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褚振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黨和人民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通過斗爭取得的。”黨的二十大將“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的內容寫入黨章,這對激勵全黨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堅守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把握新的偉大斗爭的歷史特點,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必須堅持發揚斗爭精神,堅定戰略自信、保持戰略清醒、增強信心斗志,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航船劈波斬浪、一往無前。
斗爭是一種品格。敢于斗爭是創造奇跡的精神密碼,更是我們黨的鮮明品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共產黨人的斗爭,從來都是奔著矛盾問題、風險挑戰去的”。無論敵人如何強大、道路如何艱險、挑戰如何嚴峻,黨總是毫不畏懼、絕不退縮,百折不撓、勇往直前,團結帶領人民從黑暗中找到光明,從絕路中找到生路,從精神中找到力量。中國共產黨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偉大政黨。“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黨和人民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黨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別人恩賜的,而是通過不斷斗爭取得的。”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以“十個堅持”系統總結黨百年偉大奮斗積累的寶貴歷史經驗,“堅持敢于斗爭”成為其中重要一條。擔當和斗爭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黨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時期的實踐中淬煉出的鮮明政治品格。百年斗爭,黨團結帶領人民于內憂外患之中求得生存、獲得發展、贏得勝利,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都是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展、在斗爭中壯大的。”斗爭是貫穿“四史”的一條紅線,也是我們黨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
斗爭是一種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影響黨長期執政、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果敢抉擇,銳意進取、攻堅克難,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行,義無反顧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我們黨掌握應對風險挑戰的戰略主動,對危及黨的執政地位、國家政權穩定,危害國家核心利益,危害人民根本利益,有可能遲滯甚至中斷中華民族復興進程的重大風險挑戰,毫不猶豫、斷然出手,堅決斗爭、堅決勝利,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引領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堅持發揚斗爭精神,走過百年奮斗歷程的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有力,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斗爭作為一種精神,也是黨員干部的立身之本、為政之基、成事之要。能否敢于負責、勇于擔當,最能檢驗一個黨員干部的黨性和作風。無私則剛,奉公則勇。只有自己行得正、坐得端,一塵不染、一身正氣,始終堅持黨的原則第一、黨的事業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才能旗幟鮮明敢擔當,沖鋒在前敢斗爭。要堅持原則、敢于斗爭,做到講黨性不講私情、講原則不講面子,決不能在重大原則問題上含含糊糊、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做“開明紳士”。要自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以一往無前、舍我其誰的氣概面對困難矛盾,為黨的事業奮斗、為人民利益擔當。堅決防止和克服分不清是非、辨不明方向的政治麻痹癥。
斗爭是一種勇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干部必須堅持原則、認真負責,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五個敢于”就是新時代黨員干部擔當和斗爭精神的具體體現。無私者無畏,無畏者才能擔當、才能斗爭。現實生活中,少數黨員干部之所以缺乏擔當、不敢斗爭,原因就在于私心雜念,瞻前顧后。“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一旦“私”字為上、“畏”字當頭,就會得“軟骨病”、患“恐懼癥”,就難以擔當任事、秉公辦事,就有可能變成廣大人民群眾所擔心的“綿羊”。面對新形勢新挑戰,要發揚斗爭精神,既要敢于斗爭,又要善于斗爭,在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大是大非問題上堅定不移,在改革發展穩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從嚴治黨上敢于動真,在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針鋒相對,不在困難面前低頭,不在挑戰面前退縮,不拿原則做交易,不在任何壓力下吞服損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在各種斗爭考驗面前,始終堅信黨的正確領導、人民群眾的團結奮斗、黨的事業的光明前途,不斷增強戰略自信、戰略自覺、戰略耐力,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不斷增強憂患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打有準備、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不斷增強問題導向,瞄著問題去、追著問題走,善于打開新局面,不斷把事業推向前進。
斗爭是一種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擔當和斗爭是一種責任,敢于負責才叫真擔當、真斗爭。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發揚歷史主動精神,在機遇面前主動出擊,不猶豫、不觀望;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不推諉、不逃避;在風險面前積極應對,不畏縮、不躲閃。”對黨員干部來說,擔當和斗爭是職責所在。焦裕祿“拼上老命大干一場”也要改變蘭考面貌,是因為他“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燃燈者”鄒碧華在司法改革中勇當奮楫者,詮釋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時代楷模潘東升面對重大案件、突發危機從不退縮,一句“黨員干部就應該沖鋒陷陣”,生動展現共產黨人的擔當和斗爭精神。新的征程上,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只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在重大風險、強大對手面前,唯有主動迎戰、堅決斗爭,才有生路出路。把擔當和斗爭作為一種責任,就要勇于在機遇面前主動出擊,不猶豫、不觀望,凡是有利于黨和人民的事,就要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公正無私、有為有畏,在攻堅克難中打開工作新局面。
斗爭是一種格局。“擔當和斗爭是一種格局,堅持局部服從全局、自覺為大局擔當更為可貴。”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進一步指明了擔當和斗爭的深刻內涵,要求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必須注重涵養大格局、修煉大境界,自覺在謀全局顧大局中堅持斗爭、擔當作為,努力做出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業績。擔當是有原則的,斗爭是有方向的。堅持擔當和斗爭,一方面應有大局意識,既為一域添彩,又為全局增光;另一方面應有長遠眼光,既照顧眼前利益,又考慮長期效益。“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有什么樣的格局,就有什么樣的擔當,就能進行什么樣的斗爭。發揚擔當和斗爭精神,要求黨員干部心懷“國之大者”,自覺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想問題、辦事情,一切工作都要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為前提,關注黨中央在關心什么、強調什么,深刻領會什么是黨和國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堅定維護的立場,堅持局部服從全局、自覺為大局擔當,為維護黨和國家根本利益而斗爭。只有心懷大格局,堅持局部服從全局、自覺為大局擔當,才能凝聚力量,攜手攻堅,在新征程中取得新成就。在各種重大斗爭中,要堅持增強憂患意識和保持戰略定力相統一、堅持戰略判斷和戰術決斷相統一、堅持斗爭過程和斗爭實效相統一。要深刻認識斗爭的科學內涵與重大意義,牢牢把握斗爭的立場、方向與原則,始終為理想信念而斗爭,為踐行初心使命而斗爭,為實現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斗爭。
斗爭是一種本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講的斗爭,不是為了斗爭而斗爭,也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斗爭,而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知重負重、苦干實干、攻堅克難。”共產黨人靠斗爭精神走到今天,還將靠斗爭精神贏得未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斗爭本領不是與生俱來的,共產黨人要在實踐中勇于主動迎難擔險,勇擔重任,多經歷“風吹浪打”,多接“燙手山芋”,多當幾回“熱鍋上的螞蟻”,既要敢于斗爭也要善于斗爭,把準斗爭方向,掌握斗爭規律,明確斗爭任務,提高斗爭本領,講求斗爭藝術。增強斗爭本領,重在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有理有利有節,合理選擇斗爭方式、把握斗爭火候,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在策略問題上靈活機動。根據形勢需要,把握時、度、效,及時調整斗爭策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斗爭中爭取團結,在斗爭中謀求合作,在斗爭中爭取共贏。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明顯增多的時期。面對挑戰,唯有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破難題、解困境。新時代新征程,只要我們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把握事物本質、增強斗爭意識,以自覺的斗爭實踐打開新天地、奪取新勝利,就一定能夠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