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 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有權必有責、失職要問責,已形成共識并建立了相應的制度規范,使黨員干部繃緊了“責任”弦。但有些地方把問責當作整肅干部隊伍的萬能神器,有些問責不切實際、不論是非,致使一些干部不愿做事、不敢擔當。
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問責是重要手段。但嚴管黨員干部,是為激活“一池春水”,而非搞成“一潭死水”。隨意拔高問責標準,讓問責泛化、越位,更是過了頭。一些地方或單位三人以上吃飯就算“小圈子”、整頓工作作風把合法收入也納入上繳范圍……這都與問責的初衷背道而馳。
負責,是指干部應當承擔的責任;問責,是指因為干部的過錯而追究責任。通過強化責任追究,約束不作為、整治亂作為,從而喚醒責任意識、激發擔當精神,才是問責的價值指向。
問責是手段,負責才是目的。當前,面對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在問責上,必須合理界定責任范圍,厘清權責歸屬,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制度為準繩,嚴格區分,準確研判,以“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精神,樹立靶標,精準發力,做到問責時有的放矢。
同時,要通過避免和解決亂問責、錯問責、問錯責等問題,凸顯問責的嚴肅性。通過精準問責,形成“鼓勵實干、問責不干”的風氣,才能不斷凝聚發展力量,促進各項工作上水平、上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