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順正
2022年11月2日,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在本國奧薩里邦海岸附近的阿卜杜勒·卡拉姆島上,成功進行了AD-1反導攔截彈的首次試射。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專家稱,飛行測試期間各子系統均按計劃運行,包括用于捕獲飛行數據的雷達、無線電遙測和光電跟蹤設備,試驗達到了預期目標。
AD-1是印度彈道導彈防御項目二期計劃的配套攔截彈,具有高空攔截能力,而此次試射也讓印度反導防御系統成為了各方討論的焦點。那么,印度反導實力如何呢?

▲ 2022年11月2日,印度成功進行了AD-1反導攔截彈的首次試射

▲ AAD反導攔截彈

▲ 大地近程彈道導彈

▲ PAD攔截彈就是用大地彈道導彈直接改造而來
1999年底,印度正式啟動彈道導彈攔截系統研制工作,該計劃主要分成兩個階段實施,目標是對來襲彈道導彈進行末段攔截。
第一階段的目標是攔截射程2500千米、射高80千米的彈道導彈,主要由指揮控制系統、導彈預警系統和在低層攔截彈道導彈的先進防空導彈(AAD)以及在高層攔截彈道導彈的大地防空導彈(PAD)、大地防御攔截彈(PDV)組成。
AAD是印度自主研制的一種采用單級固體火箭推進的全新攔截彈,用于在大氣層內攔截彈道導彈,兼具防空任務。其最大攔截高度為30千米,導彈長7.5米、彈徑約0.5米,采用主動雷達末制導,以動能殺傷方式摧毀目標,可攔截射程不超過1000千米的彈道導彈。
PAD是在印度陸軍大地近程彈道導彈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能夠攔截射程300~2000千米的敵方來襲彈道導彈。該導彈的彈道采用了優化設計,能在80~85千米和45千米兩種高度攔截目標。
PDV是現有PAD的升級,計劃取代PAD,于2009年開始研制,將PAD的一子級液體發動機換成了固體發動機,使用了主動雷達+紅外成像雙模導引頭,采用動能戰斗部,攔截高度達到150~180千米。主要用于攔截大氣層外來襲彈道導彈目標,可防御射程2500千米的彈道導彈。
2006年11月27日,印度陸軍首次使用PAD攔截彈在約48千米的高度擊落了1枚改進型的大地-2近程彈道導彈。2007年12月6日,印度陸軍又首次使用AAD攔截彈進行了一次攔截飛行試驗,攔截高度約15千米。2014年4月27日,印度媒體稱,“印度再次創造歷史,用一枚新型攔截導彈在120千米高處的大氣層外將來襲導彈摧毀,向只有美俄等極少數國家擁有的導彈防御系統邁出一大步。”而這枚新型攔截導彈就是PDV。
2008年1月7日,印度正式宣布啟動彈道導彈防御計劃第二階段研發工作,目標是攔截射程5000千米、最大射高150千米的來襲彈道導彈,將可攔截目標的飛行速度從4~5馬赫提升至6~7馬赫,主要內容是開發兩種攔截中程彈道導彈的攔截彈,分別是AD-1和AD-2。
此次試射的AD-1是一種兩級固體燃料遠程攔截彈,具備在大氣層內和大氣層邊緣攔截敵方來襲飛機和彈道導彈的能力。從公布的畫面看,AD-1的第二級要比第一級細一圈,可能是為了保證末端的存速能力。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專家表示,AD-1配備了自主研制的先進飛控系統和導航與制導算法,可將攔截彈精確引導至高速飛行的目標。
印度國防部長拉吉納特·辛格表示,AD-1是一種“獨特類型的攔截器”,具備了世界上只有極少數國家才擁有的先進技術。而更大的AD-2目前還沒有公開,據稱性能將滿足攔截射程5000千米的來襲彈道導彈。此外,印度還宣稱在反導第二階段建設中,計劃研制一種基于激光的防御武器系統。

▲PDV攔截彈

▲AD-1與AD-2攔截彈對比示意圖
客觀來講,如果此次印度試射AD-1的相關數據偏差不大,那么對于印度的反導能力發展確實是不小的進步。但即便如此,印度想要構筑真正的反導盾牌并沒有那么簡單。
從公開資料看,印度的雙層反導系統對標的是美國愛國者-3末段低層反導系統和薩德末段高層反導系統,但與其還有較大差距。
首先,在反導雷達方面,印度的劍魚反導預警跟蹤雷達是由以色列箭-2反導系統的綠松L波段相控陣雷達發展而來,而美國的“愛國者-3”和“薩德”分別使用C波段相控陣雷達和X波段相控陣固態雷達。“劍魚”采用的L波段由于頻率較低,因而分辨率也相對較低,雷達探測距離也只有800千米,只適合探測近程彈道導彈。
其次,雖然印度的雙層反導系統均號稱采用動能碰撞攔截方式,但就目前而言,動能攔截技術只有美國和以色列真正掌握,而且末端反導的攔截成功率還不盡人意。因此有專家分析認為,印度動能碰撞攔截的可信度不高,或許還停留在多爆炸成型彈丸戰斗部的爆破式殺傷層面。
印度盡管之前進行了多次試射,但大多數只是對一個發射地點、飛行速度與方向、飛行高度或彈道參數均已知,且未采用機動變軌的靶標進行攔截,這不符合實戰要求,所以試驗結果很難令人信服。
從根本上講,印度不具備太空監視能力,也不能自主研制生產用于探測跟蹤彈道導彈的高性能雷達,目前系統所用雷達是以色列或俄羅斯技術,與攔截導彈有關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陀螺儀等關鍵零件在印度不能加工,只能從俄羅斯和以色列進口,這些都制約了印度導彈防御系統作戰能力的形成。
在打造反導系統的第二階段,印度計劃將“劍魚”的探測距離擴大到1500千米,且需要具備對導彈突防措施的辨別能力,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仍離不開外國的幫助。
綜上,印度要建成真正有效的反導防御體系還面臨不少難題,有較長的路要走。

▲美國薩德反導系統使用的AN/TPY-2X波段相控陣雷達

▲以色列箭-2反導系統的綠松L波段相控陣雷達是劍魚雷達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