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日英
(山西八建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在我國房建工程領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之中開始涌現大量房建項目,尤其是高層及超高層房建項目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要想為房建工程安全性提供保障,實現房建工程的高品質建設目標,房建施工中開始引進后澆帶施工技術,而作為當下房建項目中重要施工技術之一的后澆帶施工技術,能為工程質量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可實現工程預期的施工建設目標。房建施工中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能加固建筑整體結構,為建筑結構基礎可靠性提供保障,鞏固后續施工基礎的同時,也能顯著抑制裂縫及建筑結構沉降,可為工程結構內部應力的降低提供輔助作用,確保房屋建筑使用壽命的有效延長。對此,為確保房建施工中后澆帶技術的優勢能夠充分發揮,必須進一步探討后澆帶技術的具體應用。
為有效控制不良因素影響或干擾工程結構,如溫度及結構自身、沉降等因素,進而在建筑工程中預留的混凝土帶就是后澆帶。一般來說,后澆帶預留位置是以梁、板、墻等部位為主,預留時需嚴格要求預留寬度,一般控制在800~1200mm,目的在于有效劃分結構區域。而在經過一段時間后,建筑結構逐漸穩定的情況下,選擇恰當時機借助混凝土來填充結構位置,利用二次澆筑使結構病害的發生有效減少,為房建工程結構穩定性提供保證。目前,房建過程中已經廣泛應用后澆帶技術,獲得顯著應用效果,且應用該技術能為工作人員全面掌握工程特征提供輔助作用,也利于優質工程的切實打造。
房建項目中的結構類型是以混凝土結構為主,此種結構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經濟性優勢,利于工程建設費用的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溫度因素會嚴重影響混凝土結構,且在溫度發生變化時,也會改變工程結構應力,此時就會顯著降低結構穩定性,且在應力過大的情況下,引發工程結構的裂縫等病害,最終無法保障房建工程品質[1]。結構施工中,基于后澆帶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防控結構病害問題,有效消除溫度因素影響房建工程的現象,此時即便外界溫度有較大的變動,也能夠保障工程結構的穩定性。如因水泥水化熱膨脹現象導致混凝土結構有收縮情況出現時,結構薄弱部位就會有拉裂縫出現,而融入后澆帶,可有效減少混凝土收縮的束縛性,進而在不影響拉應力的基礎上,有效減少上述因素造成的拉裂縫。
在房建項目投入使用后,常見的現象之一就是沉降。完成房建工程主體施工作業的情況下,受壓力作用影響,工程項目會從整體上呈現出下陷現象,而在出現不均勻沉降時,就會影響房建工程結構,導致各種額外應力逐漸產生,最終結構形變現象就會由此引發,嚴重破壞工程結構,甚至事故問題也會因此產生[2]。近年來,在城市化建設工作持續推進的背景下,城市之中開始逐漸涌現大量高層建筑,對比一般工程來說,高層建筑具有復雜結構和更大的自重,不可避免會出現不均勻沉降問題,給工程品質造成影響,降低結構穩定性的同時,受應力作用影響,也會使工程結構的破損程度逐步加重。而在結構中基于后澆帶的合理設置,能夠有效控制沉降問題,可保障沉降帶來的結構應力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釋放,確保房建各結構能夠轉化為一個整體的體系,規避結構構件破損或結構裂縫現象。
混凝土結構施工建設時,常用的施工方式包括連續澆筑及設置鋼筋等,以確保統一的整體逐步形成,此時在設計后澆帶的過程中,如果其寬度、間距不合理,后續澆筑環節就會將統一整體結構向連接性不足的幾個模塊方面切割,以上情況顯然與要求不符,也無法保障總體施工質量。基于后澆帶寬度的合理設計,能有效規避施工中切割具備受力效應的鋼筋材料,促進混凝土結構整體性有效提升[3]。以規范要求為依據,一般來說,后澆帶寬度所控制范圍為800~1200mm,目前800mm、1000mm、1200mm為常用3種規格。設計間距的過程中,要對建筑結構整體長度及施工地區平均溫度、晝夜溫差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因此為前提才能為間距設計的合理性提供保障。以實際情況為依據能夠了解到,通常可間隔30~40m設置一道后澆帶。
首先,選擇斷面形式。對于前期已澆筑完的混凝土結構來說,會有一定的斷面逐步形成,此時需要后澆帶斷面和混凝土結構形成的斷面進行吻合,使應力集中和直縫現象切實規避,該環節板板可留斜縫,墻與基礎可留齊口縫,具體要以結構斷裂為依據來科學確定。
其次,選擇澆筑時間。決定沉降后澆帶澆筑時間的主要因素為主體結構、裙房完全沉降時間,其中會產生較大影響的為主體結構。目前,房建工程的顯著特征為樓層多和工程量大,受以上因素影響,主體結構施工及完全沉降兩方面的時間會更長,而與主體結構相比,裙房一般會更早完工。為確保施工效率有效提升,應以施工質量的保障為前提進行后澆帶的設置,這一過程的主要措施為調整標高及改變施工時間差等[4]。如在主體結構具有較大荷載的情況下,基礎標高的設計應略高于裙樓,具體施工時要先將主體結構的施工作業完成,之后裙樓建造方可開展。對于溫度后澆帶來說,在澆筑時應以工程規范、經驗為依據來判定澆筑時間,其中主要判斷標準為工程規范,而起到輔助作用的則是過往施工經驗。
選擇位置。現代建筑多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為確保此種結構的整體性、均勻性有效提高,一般會選擇連續澆筑和一次成型等方式,確保建筑結構的性能更加良好。而設置后澆帶,會致使建筑物難以利用上述手段達到整體澆筑目標。對此,后澆帶位置選擇的過程中,要注意結構受力最小部位的優先考慮,避免將后澆帶設置在某些關鍵受力部位。
選擇材料。房建施工中,后澆帶設置的主要目的在于切實規避因不均勻沉降或及溫度收縮等影響因素破壞建筑結構的現象,考慮到該方面情況,澆筑之后的后澆帶也能盡可能規避體積變化現象[5]。為實現這一目標,可將適量膨脹劑添加到混凝土材料中,減少混凝土固結中產生的膨脹效應,逐步形成一種微膨脹效果逐步形成。除此之外,在整個結構中,屬于相對薄弱部位的就是后澆筑的混凝土,所以后澆帶混凝土材料選擇的過程中,應注意其強度標號的適當提高,一般可提高一級。
具體設置模板的過程中,需在澆筑后澆帶之前,于作業位置開展具有均勻網格的鋼絲網模板設置工作,且鋼絲網承載力、強度等參數要與加強混凝土材料程度相等,同時鋼絲網細密度也應與工程需求相符,在此基礎上,可將木模板或鋼模板設置在鋼絲網模板的外圍部位,使其對混凝土的固定承載有效提升。后期澆筑時,并無特殊要求所在,此時為確保澆筑質量有效提高,可注意混凝土材料配比及澆筑高度等的科學把控,并注意及時振搗,較注重要避免對設置在內側的鋼絲網模板造成直接沖擊,且混凝土振搗環節也應規避振搗棒破壞鋼絲網的現象,應盡可能拉開一定的距離。
處理施工縫的過程中,可借助壓力水對初凝的混凝土料進行沖擊處理,一直到沖洗出骨料及鋼絲網為止,該環節中,相關施工單位應委派專業施工人員對混凝土初凝時間、處理垂直施工縫的最佳時機等進行確認;在澆筑后澆帶混凝土的前期,需拆除鋼絲網片并清理表面浮漿及松動石子[6]。澆注溫度控制的過程中,因后澆帶的澆筑時間稍晚,對于前期已澆筑完的混凝土結構來說,早已經呈現出凝結狀態,在此背景下,新老混凝土間的結合效果差問題極易產生,尤為重要的就是注重澆筑時間的良好把控,借此促進澆筑質量的大幅提升。通常來說,澆注溫度可控制在10℃,原因在于混凝土結構收縮及膨脹的最佳結合點就是該溫度值。
后澆帶施工作業完成的情況下,為保障后澆帶裂縫問題的產生得以切實規避,進而維護后澆帶施工質量,就要及時做好養護工作。具體開展后澆帶養護工作時,相關施工人員可在后澆帶兩側設置擋水磚,或者是將防水砂漿填筑在后澆帶兩側,借此促進養護效果的逐步提升[7]。除此之外,也可通過鐵皮的覆蓋,為后澆帶表面免遭破壞提供保證,對比傳統木板養護方式來說,鐵皮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和耐用性,且回收利用特征十分顯著,可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養護中,施工人員也應以養護制度要求為依據,有針對性地檢查后澆帶澆筑質量,及時發現后澆帶方面存在的質量問題,進而基于養護工作的良好開展,規避病害問題的產生。
后澆帶澆筑的過程中,一般是以混凝土為主要材料,所以混凝土質量與后澆帶施工質量密切相關。后澆帶混凝土具體配置的過程中,首先,要注重后澆帶混凝土強度的積極檢查,為后澆帶混凝土強度比后澆帶兩側混凝土結構強度要大提供保障。同時,還要在混凝土的收縮特性上進行充分考慮,攪拌環節注意合適且適量微膨松劑的添加[8]。其次,混凝土澆筑的過程中,對混凝土的配比具有較高要求,所以要科學選擇混凝土原料,基于合適原材料的選擇,加之現場測試的科學、合理開展,使配置系數的確定更加可靠,如此才能為混凝土質量與標準相符提供保障,也能切實鞏固后澆帶混凝土結構完整性、穩定性的基礎。
混凝土施工作業具體開展時,首要步驟就是注重澆筑表面的清潔性,該環節要徹底清洗后澆帶,為澆筑表面干凈提供保障,使表面存在細砂及礫石顆粒等現象切實規避,為澆筑創造良好條件。同時,也要為混凝土層的硬度提供保障。具體清潔環節,在必要的情況下可借助洗滌劑,清潔中應注重后澆帶側面混凝土鑿毛的清洗,為鑿毛處具備充足水分提供保障[9]。為切實規避或有效減少溫度影響后澆帶施工的現象,澆筑中應注意澆筑區周圍兩側溫度的良好把控;而養護后澆帶時,應安排專業人員,為后澆帶的后期維護提供保障,有效減少后續質量問題。
房建施工中,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要結構,而現場混凝土澆筑作業開展時,要以設計規范要求為依據。在混凝土厚度與規定范圍不符的情況下,若混凝土過厚,會逐步增加建筑墻壁或地板厚度,給建筑物的大小造成影響;在混凝土過薄的情況下,會給建筑功能造成影響,且澆筑帶變形問題也可能會產生,最終給整個混凝土結構的完整性造成嚴重威脅[10]。對此,施工人員應以設計圖為參照依據,為混凝土厚度契合設計圖提供保障,具體施工時,注意后澆帶凸條的正確放置,該環節傾倒式安裝要積極規避,并為正確連接提供保障,避免影響后續接縫的同時,有效減少空鼓現象,也能為混凝土強度、整體結構質量提供一定保障。總體來說,澆筑前應注意科學、恰當澆筑方案的制定,如此才能為澆筑與混凝土規范、質量要求相符奠定堅實基礎。
在房建項目施工建設中,為確保工程施工中的裂縫沉降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促進房建項目整體建設水平的提升,就要與實際情況相結合,重點關注后澆帶施工技術的科學運用。具體應用時,要以施工順序為依據,注意各施工步驟的嚴格把控,確保后澆帶施工質量有效提高,進而基于后澆帶優勢、作用的充分發揮,切實解決建筑沉降差問題,延長房建使用壽命,實現現代化高品質房屋建造目的的同時,為整個行業長久穩健發展、城市經濟快速增長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