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亭

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溫察而異之,問曰:“吾奉天子之命,率銳師十萬,杖義討逆,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遠數千里,深入寇境,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見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溫默然無以酬之。溫之將還,賜猛車馬,拜高官督護,請與俱南。
——《晉書·王猛傳》
十六國時期,有一位叫王猛的將軍,年幼時家境貧寒,以賣畚箕(běn jī)為生,他志向高遠,好讀兵書。此外,王猛為人穩重、謹慎,性格堅毅。在人際關系方面,若不是志趣相投之人,他基本不與交往,因此浮華之人都輕視并嘲笑他。王猛卻悠然自得,不把這些放在心上。
王猛年少時曾到后趙鄴都游歷,沒有得到什么人的賞識,唯獨后趙的大臣徐統認為他很奇特,召他為功曹。然王猛胸懷輔佐帝王的大志,避不應召,隱居在華陰山,等待明主的出現。
東晉永和十年,荊州鎮將桓溫北伐,駐軍灞上。王猛聽聞此消息后,穿著粗布衣服去拜見他。桓溫請王猛談談對時局的看法,王猛便在大庭廣眾之下,一邊在懷里捉虱子,一邊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桓溫看著他,感到非常驚奇,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率領10萬精兵討伐逆賊,為百姓除害,可關中的英雄豪杰卻無人歸附于我,這是為什么呢?”王猛回答:“您不遠千里深入敵人的領地,離長安只有咫尺之遙,卻不渡過灞水把它拿下,百姓是因為不明白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來。”
桓溫聽完沉默了許久,過了好半天,他才抬起頭來慢慢說道:“江東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后來,桓溫在班師前賜給王猛車馬,并授予他高官督護的官職,還請他和自己一起到南方去。
智慧小語
“捫虱而談”典故出自《晉書·王猛傳》,“捫”意為按,成語原指王猛一邊捉虱子,一邊議論時局,態度從容不迫、無所畏忌。后來,人們便用“捫虱而談、捫虱傾談、捫虱”等形容言談不凡,態度從容不迫。捫虱而談是魏晉人士特有的人生態度,因為當時提倡任性自然,瀟灑不羈。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該成語告訴我們:處事不拘小節,但有真才實學的人,也能得到他人的賞識。王猛雖然與他人聊天時不拘小節,但他對時局分析得透徹,一語點醒看不清百姓想法的上位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