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豐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星鏈低軌通信衛星星座目前已有超過3200顆衛星入軌組網。早在星鏈項目正式啟動之前,業界就曾有人預言:“利用‘星鏈’已有的衛星平臺,哪怕每顆星只裝一個普通手機攝像頭,都將使‘星鏈’搖身一變,成為人類最大規模的軍用遙感衛星星座”。如今,這一預言就要成為現實。

▲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星盾”介紹頁面
正如業界的預料,2022年12月,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正式在官方網站推出了代號“星盾”(Starshield)的軍用衛星項目。
目前星盾項目僅有官網的介紹頁面,尚未有任何公開的實際項目進展,但由于“星鏈”的大規模組網和“獵鷹9”的高頻發射,業界無人敢再輕視這寥寥數頁的項目廣告。據介紹,“星盾”主要是基于現有的“星鏈”衛星平臺技術,明確表示將用于軍事用途,或服務“國家安全”。現階段“星盾”將主要開展三方面業務,第一是對地遙感能力;第二是利用現有“星鏈”的低軌通信技術,實時快速回傳遙感數據;第三是利用基于“星鏈”的通用衛星平臺,模塊化托管各種軍用載荷,提供供電、通訊、熱控、總線等一條龍服務。

▲ 背景圖中被媒體推測為“星盾”平臺

▲ “星盾”業務的主要領域
介紹中還提及“星盾”項目開始后,得益于“星鏈”和“星盾”共用衛星平臺,發射所用火箭也可互換通用,因此尚在研發的“星艦”自然成為首選。這不僅可降低軍星部署成本和技術風險,還具有更好的隱蔽性?,F如今,美國國家偵查局發射的載荷(如“鎖眼”“導師”等)雖然對公眾保密,但對于具備完整空間態勢感知能力的國家而言,追蹤和掌控其軌道情況并不困難。然而,由于“星艦”的整流罩尺寸和運力相對獵鷹系列火箭大幅增加,星鏈2.0平臺的規模和能力均有大幅增長,僅衛星尺寸就擴大到長7米、寬3.5米。根據業界分析,必要情況下“星盾”與“星鏈”有可能進行混合部署,以民用“星鏈”為掩護,實現“安能辨我是軍民”的偽裝效果。但事實上,“星艦”作為“星鏈2.0”的專用部署平臺,目前研發進度受挫,已嚴重拖累整體項目部署。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還提到,“星盾”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具有成熟的星載激光通信鏈路,可以集成到合作伙伴衛星上,以便將其納入“星盾”網絡。據分析,該技術將允許其他軍用衛星,通過搭載“星鏈”的激光通信鏈路,就可以采用“星鏈”進行中繼或者通過“星鏈”進行遙控。
此外,宣傳資料中還有一張衛星圖片值得關注,雖然僅是作為背景的輪廓圖,但明顯可辨識出該衛星與現階段部署的一代“星鏈”平臺迥然相異。其中,最明顯的是兩片碩大的可展開式太陽能電池帆板,圖片中還可看到4個星敏,還有若干激光發生器,從電池帆板面積也可看出其供電規模遠超一代“星鏈”。
針對這張圖片目前有兩個猜測,一個是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專門改造的“星盾”軍用衛星平臺,第二種可能——這就是星鏈2.0平臺衛星。但從結構講又與目前曝光的星鏈2.0實物照片不甚相符,因此普遍認為這是“星盾”平臺星的可能更高。除此之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還在宣傳中重申了軍用領域的優勢,如經驗豐富、發射可靠、成本低廉等等,然而這些僅是航天宣傳的例行話術,并無特別之處。

▲目前部署的一代“星鏈”
事實上,針對類似“鎖眼”的傳統高分辨率遙感衛星,由于衛星價值高,數量有限,同一地點偵查受重訪周期的限制,被偵查方可以采用掌握星歷,并適時偽裝以躲避過頂偵察的方式進行。但若按照設想,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直接在“星鏈”上假裝遙感設備,那么在數千顆乃至上萬顆遙感衛星的全時段無死角覆蓋下,“躲過頂”的時代很可能要宣告結束。
事實上,對于成立已有20年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而言,與美國的軍方或情報機構合作早已是輕車熟路事情了。目前已經為美國空軍(USAF)、美國太空軍(USSF)、美國國家偵查局(NRO)、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等機構執行了多次發射。但通過“星盾”,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意在擴大這種關系,不僅作為一家國防發射承包商,而是延伸為國防承包商,以獲得更多的政府合同并攫取利潤。甚至有可能將這類服務拓展至美國政府認可的部分“盟友”國家。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馬斯克曾多次表示,“星鏈”是一個旨在為公司提供大量現金流的項目。這樣,他們就能負擔得起“登陸火星”和其他不太賺錢的計劃。因此,如果能將軍方更深入地添加到客戶列表中,肯定會對改善公司現金流有所幫助。
有趣的是,作為萬年“甲方”的美國國防部也正有此意,表示軍方已日漸增加向新興的私營航天企業尋求服務。有了“星盾”,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涉軍業務的垂直整合程度將繼續提高。作為一家可為軍用衛星星座提供全線服務的私營公司,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可以研制、發射、維護和服務其所有衛星。這種“一條龍”服務的能力將是軍方業務的有力競標者。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稱“星鏈”已經實現了端到端的用戶數據加密。而“星盾”將使用額外的高度加密功能來托管機密有效負載并安全地處理數據,從而滿足最苛刻的政府要求。目前從俄烏戰場情況來看,“星鏈”信號的干擾并非技術上不可行,而主要在于費效比有限。經過半年多的實戰洗禮,“星鏈”總體滿足了烏軍的作戰和指揮需求,尤其在近期俄軍的大規模精確打擊下,成為烏軍維持指揮和通訊的骨干網絡之一。
除此之外,“星鏈”也得到了五角大樓(國防部)的肯定。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已于2022年12月宣布再向烏軍提供10000臺星鏈終端,并可能由歐盟和五角大樓分擔這批“星鏈”的終端費用和服務費。至此,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已經徹底拋棄了“星鏈”和平民用的“遮羞布”,直接投身至地緣沖突中。一家航天公司如此急于“投軍”,必然是有一定原因的。

▲背景圖中出現了一個迥異于“星鏈”的衛星結構,被懷疑就是已經入軌的“星盾”平臺

▲介紹中稱“星盾”是一個平臺可模塊化托管載荷
2022年12月20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宣布“星鏈”活躍用戶已經正式突破100萬大關,這是“星鏈”的一個重大節點?!靶擎湣苯衲觌m然組網星數量高歌猛進,在軌總數量比人類所有已發射入軌的其他通信衛星總和還多,但是項目整體仍然入不敷出,現金流無法轉正,依舊處于燒錢階段,收回成本更是遙遙無期。因此在2022年中,“星鏈”的業務拓展動作頻頻,不但月服務費和終端價格均有上調,還推出了多種服務模式。
7月,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正式批準了“星鏈”在船舶、飛機和移動車輛上的使用。次月,“星鏈”首次用于遠洋郵輪,后續又推出了針對私人游艇的套餐。10月又針對房車等地面車輛推出新型終端。但隨著用戶激增,“星鏈”的網速相對公測時期明顯下降,因此公司針對帶寬和時延敏感的用戶推出了商業套餐。
然而,目前來看這些新業務模式相較“星鏈”項目的巨大投入仍可能是“杯水車薪”。據業界估計,“星鏈”實際可能需要500萬到1000萬客戶才能逐步收回成本并正式盈利。所以此次引入高價值的國防軍用訂單,分擔成本,降低融資壓力,也是業界普遍認為的一條必由之路。如今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不再顧及身份,向軍隊“化緣”,或許不過是拯救自家現金流的一種方式而已。

▲ 具備互操作性,可與其他軍用衛星通聯

▲二代“星鏈”實物圖,仍為平板堆疊結構
其實,“星盾”這種“通用平臺星+可定制載荷”的思路并不是新鮮事物。二代銥星上就曾推出過該思路,而“星鏈”投軍也早就是各界共識,項目伊始很多媒體和分析家就認為星鏈“通+導+遙”一體化只是早晚的問題,現在“通+遙”已經實現了。而且“星鏈”自2022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已經“撕下偽裝”,不再刻意保持自己“和平民用”的身份了。這次宣布軍用只是水到渠成,業界并無太多的驚訝,普遍只是表示“狼,終于來了”。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2022年12月16日提交給聯邦通信委員會的監管文件中表示,計劃在2022年12月底前開始發射第二代星鏈衛星,希望聯邦通信委員會為即將發射的衛星給予為期60天的“特殊臨時授權”,以允許衛星進入工作軌道后立刻開始提供商業服務,同時繼續等待頒發長期許可。這批衛星顯然是等不及“星艦”服役了,目前看來只能使用“獵鷹9”發射,但實際發射時根據發射錄像研判只是1.5版衛星。

▲ 介紹頁面中某星的在軌實物圖與宣傳圖的電池帆板結構如出一轍

▲ 宣傳中強調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快速高頻發射能力
“星鏈”目前仍在以每月兩次(甚至更高)的頻率持續不斷發射組網,加之“星鏈”終端采用相控陣天線,成本高昂。經過兩年迭代成本雖然已有降低,但成本仍高達1500美元左右,而終端售價經過漲價也不過599美元。如果用戶訂閱不超過1年,基本是賣一臺賠一臺。即使按照每戶110美元/月,粗算月收入已超過1億美元,但仍難以抹平“星鏈”目前的支出。

▲ Globalstar FM15發射直播,頂端異形支架上的神秘載荷已分離
事實上,太空探索技術已經涉足軍用衛星研制領域,而“星盾”項目也被認為是蓄謀已久。2020年,美國國防部太空發展局(SDA)曾授予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一項1.49億美元合同,為美國國防部生產研制4顆低軌廣角紅外導彈跟蹤衛星。同時老牌國防承包商L3 Harris公司獲得同樣4顆廣角紅外導彈跟蹤衛星的合同,但價值約1.936億美元,SDA要求衛星在2022年年底前發射入軌。
但直至2022年結束,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也未公布該合同的履約情況,因此業界懷疑可能這些衛星已經入軌?;谠摬孪胗袃纱慰梢傻陌l射,首先是2022年1月13日發射的Transporter-3任務,這是一次拼車任務,但有4個保密載荷。其次是同年6月19日發射的Globalstar FM15任務,雖然表面是一次商業衛星發射任務,但所謂的“主星”其實只是“副載荷”,任務主載荷也是4顆機密衛星。這兩次可疑發射,據推測可能就是之前合同中的低軌廣角紅外導彈跟蹤衛星。且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衛星可能就是采用的“星盾”平臺,而現有“星盾”的公開只不過是要繼續榨干該平臺的剩余價值而已。
現如今,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抓住了聯合發射聯盟和藍色起源等公司的火箭空窗期,獨攬大量政府發射訂單,而且單位發射價格逐年上升,與“價格屠夫”的稱號漸行漸遠。同時“星鏈”在運用于軍事行動的基礎上,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又將觸手伸向利潤豐厚的軍用衛星研制領域。可以說當年那個立志顛覆行業,低價橫掃友商,意圖革新航天產業的公司形象儼然有些模糊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軍用領域的種種作為,實際上頗有些重走那些當年他們最厭惡的壟斷性軍工復合體老路的趨勢。或許正如尼采的那句話——屠龍者終成惡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