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亞寧 呂鵬
2018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指出,必須加快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1)《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https://www.gov.cn/xinwen/2019-01/31/content_5362836.htm?eqid=d3039a190008af1d00000003645c4eec,訪問日期:2023年11月9日。2023年7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進一步強調:“要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2)《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https://news.cctv.com/2023/07/18/ARTIGDhsZDp3K5im5mhxAG50230718.shtml,訪問日期:2023年11月9日。2023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提出,“青藏高原產業結構和布局應當與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生產力布局,優先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適度發展生態旅游、特色文化、特色農牧業、民族特色手工業等區域特色生態產業,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3)《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https://www.rmzxb.com.cn/c/2023-04-26/3336548.shtml,訪問日期:2023年11月9日。在生態文明背景下,西藏作為青藏高原的主體,堅持綠色高質量發展符合將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要求。(4)參見旦知草、王丹:《西藏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訴求、現實梗阻及突破路徑》,《西藏大學學報》2022年第1期,第207頁。2023年11月召開的西藏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方式,持續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產業體系”。(5)《王君正在全區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斷提高西藏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水平》,http://m1.tibet.cn/cn/ecology/202311/t20231107_7516221.html,訪問日期:2023年11月9日。從生態文明建設內容來看,推動雪域高原產業生態化轉型,是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服務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展現綠色發展新作為的自覺行動,是主動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提升產業發展新位勢的戰略舉措,是更好發揮自身比較優勢、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增長動力轉換的現實需要,是積極搶抓綠色低碳轉型機遇、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激發區域發展新活力的主動選擇,必將不斷開創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新局面。(6)參見徐愛燕、安玉琴:《論構建西藏生態產業體系》,《商場現代化》2009年第15期,第137—138頁。
拉薩作為西藏首府,是歷史文化“名城”、地方穩定“要城”、雪域高原“凈城”、改革開放“新城”。拉薩自然資源豐富,生態底色潔凈,當前產業發展已進入關鍵階段,面臨難得機遇,具備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廣闊空間。“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等國家重大決策部署的深入實施,為拉薩市擴大開放程度、調整產業空間布局拓展了發展空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為拉薩市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強大動力引擎。國家實施能源綠色低碳戰略、國內居民對綠色安全產品的日益重視為拉薩市清潔能源、綠色食飲品等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市場機遇。因此,推進拉薩生產空間綠色發展,率先實現拉薩產業生態化轉型,努力形成支撐全區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高地是一個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也是西藏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重要舉措。
基于產業而言,探討如何實現產業生態化轉型,需統籌考慮資源節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問題。(7)參見李星林、羅胤晨、文傳浩:《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發展:推進理路及實現路徑》,《改革與戰略》2020年第2期,第96—97頁。區位熵是反映產業集聚程度和比較優勢的測算方法,在明晰產業生態化轉型分析框架基礎上,本部分旨在通過區位熵分析,科學把握西藏及拉薩各區縣產業發展基礎,以期為挖掘拉薩各區縣產業比較優勢、推動拉薩產業生態化轉型提供支撐。
所謂產業生態化是指在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前提下,堅持綠色、低碳、循環和高效原則,對各類相關產業生產制造的全流程進行生態化改造,從而實現生態平衡、經濟增長、人民福利水平提升,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三者協同共進,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8)參見余東華:《黃河流域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的戰略方向和主要路徑》,《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22年第1期,第129—130頁。產業生態化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當前產業生態化的落腳點主要在城市及其周邊地區,以產業集群和生態產業園區的形式將上下游關聯產業布局到特定區域范圍內,實現企業間設施共享和資源集約循環利用。(9)參見陳洪波:《“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邏輯內涵與實現途徑》,《生態經濟》2018年第10期,第209—213頁。基于此,本文提出產業生態化轉型“三維”框架:生態產業體系、生態產業空間布局體系和生態產業鏈條體系(見圖1)。

圖1:產業生態化轉型理論框架
生態產業體系是實現產業生態化轉型的產業基礎,也是推動生態產業空間布局體系和生態產業鏈條體系構建的前提,打造生態產業體系就是依托區域生態優勢,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等生態經濟,將生態資源變成生態產品、生態服務,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切實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空間經濟理論認為,在產業體系構建過程中,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發揮重要作用。產業空間布局體系是產業在空間上的反映,推動產業生態化轉型,除要調整產業自身體系構成外,還應當關注生態產業在空間上的布局,重視生態產業空間集聚及其規模效應對產業生態化轉型的積極意義。因此應充分發揮區域產業比較優勢,因地制宜探索制定促進生產要素區域配置合理化、高效化的產業布局政策,優化各類產業空間布局,構建生態產業空間布局體系。(10)參見董亞寧、顧蕓、楊開忠:《市場一體化、比較優勢與產業區位》,《工業技術經濟》2020年第3期,第116—124頁。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產業鏈發展和產業鏈安全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調研時強調“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11)《習近平在陜西考察時強調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754903968613722&wfr=spider&for=pc,訪問日期:2023年11月9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提出“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12)《激活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巨大空間》,https://www.gov.cn/xinwen/2019-08/27/content_5424809.htm,訪問日期:2023年11月9日。產業鏈是社會分工形成的一種社會生產組織方式,強調產業之間的前后向聯系。打造生態產業鏈體系,首先需系統厘清生態產業發展的時代要求,挖掘生態產業鏈發展的優勢基礎,剖析生態產業鏈發展的核心鏈條,打造生態產業鏈發展的有力抓手,夯實生態產業鏈發展的支撐基石,從系統視角構建一攬子綜合性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構建生態產業鏈條體系的目的是把綠色理念融入產業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實現主導產業和附屬產業間有效聯動,更重要的是能夠實現和創新鏈、產品鏈、企業鏈、價值鏈的深度融合,從而有效提升產業效率及其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能力水平。
2021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2080.2億元,占全國0.18%;三大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64.1億元、757.3億元和1158.8億元,形成了“三二一”的產業結構。改革開放以來,西藏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水平均有一定程度提升。(13)參見陳樸:《改革開放以來西藏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西藏研究》2018年第5期,第84頁。1992—2021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GDP比重呈現“波動式上升”的變化趨勢(見圖2)。從西藏三大產業區位熵來看,1992—2021年西藏第一產業區位熵呈基本下降態勢,但均大于1,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處于較高的集聚程度;西藏第二產業區位熵呈不斷上升趨勢且均小于1,表明西藏第二產業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處于較低的集聚程度;西藏第三產業區位熵相對較為穩定且均大于1,表明西藏第三產業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處于較高的集聚程度。總之,西藏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處于較高集聚程度,而第二產業則集聚程度較低。

圖2:西藏占全國GDP比重及其三次產業區位熵(14)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從西藏主要行業區位熵(見圖3)來看,1992—2021年西藏農林牧漁業、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業區位熵始終大于1,表明西藏這些行業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處于較高集聚程度,其中建筑業集聚程度呈現大幅度提升,而農林牧漁業集聚程度則呈現下降趨勢;西藏工業和房地產業區位熵始終小于1,表明西藏工業和房地產業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處于較低集聚程度;西藏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都在研究期內有所波動,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集聚程度呈明顯下降趨勢,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近十年來集聚程度也呈明顯下降趨勢,而金融業的集聚程度則呈明顯上升趨勢。可見,西藏主要行業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表現出不同的集聚程度,其中工業集聚程度處于較低水平,而建筑業集聚程度處于較高水平。

圖3:西藏主要行業區位熵(15)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1.拉薩市總體產業發展狀況
2021年拉薩市地區生產總值741.84億元,占西藏GDP比重的35.6%,其三大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4.45億元、278.08億元和439.31億元,與西藏整體產業結構特征相似。1992—2021年拉薩市地區生產總值呈現不斷上升趨勢,由1992年的10.04億元增加至2021年的741.84億元。從拉薩三大產業區位熵(見圖4)來看,1992—2021年拉薩第一產業區位熵較為穩定且均小于1,表明拉薩第一產業與西藏平均水平比處于較低集聚程度;雖然拉薩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區位熵呈基本下降趨勢,但拉薩第二產業與西藏平均水平比基本處于較高集聚程度。

圖4:拉薩地區生產總值及其三次產業區位熵(16)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拉薩市統計年鑒》、拉薩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相較于全國三大產業的平均集聚程度,拉薩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區位熵在研究期內呈總體下降趨勢,但其第一產業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處于較低集聚程度,而第三產業與全國平均水平比則處于較高集聚程度;拉薩第二產業區位熵在研究期內呈總體上升趨勢,且在全國處于較低集聚程度(見圖5)。由此可見,拉薩第二產業雖然在全國范圍內處于集聚程度較低水平,但在西藏范圍內處于集聚程度較高水平。

圖5:拉薩占全國GDP比重及區位熵(17)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城市統計年鑒》《拉薩市統計年鑒》、拉薩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拉薩市各區縣產業發展狀況
目前,拉薩市下轄3個市轄區和5個縣。其中,堆龍德慶區于2015年11月撤縣設區,達孜區于2017年7月撤縣設區。從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來看,城關區占拉薩市GDP的64.3%,是拉薩地區生產總值最高的區縣,其次是堆龍德慶區,然后由高至低依次是墨竹工卡縣、當雄縣、達孜區、曲水縣、林周縣和尼木縣,占比介于6%至1%之間。從地區生產總值發展來看,堆龍德慶區的發展速度較快,尤其是2018年后,由2013—2017年間占拉薩市GDP不足10%提高至2020年的17.4%。可見,目前拉薩市地區生產總值主要來源于城關區和堆龍德慶區。
從拉薩市各區縣第一產業區位熵(見表1)來看,2013—2020年城關區第一產業區位熵均小于1,表明城關區第一產業在拉薩集聚程度較低;堆龍德慶區第一產業區位熵由2013—2017年的大于1轉為2018—2020年的小于1,表明堆龍德慶縣撤縣設區后第一產業的集聚程度明顯下降;除城關區和堆龍德慶區外,其他區縣第一產業區位熵均在研究期內大于2,表明這些區縣第一產業在拉薩的集聚程度較高,特別是林周縣的第一產業區位熵高達7。林周縣以青稞種植為主,2020年新建高標準農田3.5萬畝,穩定青稞種植面積11萬畝以上,同時草業發展、牦牛育肥等特色產業優勢凸顯。

表1: 2013—2020年拉薩市各區縣第一產業區位熵(18)數據來源:國研網。
從拉薩市各區縣第二產業區位熵(見表2)來看,2013—2020年城關區和林周縣第二產業區位熵均小于1,表明城關區和林周縣第二產業在拉薩的集聚程度較低;堆龍德慶區、曲水縣和墨竹工卡縣第二產業區位熵均大于1,表明這些區縣第二產業在拉薩的集聚程度較高,其中堆龍德慶區依托拉薩經濟開發區和柳梧新區引領工業發展,曲水縣境內有曲水雅江工業園,墨竹工卡縣金、銻、鉻、銀、銅等礦產資源豐富;達孜區、當雄縣和尼木縣第二產業在拉薩的集聚程度近年來有降低趨勢。

表2: 2013—2020年拉薩市各區縣第二產業區位熵(19)數據來源:國研網。
從拉薩市各區縣第三產業區位熵(見表3)來看,2013—2020年城關區第三產業區位熵均大于1,表明城關區第三產業在拉薩的集聚程度較高,近年來以商貿業為主導產業,依托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致力于建設以文化旅游為主導的文化旅游產業聚集區;堆龍德慶區、達孜區、當雄縣、曲水縣和墨竹工卡縣第三產業區位熵均小于1,表明這些區縣第三產業在拉薩的集聚程度仍較低,但其集聚程度大都有所提高;林周縣和尼木縣第三產業區位熵則有所波動,其中林周縣第三產業在拉薩的集聚程度呈現出“較低—較高—較低”的波動趨勢,尼木縣第三產業在拉薩的集聚程度于2019年呈提高趨勢。

表3: 2013—2020年拉薩市各區縣第三產業區位熵(20)數據來源:國研網。
從空間經濟學分析視角出發,區位熵大于1的產業表明該產業在該區縣內集聚水平相對較高,產業發展基礎較好,相較于其他區縣而言,更具有相對比較優勢,從而在現有資源稟賦特征與產業發展水平下,實現產業生態化轉型所付出的轉型成本更小,獲得生態化轉型收益更大。由此,結合上文對拉薩各區縣三大產業區位熵分析,識別了拉薩各區縣比較優勢產業(見表4)。城關區第三產業具有比較優勢,在產業生態化轉型過程中,以“生態文化旅游”等打造生態服務業的產業基礎環境良好;堆龍德慶區具有比較優勢的是第二產業,為該區向生態物流、生態產業園區等生態工業轉型提供了較好產業基礎環境;林周縣、當雄縣和尼木縣第一產業發展基礎較好,有利于其發展生態農業;達孜區、曲水縣和墨竹工卡縣在本區域內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均具有較高集聚水平,為其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工業提供了良好外部產業環境。

表4:拉薩各區縣比較優勢產業(21)表格來源:筆者根據研究數據繪制。
推動實現拉薩市產業生態化轉型,是促進西藏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著力點。相較于一般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拉薩產業生態化轉型,就是在現代產業體系中融入具有“低碳循環高效、科創融合集聚”的綠色化、生態化和現代化特征。(22)參見羅胤晨、李穎麗、文傳浩:《構建現代生態產業體系:內涵厘定、邏輯框架與推進理路》,《南通大學學報》2021年第3期,第130頁。推動拉薩市傳統產業的生態化轉型,其本質要求就在于打造高原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從生態產業體系、生態產業空間布局體系和生態產業鏈條體系三個層面。在發展格局方面,必須圍繞中心工作,體現首府擔當,推進與周邊地區的協調聯動和拉薩山南一體化發展,推動構建輻射日喀則、山南、林芝、那曲的“三小時經濟圈”,引領全區“一核一圈兩帶三區”發展新格局。在產業布局方面,應瞄準一個目標,堅持一張藍圖,構建“一心兩翼、南聯北通、帶動五縣三區、輻射特色小城鎮”的市域發展格局,完善“一核一環三片多點”的產業總體布局,同時抓準比較優勢,夯實產業基礎。根據不同區域的區位、資源或人才科技等比較優勢,合理確定縣域綠色生態產業空間布局,力求做到一縣一品,一區一特色。
首先,應推動高原現行產業體系生態化轉型。以拉薩“五大產業”為基礎,構建覆蓋全市的六大高原綠色生態產業,即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生態凈土健康產業、生態倉儲物流產業、生態數字經濟產業、生態民族手工業、生態綠色礦業。
其次,應推動高原產業空間布局體系生態化轉型,重塑首位特色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體系。從總體上看,需構建“一核三片三帶多園”的綠色生態產業空間布局(見圖6)。具體來講,“一核”就是依托拉薩中心城區所形成的特色產業發展核心區,打造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在拉薩老城區及中國西藏文化旅游創意園區用足用活綠色生態元素,拓展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在堆龍德慶區、柳梧新區建立支持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物流金融人才支撐體系,推動綠色生態產業發展技術升級。依托“三片”高原特色農牧產業發展片區,打造綠色生態農牧產業發展示范區,主要包括以城關區為中心城市近郊區的城郊都市農業片區、以雅魯藏布江和拉薩河流域附近地區為依托的河谷農業片區和以當雄縣、林周縣北部熱振藏布支流部分鄉鎮、墨竹工卡縣北部雪絨藏布支流部分鄉鎮為依托的高海拔草地畜牧業片區。所謂“三帶”是指依托拉薩山南一體化發展經濟帶(主要是拉薩河經濟帶)、青藏線鐵路(延伸至拉林拉日拉墨鐵路)經濟帶和沿拉林高速等主要交通道路經濟帶,其目的是拓展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帶動拉薩山南經濟一體化發展,輻射“三小時經濟圈”,引領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依托分布于特色產業核心區外圍的多個重點特色產業園,打造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多級增長極,構建高原零碳示范園區,包括空港產業園、達孜工業園、曲水雅江工業園、才納現代農業示范園、林周鵬博健康產業園、墨竹工卡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尼木現代產業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園區等各區縣重點特色產業園區。由此,“一核三片三帶多園”的綠色生態產業空間布局基本構建成型。

圖6:拉薩高原產業空間布局體系生態化轉型圖
最后,應推動高原產業鏈條體系生態化轉型,整體謀劃搭建生態產業鏈總體框架。輻射全區的高原綠色生態產業鏈條體系,以生態文明為引領,遵循生態學原理和低碳循環經濟理念,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將產業發展與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有機結合,實施前瞻化、在地化、科學化分區布局,推進產業集聚和上下游聯動,建成“一核三片三帶多園”的生態產業空間發展格局,打造輻射全區的高原綠色生態產業鏈條體系,形成拉薩高原綠色生態產業鏈系統(見圖7)。(23)參考圖片繪制而成。參見王慶松、袁學良、張建等:《生態產業鏈系統優化設計與評價》,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64頁。

圖7:拉薩高原產業鏈體系生態化轉型構建總體框架圖
在微觀層面,拉薩高原綠色生態產業鏈系統建設總體上包括“特色”產業鏈條體系、要素供給體系、“距離”、“分割”體系以及“品質”保障體系四個部分。其中,“特色”產業鏈條體系是核心部分,其他三個體系是基礎支撐部分。“特色”產業鏈條體系旨在打造輻射全區的高原綠色生態產業鏈;要素供給體系旨在為高原綠色生態產業鏈系統提供生態、人才、土地、資金、數據等生產要素;“距離”、“分割”體系旨在縮短距離、消除分割,為高原綠色生態產業鏈系統構建“修橋鋪路”;“品質”保障體系旨在提高拉薩的空間品質,著力完善制度政策、提升公共服務、優化營商環境、強化科技創新。(24)參見董亞寧、顧蕓、王菡:《新發展格局下農產品品牌、流通一體化與農業經濟增長》,《農業現代化研究》2023年第1期,第52—53頁。
在宏觀層面,拉薩市以自身產業發展為主,同時輻射全區、影響全國和鄰國,形成區內外、國內外產業聯動的高原綠色生態產業鏈網。第一,以三區五縣承載“一核三片三帶多園”產業布局,為拉薩高原綠色生態產業發展開展關鍵建鏈、補鏈、延鏈和強鏈項目,集成共享基礎設施,協力建成拉薩高原綠色生態產業鏈系統。第二,拉薩與西藏其他地區存在直接的產業關聯,通過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鏈布局,加強地區間的產業聯動,輻射和帶動西藏全區經濟發展。第三,拉薩將繼續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且充分利用對口支援優勢。第四,拉薩將以其特色、優勢高原綠色生態產業融入“一帶一路”和新發展格局,深度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拉薩市打造高原綠色生態產業體系,實現產業生態化轉型應當遵循建構“生態產業體系—空間布局體系—產業鏈條體系”生態化轉型的邏輯框架和基本思路。一方面,應緊緊圍繞現行產業基礎,推動現行產業體系生態化轉型、重塑現行產業的空間布局;另一方面,應緊抓生態產業鏈條打造這一重要抓手,推動拉薩市內產業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實現產業鏈條耦合共生、相輔相成,提升產業聯動效率,最終實現產業生態化轉型。
推動高原現行產業體系生態化轉型,對守住生態底線、打造生態文明建設拉薩樣板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需把握好綠色發展理念、展現雪域高原特色、彰顯首府拉薩擔當三個原則。以拉薩“五大產業”為基礎,構建覆蓋全市的六大高原綠色生態產業門類體系。
其一,打造生態文化旅游產業,依托拉薩豐富的藏族傳統文化旅游資源,發揮首府城市帶動作用,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相融合,推動民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升文化創意產品附加值,實現兩大產業的良性融合,對促進西藏旅游經濟的發展及地域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25)參見王珊珊、張冰樂、周蓉:《西藏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耦合發展的實證分析》,《西藏研究》2020年第3期,第23頁。整合旅游文化要素,加強旅游文化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建設,規劃旅游精品路線,打造世界著名的高原特色旅游目的地和藏民族文化體驗地。
其二,打造生態凈土健康產業,依托“水、土壤、空氣、人文環境”四不污染的環境資源優勢,以高原有機農牧業為基礎,以先進技術改進和提升傳統產業為重點,著力開發高原有機健康食品、高原有機生命產品、高原保健藥品,不斷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高標準規劃建設自治區高原生物加工產業園區,全力打造“拉薩凈土”品牌。
其三,推動倉儲物流產業生態化轉型,依托拉薩市貢嘎機場、青藏鐵路、中尼鐵路、拉日鐵路、拉林鐵路、109國道、318國道等現有交通通道,圍繞未來川藏鐵路建設,建設覆蓋拉薩全市的物流服務基礎設施網絡和航空物流,形成以“堆龍德慶區—經開區和白定—達孜區”為主要區域,通過城投綜合物流園、拉薩西貨站、西藏嘉德指揮綜合貿易示范園、亨通物流園、專業市場等物流樞紐帶動,打造兩個生態物流產業集聚區;依托柳梧新區、墨竹工卡縣等各縣區打造6個生態物流配送中心;依托拉薩綜合保稅區打造面向南亞開放的國際生態物流樞紐,切實提升拉薩市域內物流運輸服務效率。
其四,培育生態數字經濟產業,依托大數據領域龍頭企業、電信企業、電力公司,推動綠色、節能、特色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云、一網、一中心”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支持大數據技術和產品在旅游、醫藥、電商物流、清潔能源、金融等相關領域應用,通過數據開放共享和創新孵化等機制,培育特色產業大數據應用。
其五,推動傳統民族手工業向生態民族手工業轉型,傳承和發揚唐卡、藏紙、藏毯、藏式家具傳統制作工藝,重點發展唐卡、藏式家具等民族工藝品,扶持藏毯企業更新現代紡織機械,提高裝備綠色化水平;加強設計創新,引入現代時尚元素,開發符合現代消費需求的新型藏式家具。
其六,推動礦業綠色生態化轉型,加強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統籌安排、實施基礎地質調查和重要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潛力評價、利用現狀調查和地質資料開發利用等工作;加強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加快重大地質災害區和已開采礦區的生態恢復、治理,恢復治理礦山地質環境。
培育和發展主導產業對各區縣發揮比較優勢、把握發展機遇、集中扶持方向、增強發展動力具有重要意義,主導產業應根據各區縣發展的要素稟賦、比較優勢、成長潛力、保障力量等方面綜合確定。(26)參見董亞寧:《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的甘肅省縣域經濟發展差異》,《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年第1期,第87—90頁。通過從全局重塑主導特色的縣域綠色生態產業空間布局體系,找準拉薩市產業生態化轉型的空間布局抓手。
結合拉薩各縣區比較優勢產業分析情況,城關區作為拉薩主城區,整體發展情況相對較好,其第三產業在所有縣區中具有相對比較優勢,未來區內凈土健康產業應著力于形成產業鏈,文化旅游產業應以產業集群發展為導向,形成帶動區域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的增長極。堆龍德慶區第二產業在拉薩所有縣區具有明顯相對比較優勢,第二產業集聚水平相對較高,堆龍德慶區應錨定建設成拉薩城市功能綜合承載地、全市綜合性產業配套服務中心以及數字經濟產業承載中心,積極支持布局發展生態倉儲物流和數字經濟產業。達孜區、曲水縣和墨竹工卡縣第一、二產業集聚水平相對較高,具有相對比較優勢,達孜區應結合國家政策扶持現實,圍繞“一輕二高三新”引進中央、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及有關部門確定的鼓勵類行業,打造綠色新動能產業體系,立足達孜工業園發展以綠色食飲品加工為重點的凈土健康產業和民族手工業;曲水縣應著力打造引領全區的現代化農業產業示范區、循環經濟示范區、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示范區,曲水縣處于拉薩山南一體化發展經濟帶,宜建設種質資源基地、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發展資源循環利用類產業,著力打造凈土健康產業生態化示范基地;墨竹工卡縣金、銻、鉻、銀、銅等礦產資源豐富,以綠色生態產業發展為引領,宜提升礦產資源綠色開發水平,著力打造綠色優勢礦業,充分發揮好一二產業相對優勢。林周縣、當雄縣和尼木縣,第一產業發展水平相對較好,集聚程度較高,具有相對比較優勢,重點圍繞第一產業打造生態農業,符合三縣發展現實以及生態化轉型要求,林周縣處于河谷農牧業片區和高海拔草地畜牧業片區,宜發展以青稞增產、牦牛育肥、飼草種植為主的特色農畜產品現代化生產基地,培育符合綠色發展生態環保標準的農牧業生產方式、生產產品,著力打造凈土健康產業的重要生產基地;當雄縣結合第一產業比較優勢在發展凈土健康產業基礎上,應充分發揮位于青藏線鐵路(延伸至拉林拉日拉墨鐵路)經濟帶、沿拉林高速等主要交通道路經濟帶的區位優勢,做好納木錯、唐濱湖、姆藍雪山、廓瓊崗日冰川、阿熱濕地等旅游資源開發工作,發展以高原風光為特色的文化體育旅游產業;尼木縣結合當地發展與產業優勢,應以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為引領,打造特色種植養殖基地和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地,尼木縣處于青藏線鐵路(延伸至拉林拉日拉墨鐵路)經濟帶,宜支持藏香、藏紙、經版雕刻等傳統手工技藝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著力發展具有尼木特色的民族手工業。
產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優化調整與轉型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響應生態文明建設等一系列重要使命。通過以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生態產業園、文化產業園、智慧園區和構建高原零碳示范園區等產業園區為切入點,依托市內各大產業園區的平臺“筑巢”,統籌協調、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實現產業園區空間布局優化,(27)參見孔少華、朱紅艷:《拉薩經濟技術開發區促進西藏外貿高質量發展的功能、問題及對策研究》,《西藏研究》2023年第1期,第153頁。以平臺聚產業,以產業擴規模,以規模強總量。積極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加快培育產業園區,強化各區相對比較產業優勢,將產業園打造成提升經濟密度的重要引擎,推動落實和不斷完善《西藏自治區綠色建筑設計標準》《西藏自治區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全面打造符合高原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和評價標準的產業園區。積極推動現有產業園區智慧化轉型與未來智慧化園區打造,通過利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來感知、監測、分析、控制、整合各產業園區各個關鍵環節的資源,在此基礎上實現人、物、園區功能系統間無縫連接與協同聯動的智能自感知、自適應、自優化,從而提升園區產業聯動效率,促進產業朝清潔、高效、低碳和綠色高質量方向發展。
打造高原綠色生態產業鏈條,總的原則是:圍繞“補短板、夯基礎”,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產業鏈條;立足“育產業、延鏈條”,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深度參與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布局,拓寬發展空間、延伸產業鏈條;著眼“壯龍頭、擴增量”,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提升創新全鏈條支撐能力,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聚焦“強園區、促集群”,強化要素配置,引導要素集聚,推動優勢產業集群。總的思路:首先基于有基礎、有優勢或有潛力的產業,梳理得出拉薩高原產業鏈,即圖8所示凈土健康產業鏈、綠色生態工業產業鏈和綠色生態服務業產業鏈;接著明晰同一產業鏈的供需鏈、產品鏈、價值鏈、技術鏈、空間鏈和企業鏈,即“六大鏈條”;最后以“建鏈、延鏈、補鏈、強鏈”為抓手,明確產業鏈上中下游關聯機構及重點項目。其中,綠色生態服務業產業鏈主要為凈土健康產業鏈和綠色生態工業產業鏈提供商貿、物流、金融、技術、數據、咨詢等服務;凈土健康產業鏈可為綠色生態工業產業鏈提供原材料、能源,為綠色生態服務業產業鏈提供文旅資源、數據源;綠色生態工業產業鏈則為凈土健康產業鏈和綠色生態服務業產業鏈提供電力、供暖、供氧等基礎性生產條件,同時為凈土健康產業鏈提供設備,為綠色生態服務業產業鏈提供數據源。

圖8:拉薩生態產業鏈條體系圖
在實際工作中,當前重點采取如下措施。1.推行“鏈長制”。一是堅持問題導向,建立鏈長責任制,切實解決產業鏈發展方向不明晰、價值鏈環節處于中低端、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精準招商不夠等問題,統籌整條產業鏈、多條產業鏈、產業鏈與創新鏈等融合。二是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實施“九個一”,即一個產業鏈發展規劃、一套產業鏈發展支持政策、一個產業鏈發展空間平臺、一批產業鏈龍頭企業培育、一個產業鏈共性技術支持平臺、一支產業鏈專業招商隊伍、一名產業鏈發展指導專員、一個產業鏈發展分工責任機制、一個產業鏈年度工作計劃。2.延伸產業價值鏈。一是延長產業鏈的作用,并同步實現價值增值。基于高原農牧業,依托產業園區,聯合科研單位,加強肉制品和乳制品深加工,將農業科技孵化與農產品加工業相結合,發展附加值高的休閑、航空、嬰幼兒、保健養生等中高端食品研發生產。二是由凈土健康產業鏈帶動拉薩產業集群、推動其他產業鏈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工業和服務業價值,不斷做強綠色生態工業產業鏈和綠色生態服務業產業鏈,并輻射、服務西藏全區,進而形成一體化、高附加值的高原綠色生態產業鏈條體系。3.強化“兩區”模式。一是積極推進高原特色農牧產業發展片區、各類產業園區及示范園區建設和發展,構筑“鏈式思維”下“片區+園區”的互聯互助機制,不斷鞏固“兩區”成果,進而形成既可借鑒又具特色的“兩區”模式。二是在此基礎上,以拉薩各類園區為依托,將“兩區”模式推廣至西藏全區范圍,聯合帶動西藏農牧產業整體發展。4.搭建產業鏈監測平臺。一是利用大數據、開源地圖引擎與機器學習等數字技術,精準繪制拉薩乃至西藏全區產業鏈全景數字地圖,梳理產業鏈的空間布局、發展優勢和上下游企業。二是通過產業鏈監測平臺,及時掌握同一產業鏈的供需鏈、產品鏈、價值鏈、技術鏈、空間鏈和企業鏈,識別評估產業鏈運行情況;分析不同產業鏈的發展韌性,對重大風險進行提前預警,精準防控斷鏈風險。三是利用對口援助,對接援助地區產業鏈地圖,快速掌握雙方產品、技術、人才等各方面供需,高效匹配建鏈、延鏈、補鏈、強鏈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