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純
(陸軍特種作戰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0)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同時也伴隨著對飲用水水質要求的不斷提高。而自來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過量的鈣、鎂離子易在臟器內形成積石或導致血管硬化,對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同時,這些鈣、鎂離子在工業生產過程中,容易在機器設備內壁形成水垢、水渣,易造成昂貴設備的使用壽命縮短、熱能利用效率降低等后果。因此,生活或工業生產過程中,自來水在使用前應首先降低其鈣、鎂離子含量,而上述降低鈣、鎂離子含量甚至將其基本除去的過程就稱為水的軟化[1]。
在高等院校化學實驗室中,通常使用離子交換法,以軟化自來水的方式制備去離子水[2]。離子交換法降低自來水硬度的原理為:當自來水以一定速率流過樹脂時,樹脂上的H+與水中的Ca2+、Mg2+等陽離子交換,使水中多了H+而少了其它的陽離子;同樣,自來水繼續流過陰離子樹脂時,樹脂上的OH-與水中的Cl-等陰離子交換,使水中多了OH-而少了其它的陰離子;最終,水中的H+與OH-再次結合生成水,從而起到凈化水的作用。交換反應以CaCl2為例,反應如下:



盡管離子交換法具有節能、成本低、易于管理、凈化效果顯著等優點,且應用范圍日益擴大,但對于其軟化自來水的效果,目前尚無明確的表征方法[3]。因此,本文在離子交換法處理自來水樣品的基礎上,采用分光光度法,測量并比較離子交換法處理前后自來水樣品的吸光度值,以期定性確定水樣中的Ca2+濃度變化情況,為離子交換法凈化效果的表征提供相應的數據積累。
實驗所需藥品試劑及儀器見表1、表2。
用 500 mL 燒杯取自來水樣 400 mL,令其依次通過陽離子交換柱、陰離子交換柱,并于出口處取得凈化后水樣。
稱取 1 g 偶氮胂Ⅲ,用 5 mL 氨水及 45 mL 超吹水溶解后,轉入 1 L 容量瓶中,加超純水至刻度線,配成0.1%偶氮胂Ⅲ溶液;稱取 15 g 乙酸銨,用 80 mL 冰醋酸溶解后,轉入 250 mL 容量瓶中,加超純水至刻度線,配成pH=4的乙酸-乙酸銨緩沖溶液。
分別用 25 mL 比色管配制空白樣(參比樣)、處理后樣品與處理前樣品,配方見表3。

表1 實驗藥品試劑

表2 實驗儀器

表3 樣品溶液配方
上表中,除0.1%偶氮胂Ⅲ溶液使用 5 mL 吸量管進行移取、超純水使用洗瓶定容至刻度線外,其余試劑均使用 10 mL 移液管進行移取。
第一步,用裝有去離子水的比色皿,將分光光度計吸光度數值調為0.000,隨后用另外一支比色皿取參比樣,在550~750 nm 的范圍內,以 10 nm 為變化梯度,分別測量參比溶液的吸光度值并記錄;
第二步,比較上述測得的吸光度數值大小,判斷吸光度數值的變化趨勢,找出吸光度數值突然出現增大時對應的測量波長;
第三步,重復步驟一、二,得到四組測量數據;
第四步,比較第三步中測得的數值,將分光光度計測量波長設置為上述最佳吸收波長。
第一步,將參比樣、待測樣分別裝入3支比色皿,外壁用濾紙擦干,放入樣品室,蓋上試樣室蓋;
第二步,將參比樣拉入光路,按下“Zero”鍵,使顯示器顯示讀數為0.000;
第三步,將待測樣分別拉入光路,讀取測試數據;
第四步,重復步驟一至三,得到四組測量數據;
第五步,測量完畢后,將比色皿從試樣池中取出,清洗干凈,擦干,放回比色皿盒(毛玻璃面朝上)。
利用分光光度法確定最佳吸收波長的相關實驗數值,詳見表4,并繪制成折線圖如圖1所示。由圖表可以看出,四組數據均在 650 nm 處出現了吸光度數值的突然增大,與數值的整體變化趨勢(依次減小)相違背,因此,可確定 650 nm 為最佳測量波長。這是因為Ca2+與偶氮胂Ⅲ形成的配合物,在 650 nm 處有第二吸收峰[5]。

表4 分光光度法確定最佳吸收波長的四組相關數據

圖1 測量波長λ與溶液吸光度A之間的定量關系
表5為 650 nm 下四組處理前、處理后樣品的吸光度數值以及凈化率。可以看出,離子交換法的凈化率均高于90%,說明其對于水樣中鈣離子的去除效果較好;但凈化率未達到100%,可能的原因在于水樣中的部分Ca2+未被離子交換劑顆粒吸附,或吸附后的部分Ca2+未與與離子交換劑上的離子進行相互交換[6]。

表5 處理前、處理后樣品溶液的吸光度值及凈化率
本文對離子交換法軟化自來水的效果進行了實驗分析,確定檢測時的最佳測量波長為 650 nm,與Ca2+和偶氮胂Ⅲ形成配合物的第二吸收峰對應波長相一致;同時,首次測得了離子交換柱的凈化率,表明離子交換法可有效去除自來水中的Ca2+,但不徹底。上述實驗結論為離子交換法凈化效果的表征提供了相應的數據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