小練習中,將重難點以梯度形式遞進呈現,化整為零,將生硬的知識點以有趣的形式,可視、可操作的方式讓孩子們直觀感知、體驗,激發創作靈感。尤其是巧穿編的設計構思,對于學生來講有難度,我們設計了制作蝴蝶走馬燈的微課視頻,讓學生饒有興趣并直觀了解了巧穿編的技巧與運用,這便是信息技術手段為美術課堂教學帶來的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信息技術的融合讓學科知識生活化、抽象內容可視化、難度練習趣味化,讓學生敢于動手操作,覺得原來“我也能做到”“這沒有我想象得那么難”;讓學生樂于動腦探究,發現“哇,我也能做得這么好”“嗯,我還可以做得更好”。在逐步提升難度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夠達成學習目標,積淀學科核心素養。
準確把握教材,根據學習起點與達成目標做好教學設計,精品課例就成功了一半。值得注意的是,在課例錄制上有一些細節需要精雕細琢以確保呈現效果。
依據教案,提前設計好錄制腳本,依據腳本進行錄制,既是錄制順利的前提,又是錄出精品課例的保障。課例錄制腳本對于人物出境、畫面切換、影音插入均要提前設計,并且遵循連貫性、一致性原則。畫面切換應依據教學需要,切換頻率應適度,過于頻繁或一成不變都容易使人視覺疲勞。
精品課例錄制雖然是無生教學,但要認識到課例的最終受眾是學生,因此在眼神、語言、肢體、內容呈現上要有互動性。在 《巧用對稱形》 一課中,教師除眼神、語言、肢體上有互動性表達外,在兩次練習后分別現場展示了兩個作品,這樣的處理加強了互動,容易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精品課例最終以視頻的方式呈現,因此在錄制時要有觀眾意識,教學語言的表達上除常規要求的精準、簡練外,還要注意放慢語速,即慢輸出,這樣便于屏幕前的觀眾清晰、明確地接收信號,完成教學。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學科與技術融合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如何巧思教學設計,妙用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實現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值得我們不斷思索、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