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截至2017年初,中國城市化達到57%,數字背后是激進的城市發展模式。城市的迅速擴展雖然解決了城市發展過程中基礎設施差和公共服務缺乏的問題,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傳統城市更新模式對基礎設施環境破壞變得明顯,造成了“大城市病”,如環境污染等。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放緩,城市發展更加注重包容性和質量。
步行是人的一種自由權利,” 步行價值” 的概念源于” 步行運動” ,并在20世紀末城市中被普及。步行價值是以行人資源再生為主導的街道空間創新,是促進人文交通發展的重要城市街道空間設計之一。步行具備了” 交通” 和” 人本” 的雙重特征,能夠滿足城市街道空間更新中所提倡的增強城市動力、推動社會人際關系的宗旨。
1.2.1 步行交通
步行是所有交通行為發展的基礎,包括移動交通和非移動交通。步行是一種不同于移動交通的傳統低速交通系統,一般來說,人們采取步行,都是因為目的地距離較短,或者在環境、心情適宜時, 進行的一項活動。
1.2.2 步行交流
簡蓋爾認為,有價值的社交活動、談話等出現在他們休息或散步的地方。步行不僅僅是一項交通活動,也是增進社區互動、提高空間活力、維護社區秩序的有效方式。在步行中,通常是兩人及以上進行日常交流談話,即使是一個人,在遇見街道熟人時,也會與之打招呼、閑談等等。
1.2.3 人際包容
步行的開放性和自由性是社會互動的觸發因素。在步行過程中,失去了交通工具的阻隔,人們的肢體和視野更具有外放性,更能對周邊的人群產生好感和親近感。市民之間的關系是衡量城市活力的指標。步行活動的發展有助于城市公共活動的發展,促進城市生活的多樣化,塑造城市活力,振興城市地區。
當前的城市更新工作主要是由傳統的城市社會發展觀念而發展起來的,而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的道路空間公平正義的議題也受到了關注,而道路公平則越來越成了當前的重要焦點之一。“汽車優先”的推進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低收入群體的弱勢層,也因此產生了隱藏的社會發展偏差。然而步行無需高付出,可以忽略個體差異,也因而保障了弱勢群體的利益。同時綠色步行大大降低了移動交通產生的噪音、尾氣等污染,對建設友好環境的城市有著重大作用。
隨著我國從快速城市化向新型城市化的轉變,推進以人為本的城市建設已成為共識。人體尺寸也是一個和環境有關的尺寸,人的觸覺、視覺、聽力都是城市當前網格化最需要在意的尺寸。人本空間管理模式是城市規劃與引導管理的最新特征,是中國及全國城市街道空間走向人性化、精細化管理發展階段的必然特征。
城市街道空間的更新囊括了諸多,譬如樓房翻新、擴建、自建,涉及到的利益方很多,在碎片化進行街道空間利用時,難免有些住戶搶占街道空間,導致街道內雜物堆砌,難以行走。這些被搶占的空間資源不但看起來雜亂,而且難以根除清理完全,產生這類問題的本質是缺少了城市空間管理的宏觀調控,沒有構建系統的城市街道空間網絡,太過片面地強調一個點的空間位置。
單純注重土地效益,擠壓城市街道空間帶來的是城市系統的崩潰。單一經濟價值觀忽略了城市人文內涵、人道主義,阻礙長久地盤活一個城市的土地經濟。土地利用是一個城市的根本所在,城市土地規劃混亂,基礎設施建設龐雜,街道空間被盡可能地擠壓,再在彈丸之地進行土地開發,使得房地產開發充滿盲目性,有時甚至破壞歷史性街道建筑。缺乏對城市街道空間的宏觀調控,也容易導致城市交通擁擠、居住環境低下、公共設施利用率低等“城市病”。
街景圖像處理技術可以協助進行城市街道空間的質量評價。街景信息作為城市空間信息的有效補充,能夠直接向使用者展示360°的街道全景空間信息,目前谷歌街景圖像技術正在用來進行中國城市的三維模型建設工作,而評估中國街道空間的設計也能夠借此完成升級迭代。在過去,街景圖像處理技術進行的主要是代替人工進行數據分析。但是由于在計算機領域的進展以及多種機器學習算法的引入,深度卷積神經網絡結構已經可以被用來進行更精細的建筑街景圖像處理。
協同共生。步行城市(漫步城)是一種城市的存在方式,步行是人們感受與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除強調城市街道空間的建立之外,想提升步行價值還注重完善城市移動交通網絡,注重移動交通與步行的和諧共存,使多用途道路模型的行路權分配更加合理,以促進步行心理,降低過度的城市移動交通機動性對步行的阻礙作用,并倡導步行與機動車共存。
城市空間的規劃需要考慮人的身體機能限制。城市街道空間的更新需要考慮步行運動的范圍,并通過合理設置街道之間的距離,當距離過長時,不宜步行,當距離縮短,在行走距離內時,人們才會傾向于采取步行來代替使用交通工具。
城市交通系統的變化對城市街區規模產生了嚴重影響,隨著移動交通的發展,城市規模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巨大的“大規模汽車街區”,其極大地阻礙了行人的步行意愿,加劇了城市的擁堵和空間質量的降低。
適當的城市交通系統規模是增加路網密度,聯結街道空間,營造四通八達的街道,幫助人們無需借助移動交通工具上大馬路,只借助小道就能到達目的地,加強了鄰里關系,提高了社區活力。小街道區域易產生” 機器非雙模式” 模式,有利于步行交通工具的產生,也有利于移動交通工具行為的順利進行,提高機動車行為的選擇程度,從而降低了交通堵塞的可能性。
市中心的傳統小規模街區往往是該地區的精華和吸引力。在更新過程中,需要積極保護傳統的塊比例尺,可以將“步行”作為設計原則,并將多層多層塊比例尺,與塊的位置相結合,有必要創造街區空間,避免城市街道空間的粗放管理。
在空間移動性的背景下,城市空間以移動交通為主導手段,步行價值在犧牲原有步行空間的基礎上被“壓碎”和“碎片化”。單個孤立城市的街道步行空間往往難以獨自存在,造成城市發展中各種不穩定因素區影響城市公共生活質量和街道空間布置。土地的利用率越來越高,縱行方向上的建筑更多,電梯與附梯遍布,在垂直方向上人們往往依靠移動交通工具,減少了步行的可能性,使得步行價值被抑制,這是城市交通網絡建設和網絡發展的必然趨勢。特別是城市中心街道的土地利用率往往很高,地下和地上空間得到了積極利用,增加了移動交通對步行行為的干擾,阻礙了步行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利用三維步行道,加強步行道與建筑的一體化發展,將建筑納入城市步行系統的組成部分,提高整個中央街區的步行價值,增強步行體驗,形成三維立體定向步行網絡。
由于可達性和便利性的差異,中心區的城市更新往往表現出“表層”的發展趨勢。街道沿線的區域首先因其靠近人群而更新,然而,由于與地塊可用性相關的因素,這些街區通常處于從屬位置,在更新過程中總是被動選擇。其“分層”更新通常與同一段更新的速度不一致,這形成了內部和外部更新的斷層,并加劇了街道更新之間的隔閡。
在更新過程中,還需要積極展示人行道網絡的優勢,更深入了解人本管理模式內部,提高步行的可達性和選擇性,以降低在導航引導下步行與其他交通方式差異,并關注在街道空間管理模式內部的人文創新與發展,以推進管理內外部聯動、同步發展,從而達到城市街道環境整體恢復的良性循環。
由于步行受生理條件的制約,具有一定的時間、空間局限性。所以,對步行價值的開發不可簡單地改變為增加步行的移動機動性,更不可單純地轉向開發步行交通工具,應使移動交通工具和步行交通互相融合,做到優勢互補。城市的街道城區所必然遭到有限空間的約束,為了盡量減少私人交通工具對城市街道空間的浪費與損害,可以以公交車站為核心,把公共交通的機動性和步行結合進行起來,但是對于發展城市步行公共交通,還是有必要充分考慮自行車等簡約自便工具的需要,增加人的步行意愿,及時在步行距離不遠不近時提供交通工具。在城市街道更新過程中,只有充分考慮了移動公共交通的靜態交通要求,大量設置了地面停車位與地下停車位,建立了靜態運輸網絡,才能推進動態交通網絡和城市步行的共生。
街區空間作為城市空間發展的主要人際催化劑,可以代表城市的品位,表現城市文化底蘊,是樹立城市形象的主要手段。城市街區也是城市發展的主要節點,而現代城市建筑主要是以街區形象為展現窗口,汽車則主要是為了快速便捷而設計的。步行與車輛之間存在著不同級別的速度模式,對行人與慢行模式的感官感受更為敏銳,對城市空間的感受需求也更高。所以,城市規劃設計必須重視在步行文化下的中低速城市感受,重視對步行城市中道路空間的精致設計。在街道空間設計中,著重注意步行過程中道路空間的傳感邊界的劃分,步行道路兩側建筑物的起伏而產生角度聯結,通過耦合與步行道路的交互接入和傳播,連續道路提高單調的行走體驗,以底層感應界面為核心,從步行的角度開拓了城市天際線。因為大都市的住宅往往密度很高,不知不覺間容易給人一種壓迫與窒息感,在街道空間更新過程中,開闊的城市天際線大大地減少了步行時所感受到的壓力,因此必須打開城市天際線,帶來更舒適的步行感受。
人本問題是城市規劃的核心問題,意味著需要在城市建設中多以人的角度看問題,而不是在電腦中模擬完成之后直接開工建設。針對這一問題,筆者提出了一種基于人本模式的高效、快速的空間產品質量度量規劃。根據上述分析,可以通過結合大樣本街景數據和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對城市街道空間進行評估,以實現大規模高精度街道空間規劃。
本研究的另一項功績是實現了規模研究范圍與人類規模研究精度的共存。在以往的規模上,進行大規模研究很難和精度尺寸上的研究范圍保持一致,否則將大量增加工作量和時間投入,在精度尺寸上的常規研究方法往往需要耗費時間和資金,并且只能夠在小規模街道上開展。所以,在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人們往往需要面臨著兩種艱難的抉擇:一是要忽略尺度上的數據,二是通過帶形的精度研究來預測整個城市規劃的實際情況。而這個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對人的身體尺度上,對街道空間進行高精度分析。作為一種高精度、分析性的人本模式,它在街道空間更新上強調分析技術與人文設計的融合,以量化的形式,幫助進行大規模的街道空間更新。
基于精細治理的城市設計不僅包括提升步行價值,還包括設計的精細化。雖然設計注重效率本身很重要,但設計實現的人本模式更為重要。在設計方面,必須遵循系統思維、人本原則。街道更新是實現城市管理、促進城市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未來,精細化的城市設計更重要的是使用多維發現機制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管理,以及使用各種終端對數據進行實時共享和實時更新,并將處理的信息進行閉環結合,將設計與人本相結合,讓城市街道空間達到最大化利用率的同時也保持高質量的步行存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