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點讀書 編輯:紫陌

特別認同一句話:“一個家庭中,如果誰都說了算,那就是誰說了都不算。”
教育孩子時,把決策權交給孩子媽媽,背后體現的是尊重,是智慧,更是大格局。當父母步調協調,態度一致,求大同存小異,多點理解和協商,把所有力氣擰成一股繩。孩子就能發自內心尊重父母,養成好的習慣和品行,大踏步向前邁進。
電視劇《虎媽貓爸》里,圍繞女兒茜茜的教育,趙薇飾演的“虎媽”可謂是操碎了心。她時刻緊盯女兒的學習狀態,每天提出嚴標準高要求,只要女兒稍微落后,就著急上火,生怕女兒輸在起跑線。
而佟大為飾演的“貓爸”則相反,他認為女兒的快樂高于一切,總是想盡辦法,幫女兒逃避“虎媽”的管理。并且,他還反復跟女兒強調,絕對不能告訴媽媽。“爸爸,我知道,不能說帶我去吃羊肉串,不能說要玩游戲機,不能說我不洗澡,而且不能說往花盆里倒止咳糖漿。”
聽到這,“貓爸”有些慚愧,覺得自己帶著女兒做了這么多離譜的事情,但兩秒后,又陪女兒打游戲,玩得不亦樂乎。慢慢地,女兒學會了流利撒謊,也學會投機取巧,一旦自己不想寫作業了,就求助爸爸。結果如她所愿,“貓爸”表示贊同:“不想寫就不寫了。”
貓爸的行為,看上去是寵孩子和滿足孩子的需求,其實時間久了會發現,他留給孩子的是困惑、是混亂、更是錯誤的人生觀。
心理學上有個“手表定律”,說的是擁有一塊手表,可以準確判斷時間;如果擁有兩塊或以上手表,那就分不清時間,會帶來混亂。放在家庭教育中,“手表”可以代指孩子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
一個家庭里,不要給孩子兩套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爸爸媽媽作為孩子最信任的人,理應彼此支持,形成合力,共同助推孩子成長,而不是給孩子錯誤引導,讓孩子感覺無所適從,埋下成長隱患。
一位媽媽告訴我,結婚5年以來,她越來越覺得失望和無助。明明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一切,換來的卻是丈夫的不理解和孩子的不尊重。
原來,丈夫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否定她的教育,嘲笑她的做法,甚至慫恿孩子反抗媽媽。
比如,媽媽為了給孩子立規矩,板著臉提要求,希望孩子能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爸爸就會橫加阻攔:“壞媽媽,我們不要聽她的,回頭讓你媽媽來做,她就是想偷懶。” 又比如,媽媽為了保護孩子眼睛,不讓孩子沉迷手機游戲,時間一到就收走手機。爸爸又會跳出來:“看一下怎么了?好像你從來不看手機一樣!你就是故意惹孩子不痛快。”
被爸爸的觀念引導,孩子自然不懂得尊重媽媽,非但不聽提醒和勸阻,甚至會揮起拳頭砸向媽媽。而每當孩子這樣做,爸爸又會把責任推到媽媽身上,指責她整天在家連個孩子都看不好,活該孩子瞧不起她。
聽到這些,我真的感覺窒息。
這位爸爸沒有想過,她的妻子是那么美好,因為她堅持原則,懂教育,為孩子的成長付出許多。恰恰是他的一次次“拆臺”,一次次拱火,讓孩子和媽媽之間豎起一道高墻。
媽媽使盡渾身解數,卻無法觸及到孩子內心;孩子只看到媽媽的嚴厲,卻感受不到媽媽的關心。后來,媽媽累了,不想再堅持了,也恰恰是一個家庭的崩塌,和一個孩子迷失的開始。
前不久,去一個朋友家做客,感覺特別溫暖。三代人同住一起,卻沒有想象中的混亂與爭執,反而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孩子相處融洽,孩子禮貌又自律。
問及教育秘訣,朋友神秘一笑:“聽媽媽的話。”
孩子吃飯挑食,媽媽出來管教,其他人不會阻攔,用沉默表示支持;孩子情緒失控,爸爸出來安撫:“媽媽是對的,爸爸陪著你,等你緩過來再好好吃飯。”
換作以前,爺爺奶奶心疼孩子,連忙阻攔孩子媽媽的做法;爸爸為了樹立權威,強迫孩子立刻吃飯;而媽媽付出最多,卻成了那個不被理解的人,自然傷心又沮喪。
朋友的話,讓我想起郭晶晶。她嫁入豪門,并沒有因此失去自主權,而是牢牢把握著孩子的教育決策權。爺爺霍震霆想見孫子,必須先預約時間,如果碰上孩子正在閱讀,那不好意思,得換個時間。如果來家里了,孩子作業還沒寫完,那么爺爺就必須先安靜等待一會兒,孩子完成作業了才能出來玩。
看到這里,也許很多爸爸不理解,自己是一家之主,理應挑大梁、拿主意,為什么要把孩子教育的決策權交給媽媽?
不妨聽聽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中國臺灣著名教育家洪蘭的建議。她指出,時代不一樣,帶來的觀念也不一樣,在一個家庭里,難免產生教育方式的沖突。
比如媽媽不允許孩子吃飯前吃零食,爺爺奶奶和爸爸或許就會溺愛,拼命給孩子塞零食。但越是這個時候,越應該聽媽媽的。
“因為將來這個孩子長得好不好,很大一部分是母親的責任。母親有這個責任,就應該有這個權利。”并且,爸爸們會發現,一旦開始“讓孩子媽媽說了算”,實在是好處多多。
首先,大家不再把力氣花在爭執對錯和發表意見上,家里溫馨多了,包容也多了。孩子沐浴在這樣的環境下,會更加放松,更有安全感。不用花心思琢磨,自己該怎么站隊,更無需惶恐和緊張,擔心自己一旦沒做好,這個家就散了。
其次,爸爸尊重妻子,從言行上都認可妻子的決策,其實也是潛移默化告訴孩子:你要尊重媽媽,要支持媽媽。長此以往,孩子也能明白愛的真諦,懂得溝通,學會體諒,并且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來。
當然,媽媽做決策,并不代表孩子爸爸就可以袖手旁觀,而是指的是要做媽媽強大的后盾。當她難過時,給她一些力量;當她沮喪時,給她一些認同;當她疲憊時,給她一些依靠……
當媽媽感受到這份愛和溫暖,就會更有力量,更有幸福感。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家庭的歡笑聲越來越多,融洽度越來越高,運轉度越來越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