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明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二十一世紀是創造教育的世紀。培養大批富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新一代新人,是衡量國家、區域教育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尺。當前,科教興國、構建國家創新教育體系已被確立為國家戰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 年版)》均明確提出在地理學科中要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四大核心素養。因此,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地理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十分必要。為此,筆者主持了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課題—“中學生地理創造能力培養研究”,相關成果獲“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本文嘗試對此項目作簡要介紹。
談學生的創造能力離不開具體的學科和教學,地理學科是我國基礎教育一個重要學科,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具有獨特價值。“中學生地理創造能力”,是指作為學習主體的中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培養地理技能、解決地理問題和從事地理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和發展起來的創造性地研究、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的總和。對地理創造能力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
一是狹義的地理創造能力,指中學生解決地理問題的基本能力,包括創造性地理觀察能力、創造性地理思維能力、創造性地理想象能力和地理創造技能四部分。創造性地理觀察能力是對各種地理事象進行科學、精細、獨特、有效的觀察的能力。創造性地理思維能力是學生在地理學習和實踐活動中提供新穎、獨特、有價值成果的能力。創造性地理想象能力是在頭腦中形成新形象,實現地理創造的高階想象能力。地理創造技能是將已掌握的地理知識、原理和規律,創造性地運用于實踐活動中,養成和表現的解決問題能力與技巧。四部分相互聯系、制約、促進,構成地理創造能力的綜合體,其中創造性地理思維能力是核心。
二是廣義的地理創造能力。廣義的地理創造能力是中學生在地理學習、實踐和教育中培養起來的綜合能力,包括動力、操作和控制系統。
動力系統是激發創造思維的心理定式,包括創造意識、創造情感和創造意志。創造意識是突破原有知識體系、創新原有知識體系的一種意識,包括問題意識、懷疑意識和求解意識。創造情感是帶有理智因素的情感,受感性興趣、理性志趣和信念的制約。創造意志是自覺確定目的并支配行動的心理過程,表現為自覺性、果斷性和堅韌性等優良的創造品質。
操作系統是地理學科創造素質的主體部分,也是地理創造教育體系和實踐模式的重心。它包括創造性觀察、思維、想象以及創造技能等。
控制系統是自我調節,使創造主體實現對動力和操作系統的自主調控。在地理創造活動中,動力系統決定著操作系統的能量,而操作系統則利用這些能量直接產生地理創造成果。通過有意識的訓練,使創造主體實現對地理創造定式和創造性觀察、思維、想象以及創造技能的自主調控,地理創造主體就可以運用控制系統對動力、操作系統進行有效調節、控制,從而使地理創造系統實現良性循環,獲得最佳效益。
雖然目前對智力的概念和測量工具已經相對成熟,但對創造能力的測量仍然存在困難。創造能力的理論敘述存在分歧,評價標準易受主觀影響,且創造能力并非單純的發散思維能力,還需考慮非認知因素及早期個人經驗、環境因素等。現有的創造能力評價主要從創造性人格和創造性思維兩大領域進行,但多數測評方法都存在上述問題,因此具有局限性。學科創造能力測量更為困難,尤其是地理學科創造能力測評罕見,這從側面證明了其困難程度。盡管如此,筆者仍試圖設計一套“中學生地理創造能力測評方案”,遵循方向性、激勵性、綜合性、學科性、操作性、實用性等原則,從地理創造能力動力系統、地理創造能力控制系統、地理創造素質等三大領域進行測評,取得了一些數據和經驗。該方案包括測評目的、術語界定、方法選擇、內容確定、結果運用等方面,但因較為復雜,暫不在這里贅述。
學生的創造能力并不是被教出來的。但我認為,在創造型地理教師引導下,學生通過一定的創造教育訓練,特別是通過多元化地理學習、地理實踐、地理活動等,內化為學生創造性學習、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或素養,地理創造能力還是可在一定程度上生長和發展的。筆者把中學生地理創造能力的培養策略,概括為“四個三”:
明確三大目標 “中學生地理創造能力培養”項目的三大目標是:培養創造型學習地理的學生,造就創新性教學的地理教師,建設創意型發展的區域地理學科。
構建三個系統 一是區域地理學科建設系統。包括明確區域地理學科建設六個方向:學科思想建設、學科隊伍建設、學科組織建設、學科制度建設、學科課程建設、學科資源建設;聚焦區域地理學科建設的六大重點:教師隊伍提升、課堂教學改革、課程資源開發、學習方式創新、教學評價改革、教學手段優化;強化區域學科建設的六項保障:理論武裝、實踐改進、組織保障、項目突破、總結積累、技術支持。二是區域地理教育教學系統:區域地理教師樹立創造教育觀念,學習創造教育理論,掌握創造教育技能,探索創造教育方法,培育創造教育成果。三是區域創造性地理學習系統:堅持“學為根本,教為引導,學教結合,教學相長”,探索“創造性地理課堂”新形態,如“生本學堂”“本真課堂”“自主互助課堂”等;廣泛組織各類學生社團,開展項目式、主題式研學、游學和地理實踐活動。
依托三種載體 一是挖掘創造教育課程資源。研究新課標,研讀新教材,開發區本、校本、師本地理創造教育課程資源,培養地理核心素養。二是創編創造力培養素材。包括教材和學材兩部分,如創造發明故事、地理創造典例、地理趣味實驗、地理項目式學習、地理創造性作業等。三是創設地理創造文化。創造文化是指創造主體生存于其中的,能夠影響主體創造狀態(創造品格、創造思維、創造技能)的物質與精神、自然與人文環境,可稱之為“創造場”。宏觀方面,加強國際形勢教育、國情教育、愛國愛鄉教育,在國際科技競爭、創新競爭白熱化,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思考新時代全球、人類、祖國、家鄉面臨的重大問題,增強新一代的創新使命。微觀方面,加強科技館、博物館、地理探究空間、地理實踐基地等地理創造性學習“硬環境”,建立有利于創造性學習的制度、機制、平臺、資源等各類“軟環境”,加強創造教育的宣傳、總結、報道、推廣。
拓寬三條渠道 一是創造性地理課堂。創設創新學習的教學活動情境,探究創造性教學策略,運用創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設計創造性學習活動項目,制定創造型地理課堂評價標準等。二是地理創造性思維訓練。開設創造能力訓練課程,以小組為單位,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形式,引入成功的創造案例和科學的創造技法,以地理學科為主載體,通過創設情境、學習典例、提出問題、設計任務、主題活動等,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造能力。三是創造性地理實踐活動。走出教室,走出校園,廣泛開展項目式、主題式、融合式學習和游學研學活動,開展小研究、小項目、小論文、小制作、小實驗、小創作等創造性學習活動。
總之,中學生地理創造能力培養,是新時代改革地理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重點和難點。本文對中學生地理創造能力的內涵與結構、地理創造能力的測評和地理創造能力的培養策略等方面,有一些粗淺的認識與體會。但創造能力培養是一項復雜、艱難而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投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