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厚明
政績觀是為政之德、從政之道、施政之要,是黨員干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事業觀等在干事創業中的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政績為誰而樹、樹什么樣的政績、靠什么樹政績”的重大問題,這些要求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立身做人、干事創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堅強黨性”作為正確政績觀的決定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性。”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員干部的政績觀正確與否,直接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黨性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的基石。只有黨性堅強、摒棄私心雜念,才能保證政績觀不出偏差;只有信仰堅定、端正價值追求,才能保證政績觀不會錯位。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必須緊緊抓住“強黨性”這個根本。自覺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改造主觀世界,堅持循跡溯源、學思踐悟,守根護脈、淬煉忠誠,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政績觀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思想認同上。
把“為民造福”作為正確政績觀的真實靈魂。樹立正確政績觀,就要回答好“為誰創造政績”的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決定了共產黨人政績觀的角色定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產黨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把為老百姓辦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樹立正確政績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發展回應人民訴求,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落實落細,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把“新發展理念”作為正確政績觀的核心標準。實踐證明,有什么樣的政績觀,就會有什么樣的發展效果。政績觀是否正確,決定著發展的成效乃至成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走那種急就章、竭澤而漁、唯GDP 的道路。”這就是為什么要樹牢新發展理念。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內在統一來把握發展、衡量發展、推動發展,全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處理好穩和進、立和破、虛和實、標和本、近和遠的關系,把握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潛績與顯績、盡力和量力的尺度,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大力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不做表面文章,不貪大求洋、盲目蠻干,不投機取巧、數據造假,真正實現有競爭力、有和諧度、有獲得感的高質量發展。
把“實干擔當”作為正確政績觀的生動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業績都是干出來的,真干才能真出業績、出真業績。”實干擔當,一是要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議事決策,嚴格按規律辦事、按規矩做事,強化法治思維,堅持科學決策,心懷“國之大者”,堅持算大賬、算長遠賬,不打小算盤、不搞小聰明,善于把地區和部門的工作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大棋局;二是要把改革創新當作關鍵實招,進一步積蓄“敢”“闖”“創”的精氣神,勇于擔當、敢挑大梁,勇當發揮優勢、鞏固勝勢的“領跑者”,敢當推動變革的“弄潮兒”,善當穩中求進的“挑擔人”,競當破舊立新的“急先鋒”;三是要找準“位”與“責”聚智發力,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膽識體現在敢干事上,把能力體現在會干事上,把硬核彰顯在干成事上,多到任務繁重、問題突出的地方去破解難題,多到困難棘手、矛盾集中的地方去打開局面,多到局勢復雜、工作薄弱的地方去擔當作為,以真抓的實勁、敢抓的狠勁、善抓的巧勁、常抓的韌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抓落實,真正創造輝映新時代的精彩業績;四是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既要做顯功,也要做潛功,不計較個人功名,追求人民群眾的好口碑、歷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