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克戰是近年來源起于美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一種先進作戰概念。這一作戰概念一經提出,便受到許多人的熱烈追捧。特別是在美國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先后發布專題研究報告《馬賽克戰:恢復美國的軍事競爭力》《馬賽克戰:利用人工智能與自主系統實施以決策為中心的作戰》以來,國內許多專家學者、研究機構都作跟蹤研究,耗費了大量研究資源、形成大量研究成果。然而,追根溯源,其中體現出來的軍事思想早而有之。
這里,可以講講我國古代兵書中的鳥云陣。誕生于先秦時代的兵書《六韜·豹韜》專設“鳥云山兵”“鳥云澤兵”兩章。書曰,“所謂鳥云者,鳥散而云合,變化無窮者也”。意思是,鳥云陣是指能像飛鳥和行云那樣,聚散不定,變化無窮。殊途同歸,這不正是馬賽克戰追求的核心要義么?區別僅在于古代與現代人在實現這一核心要義時所采用的手段不同而已。鳥云陣以古老的車(戰車)、騎、步為主;馬賽克戰則謀求以當前新興的人工智能、無人作戰系統為主。
拿破侖的散兵作戰也體現了類似的軍事思想,而拿破侖的散兵作戰理念可以從他之前的軍事理論家布爾塞特的軍事論述中得到完美解釋。布爾塞特指出:“軍隊分編為若干個師,敵人軍隊的作戰目標就變得模糊不清,從而導致敵人兵力分散,其效果與以往戰爭中集團式編組部隊一次成功的佯攻行動差不多。”他還提議:“指揮官在制定戰役作戰計劃時,應擬制多套作戰方案,以便抓住敵人因分散兵力而出現的薄弱部位,集中力量攻擊之。”這不也是如今馬賽克戰作戰概念在那個時代的另一種完美詮釋么?
這啟示今天的兵家:大可不必將國外某些先進軍事理論或作戰概念奉為圭臬,而應當多向歷史學習,多向古代傳統文化學習——那里蘊藏著軍事研究的巨大寶藏。正如瑞士軍事理論家約米尼所講,“武器裝備的變化只影響實踐,而不影響原理”。當然,我們同時不能忘記“西方兵圣”克勞塞維茨的忠告:“軍事理論實際上不過反映改變中的戰爭面貌而已,所以此種理論經常由于新的歷史經驗的出現而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