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鳳婷

家校共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究竟如何實行,學校、老師、家長又分別該做什么,是我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要想對學生的教育達到最理想的效果,讓每一個生命都閃亮,不能單純依靠學校,必須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但現狀是,有些家長覺得教育孩子是學校、老師的工作,把孩子送進學校就萬事大吉了,如果孩子出現了問題,就是學校、老師沒有教育好。
實際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并不僅僅是照顧好孩子的衣食住行那么簡單。孩子能否健康成長,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發揮教育作用,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會健全。
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老師和家長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志同道合的“戰友”。老師和家長都要利用好各自的資源教育學生。正如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終身教授嚴文蕃所說的那樣,家長是學校沒有的資源,要利用家長的長板補學校的短板。
從老師角度來看,教育學生必須重視家校共育,做到家校協調統一。但重視家校共育,如果僅僅體現在每學期一次家長會,平時通過班級微信群、QQ群給家長發通知、信息,交流學生犯的錯誤,讓家長批評教育糾正錯誤的話,是無法真正實現家校共育的。
要想實現家校共育效果和收益最大化,一定是以二者互相信任為前提,有了信任的基礎,才能互相配合,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最有效的教育方法。為了更了解學生們的真實情況,找到教育的平衡點,除了平時在校的教學工作之外,我還利用一個學年的時間完成了全部學生的家訪。每次家訪前,我會提前了解學生、家長的情況,以更好地在交流中迅速建立起信任。同時,定時向家長反饋孩子的在校表現,有問題共同商討解決,有進步和提高也要予以表揚,讓家長知道老師在關注、關心學生,這樣才能獲得家長更多的支持和配合。
從家長角度來看,可以多利用自身優勢,如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更多,對家長的情感依賴更強等,讓孩子愿意與家長傾訴苦惱,引導孩子解決問題,而非以強硬手段糾正錯誤。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一體的,家庭和學校教育缺失任何一方都是孤掌難鳴。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在教育工程中發揮各自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