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麗,張文秋
(1.東華大學 旭日工商管理學院,上海 200051; 2.東華大學 紡織服裝產業研究所,上海 200051)
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紡織產業作為傳統產業的典型代表,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現有學者從多角度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1-3]與評價體系[4-6]進行了研究。魏敏等[4]、馬茹等[5]從宏觀和區域層面,采用基礎設施、動力變革、結構優化、區域協調等指標,測度中國和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張濤[7]從行業層面,運用企業、行業、區域3個維度指標,測度和分析地方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可以看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評價體系的研究仍存在分歧。原因在于,高質量發展其本質特征具有多維性和豐富性[1]。因此,針對具體產業的研究,需要根據產業特點、發展現狀、發展環境和目標,構建和完善相應的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
本文基于新時期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定位,明確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及時代要求,嘗試構建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展開定量測度,主要在于:①采用產業發展基礎、供給體系質量、產出結構質量、數字化水平和綠色化水平指標構建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對產業高質量發展進行新的理論闡釋和統計測度;②在方法上,從產業高質量發展內涵的5個維度出發,選取5個一級指標與25個二級指標,采用熵值法測度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以期科學、客觀地反映紡織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進程,為傳統制造業重構新競爭優勢提供啟示。
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前提是科學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涵。經濟高質量是社會高質量和治理高質量的輸出[2]。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在于“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其主要特征包括從“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從“規模擴張”轉向“結構升級”[3],促進產業結構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8-10]。從現有研究可以提煉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根本理念,以“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持續”為根本路徑,涵蓋產品和服務的微觀層面、結構和效率的宏觀層面,也涵蓋分配、流通的供給環節和需求環節等各個領域,不斷提升綜合效率。
結合我國紡織產業發展實際,可知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是:在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前提下,通過提質增效實現紡織產業更高水平、更有效率、更健康平穩的發展。同時,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決定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宏觀背景下,推動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有如下要求:①要求鞏固產業發展基礎,優化產業基礎配置;②在鞏固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增加創新要素參與,尤其是提升紡織產業應用工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和生活互聯網的能力,以增強紡織產業在生產規劃、物流運輸、產品供銷、消費者服務與信息反饋和時尚化引領等方面的作用,促進產業整體數字化轉型[11];③提升紡織產業供給體系質量,促進產業協調發展,解決不充分不平衡問題;④優化紡織產業產出結構質量,促進紡織產業向供應鏈更高端邁進;⑤促進產業綠色發展,降低紡織產業污染物排放,增強產業環境治理效率,助力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在中國制造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12],“科技、綠色、時尚”成為“十四五”時期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定位。基于《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和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從產業發展基礎、供給體系質量、產出結構質量、數字化水平、綠色化水平5個維度出發,選取5個一級指標與25個二級指標測度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如表1所示。
①產業發展基礎。采用紡織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增加值增長率、紡織服裝出口額占全球比重以及纖維加工量占全球比重4個二級指標衡量中國紡織產業發展基礎狀況。在國內層面,主營業務收入、產業增加值增長率指標可以直觀地反映出產業發展水平,是判斷產業發展質量的重要基礎性因素。在國際層面,保持傳統出口市場份額穩定、減少國際原料采購渠道的依賴性有利于鞏固產業發展基礎,因而選取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的全球占比和纖維加工量的全球占比指標進行測度。
②供給體系質量。選取具有供給影響力的企業數量、產業用紡織品占纖維消耗量的比重、高性能纖維產量以及新零售渠道4個二級指標對供給體系質量進行衡量。在要素供給層面,產業用紡織品占纖維消耗量的比重和高性能纖維產量可反映紡織產業原材料供給基本實力。在供應渠道層面,具有供給影響力的企業數量、服裝家紡產品網上零售成交額可反映紡織產業中間品供應鏈穩定性和終端產品供給渠道豐富性,顯示了紡織產業供給軟實力。

表1 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Tab.1 Evaluation system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③產出結構質量。在產出質量層面,采用國內人均纖維消費量、紡織行業人均主營業務收入、紡織企業銷售利潤率3個指標衡量紡織企業產出能力。在貿易結構層面,采用紡機出口額、化纖出口競爭力指數以及紡織品服裝貿易競爭力指數衡量自主裝備輸出、產品國際競爭力對優化貿易結構、鞏固外循環的影響作用。
④數字化水平。在數字化投入方面,采用數字化研發和技術人員投入2個二級指標衡量紡織產業的數字技術開發力度。由于企業數字化研發是總體研發的一部分,總研發和人才投入占比越大,在一定程度上數字化研發和人才投入占比就越大。在數字化產出與應用層面,采用數字化研發、數字化銷售和數字技術應用3個二級指標衡量。將紡織行業數字化關鍵技術應用于生產設計、運營管理、供應鏈、售后服務等方面,為紡織產業效率提升與轉型升級提供新的思路。
⑤綠色化水平。在污染物排放層面,工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和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4個指標,可以直接反映出環境資源浪費和污染程度,得分越高表明綠色化水平越低。在綠色化治理層面,選取工業廢氣和廢水治理設施處理能力2個指標衡量紡織企業的環境治理能力與效率,指標值越高則越有利于產業綠色化轉型。
2.2.1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2012—2019年《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報告》《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經網統計數據庫、CSMAR、中紡聯信息化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智研咨詢、纖維年報、聯合國貿易統計數據庫和中國環境數據庫等。
2.2.2 測度方法
熵值法可以有效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客觀地測度指標權重,因此,使用熵值法對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進行測度,具體過程如下:
①數據的標準化處理。考慮到各指標的屬性、量綱和數量級不同,易造成結果偏誤,首先采用離差標準化法對數據進行去量綱處理,并在處理過程中對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加以區分。
對于正向指標的處理:
(1)
對于逆向指標的處理:
(2)
式中:i=1,2,…,n分別代表n個考察對象;j=1,2,…,m,分別代表m個指標;xij為考察對象i指標j的原始數值,yij為標準化之后的結果。
②經過標準化處理后,計算第i年份第n項指標的比重:
(3)
③計算指標信息熵:
(4)
式中:ej為信息熵,k=1/ln(n),ej>0,k>0。
④計算信息熵冗余度dj:
dj=1-ej
(5)
⑤計算指標權重wi:
(6)
⑥計算單指標評價得分Sij:
sij=wi×qij
(7)
依據步驟⑤計算出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評價體系中5個一級指標與25個二級指標的權重。
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一級指標權重如圖1所示。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中,綠色化水平權重最高,其余依次為數字化水平、產出結構質量、產業發展基礎和供給體系質量,各權重分別為33.91%、18.62%、18.59%、17.57%和11.30%。因此,綠色化轉型在新時期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中承擔重要任務,促進數字化轉型與提升產出結構質量成為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圖1 一級指標的權重Fig.1 Weight of first-level indicators
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二級指標權重如圖2所示,括號內數值為各二級指標權重所占百分比。其中,占比超過均值的二級指標由高至低依次為工業廢水治理設施處理能力(b25)、廢氣治理設施處理能力(b24)、纖維加工量占全球比重(b4)、企業銷售利潤率(b11)、紡織產業增加值增長率(b2)、數字化研發技術人員投入(b16)、工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b20)和氨氮排放量(b22)。

圖2 二級指標的權重Fig.2 Weight of second-level indicators
依據2.2.2節中式(7)計算2012—2019年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得分,該得分介于0~1之間,數值越大表明發展質量越高。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級指標得分與總得分如表2所示。2019年中國紡織產業發展水平綜合得分為0.7541,相較2012年增加了5.35倍,高質量發展水平提升顯著。總體上,2012—2019年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呈現前期平穩蓄勢、后期波動攀升的變化趨勢。

表2 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級指標得分與總得分Tab.2 The first-level indicators’ scores and total scores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3.2.1 一級指標測度結果與分析
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一級指標變化趨勢和二級指標變化趨勢如圖3、4所示。圖3、4中,橫向為時間軸,縱向為排名,遠離橫軸的指標排名較高;線條粗細表示得分多少。

圖3 一級指標變化趨勢Fig.3 Tendency of first-level indicators

圖4 二級指標變化趨勢Fig.4 Tendency of second-level indicators
分析圖3、4可知,產業發展基礎(A1)總體上在0.05~0.10的取值范圍內波動增長。2012—2015年,基礎指標得分略高于其他指標,2015—2016年,紡織產業增加值增長率(b2)紡織產業主營業務收入(b1)和得分降低致使紡織產業發展基礎(A1)分值下降明顯,2016—2019年,纖維加工量占全球比重(b4)顯著提升,鞏固了紡織產業發展基礎。
供給體系質量(A2)得分保持在0~0.1之間,表現出較為緩慢且穩定的持續優化態勢。要素供給層面,產業用紡織品占纖維消耗量的比重(b6)和高性能纖維產量(b7)得分提升;供給渠道層面,具有供給影響力的企業數量(b5)陡降,而新供應渠道(b8)得分持續增長,表明信息技術與供應鏈的融合在紡織產業供給體系中的作用日益凸顯。
產出結構質量(A3)在2012—2014年和2018—2019年有較為明顯的提升。紡織產業產出結構質量包含紡織產品結構與出口貿易結構,除紡機出口額(b12)得分基本保持不變外,其余二級指標排名均有提升,整體產出結構經歷2014—2018年的發展調整后,進入新一輪優化升級周期。
數字化水平(A4)在2012—2013年得分處于低位,2014年之后表現出較快的成長速度。隨著數字化研發投入(b15)和技術人員投入(b16)的增加、工業信息化技術與互聯網平臺的發展,數字化研發產出(b17)得到提升,數字技術應用(b19)逐漸深入到紡織產業的設計、生產、運輸、營銷與服務等環節。紡織產業數字化水平(A4)的持續增長逐漸對產業整體發展表現出重要促進作用。
綠色化水平(A5)在2012—2015年的得分在0.05左右,處于低位平緩增長的狀態。在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法》實施的背景下,紡織服裝行業的排污門檻提升,紡織企業對污染治理設施投入的增加使工業廢氣治理設施處理能力(b24)提升,綠色化水平在2015年之后得到顯著提高。
綜上所述,中國紡織產業扎實的基礎積累與穩定的供給體系在各個階段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供能。數字化帶來的智能制造對提升紡織工業的生產效率、改變傳統生產模式,提高國際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綠色化轉型成為紡織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與產業數字化發展以及產出結構質量共同助推新時期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
3.2.2 階段劃分與特征分析
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劃分如圖5所示。2012—2019年,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整體水平逐年提高。從各一級指標在不同時期的重要性角度來看,綠色化水平(A5)、數字化水平(A4)、產出結構質量(A3)和產業發展基礎(A1)對中國紡織產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并且在不同階段發揮主導作用。結合圖5的結果可以發現,在考察初期的2012—2013年,紡織產業發展基礎(A1)對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貢獻最為突出,該階段的發展呈現出鞏固產業基礎的導向特點。2014—2015年,紡織產業產出結構質量(A3)對高質量發展表現出更為重要的作用效果,該階段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穩居世界首位,出口競爭力得以提升,該時段呈現出優化產出結構的導向特點。2015—2019年,隨著國家不斷出臺新的環境保護政策與法規,監管趨嚴趨緊,綠色化水平(A5)對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同時,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紡織工業融合發展為主線,紡織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數字化與綠色化協同轉型,共促高質量發展成為該時期的主要特征。

圖5 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劃分Fig.5 Stages of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綜上所述,依據中國紡織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同時間階段的主導指標,可以將2012—2019年劃分為2012—2013年的“基礎提質階段”、2013—2015年的“結構優化階段”和2015—2019年的“協同轉型階段”。
從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內涵出發,應用熵值法,選取產業發展基礎、供給體系質量、產出結構質量、數字化水平與綠色化水平5個一級指標與25個二級指標,對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進行構建與測度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①2012—2019年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整體呈現前期平穩蓄勢、后期波動攀升的變化趨勢。發展歷程可劃分為基礎提質階段(2012—2013年)、結構優化階段(2013—2015年)和協同轉型階段(2015—2019年);②產業基礎和供給體系持續供能的同時,紡織產業的產出結構進入新一輪優化升級周期,綠色化和數字化協同轉型成為新時期助推中國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得到如下啟示:①在鞏固紡織產業發展基礎的同時,進一步督促紡織服裝企業在設計環節貫徹“綠色設計”與“環保設計”理念,在生產環節減少環境固液氣污染物排放、增加綠色纖維新材料研發與應用方面的投入,推進紡織產業綠色供應鏈的構建與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的安排,以引導紡織企業綠色化轉型。②提升工業互聯網技術在紡織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利用率,實現全產業鏈的機械化轉型,提升紡織企業生產效率與供給影響力,促進中國紡織產業的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③在完善紡織企業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基礎上,構建紡織產業“綠色大數據”和“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以促進紡織產業綠色化和數字化協同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