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劍鋒
智商再高、方法再多、經驗再豐富的人,也會遇到沒有辦法、一籌莫展的時候。這個時候,越急越可能做出錯誤決定、引發各種問題,而毛澤東遇到問題則是開展調查研究。
1931年5月,毛澤東領導指揮第二次反“圍剿”,為紅軍兵少而每天憂愁。他跟彭德懷兩個人到白云山上察看地形后,決定紅一軍團打正面、紅三軍團包抄,結果戰況如他所料,敵人很快敗退。毛澤東總結說:“我的經驗歷來如此,凡是憂愁、沒有辦法的時候,就去調查研究;一經調查研究,辦法就出來了,問題就解決了。”
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開篇就明確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后來又在向紅軍各政治部發出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不做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有力推動了紅軍中調查研究工作的開展。今天看來,不僅“打仗離不開調查研究”,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也離不開調查研究。
今年3 月13 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的記者會上說,國務院要帶頭大興調查之風。他說自己長期在地方工作,很深的感受是: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高手在民間,一定要推動各級干部多到基層調研,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向群眾學習,拜群眾為師。
調查研究不是“一陣風”,而是一種常態化手段,作為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等到沒有辦法的時候,才想起調查研究。沒有辦法,說明平時調查研究不夠,說明對情況不清楚、對民意不了解。這時,如果硬去決策、拍板,是最容易犯本本主義、經驗主義、官僚主義錯誤的,甚至可能付出慘痛的代價。這時,寧肯暫時停下來,也不能想當然、拍腦袋。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更不能急于下結論、做決策,而要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真實的情況、獲得豐富的資料、聽取廣泛的民意,然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歸納總結。這是調查研究的目的,也是調查研究的意義所在。
沒辦法時調查研究,并不丟人,而是一種醒悟。這提醒我們調查研究要常抓在手。這不僅應該成為一種工作習慣,更要成為一種工作作風,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