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旗 周在祥
(鄭州輕工業大學 政法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河南 鄭州 450001)
中國城鎮化已經從高速增長期轉變為高質量發展期,我國的規模城市總數量也已經位居于世界第一位。然而,伴隨著我國城市各類產業規模的不斷發展和壯大,諸如“產強城弱” “有城無產”或者“有產無城”的問題逐漸突出,產業與城市的功能相互不夠匹配、不夠協調等問題也愈發普遍且凸顯[1-2]。因此,“產城融合”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
所謂產城融合發展模式,主要是強調產業和城市的相互融合以及協調發展,“有城無產”或者是“有產無城”都將成為制約區域或城市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3]。長期以來,產業集聚區的產城融合發展模式都是學術界關注的重點研究內容,主要是通過建立和完善產城融合發展指標體系,來測度特定區域產業集聚區的產城融合發展水平,識別產城融合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和困境,從而引導產業集聚區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關于產城融合發展評價的定量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一種是結合產城融合的內涵、目標直接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融合度測度[4-5];另一種是從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協調互動關系出發間接評價產城融合度[6];第三是從職住平衡的角度出發去衡量產城融合度[7]。主要的測度方法有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灰色關聯度法、模糊層次綜合評價法和回歸分析法等[8-10]。然而,以往產城融合的研究對象缺乏對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關注,大都集中在開發區和城市新區,未充分考慮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產業空間布局、人口結構組成有別于一般開發區的特點,且往往僅從產業和城市兩個角度構建產城融合評價體系,缺乏從空間角度對土地要素的考慮,也未充分利用新興大數據進行臨空經濟區社會公共服務的評價。
鑒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產城融合為研究主題,從土地混合利用的視角出發,引入土地混合度計算模型,結合疊置分析、空間統計分析、網格分析、空間相關性分析、空間自相關分析等研究方法,從土地利用的角度評價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產城融合發展情況。研究結果對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創造和諧的產城空間關系、推進經濟區提質增效及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是我國首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航空經濟先行區,規劃面積415 km2,規劃人口260萬人,在地理位置上涵蓋新鄭、尉氏、中牟的部分區域。根據《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報告(2018)》,近年來,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經濟發展成就顯著,進出口總額完成482億美元,招商引資連續5年實現“超千億”。
(1)2018年中國基本城市土地利用類型數據來源于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宮鵬、徐冰教授牽頭完成的《中國基本城市土地利用類型制圖:2018年結果》[11]。
(2)賓館、餐飲、地產小區等興趣點(point of interests,POI)數據來源于高德地圖;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范圍及空港核心區范圍由作者根據《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2013—2025年)》內的圖件矢量化得來。
(1)空間統計分析。空間統計分析是通過不同圖層要素之間的空間相交和包含關系,統計某圖層中包含其他圖層要素的數量信息,同時可以直觀地展示某圖層要素的空間分布情況[12]。格網分析是把研究區域劃分為相等大小的格網,然后統計落入每個格網中的其他空間要素的數量信息,以此來研究某要素的空間分布位置和疏密情況。
(2)用地混合度。通過熵的概念來計算用地混合度,熵是信息論中度量隨機事件在某項實驗中的不確定程度的概念,熵值越大,不確定性越大,熵值越小,不確定性越小[13]。用地混合度計算公式為
式中,H表示用地混合度;Pi為某類城市用地占研究區域的比例,用不同種類POI的個數來代替不同的城市用地類型。
(3)空間相關性分析及空間自相關分析。空間相關性分析可以對具有空間屬性的地理事物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進行具有一定成效的解釋和認知,目的是確定目標變量是否具有空間相關性以及相關程度的大小。空間相關系數可以用來定量分析事物的空間依賴關系[14]。空間自相關是指一些變量在同一個分布區內的觀測數據之間潛在的相互依賴性,是用來測度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狀況,探測地理樣點的集聚式、間隔式或隨機性[15]。
根據2018年中國基本城市土地利用類型數據,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2018年基本城市土地利用類型數量分布及空間分布情況如表1和圖1所示。由結果可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城市建設集中在西部沿京港澳高速地區,城市建設土地利用面積為131.359 km2,占到規劃總面積的31.65%。其中工業用地面積為26.703 km2;公共管理和服務用地面積為18.738 km2,主要為公園和綠地、體育與文化用地,醫療和教育用地相對較少,尤其是醫療用地僅為0.333 km2;交通用地面積為26.3 km2,以機場設施用地為主;居住用地面積為59.262 km2,是最主要的城市建設用地類型;商業用地面積為0.356 km2,商業辦公用地和商業服務用地面積均較小。

表1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2018年基本城市土地利用類型及面積

圖1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基本城市土地利用類型
整體上看,實驗區“一核領三區,兩廊系三心”的規劃功能空間布局已經顯現。“一核領三區”是以空港為發展極核,圍繞機場形成空港核心區,以軸線輻射周邊形成北、東、南三區。目前,北部城市綜合性服務區和南部高端制造業集聚區已經逐漸成形,而東部臨港型商展交易區的建設還有待加強。“兩廊系三心”是指依托南水北調和小清河打造兩條濱水景觀廊道,形成實驗區“X”形生態景觀骨架。同時結合城市功能形成三大城市中心,即北區公共文化航空商務中心、南區生產性服務中心、東區航空會展交易中心。目前來看,同樣是北區公共文化航空商務中心和南區生產性服務中心建設成果顯著,而東區航空會展交易中心還需要進一步建設完善。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餐飲、公司企業及生活服務業的POI數量最多,其中餐飲和生活服務業POI的密度都達到了4個/km2,表明其生活服務功能發展良好;相反,購物POI的數量較少,密度僅為0.06個/km2,盡管一些大型商場可以滿足周邊大范圍的購物需求,但整體來看購物商場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從空間分布上來看,不同類型城市服務設施均在空港核心區西北部分布數量較多,且集中范圍較大;此外在空港核心區西南部分布數量也較多,但是集中范圍相對較小;而在其他地區只零散分布有一些高值區域。
對各類型城市服務設施POI進行空間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不同類型城市服務設施之間的空間相關程度不同,但整體上各類型城市服務設施之間的空間分布相關性較高,且均在統計學意義上顯著,一定程度上表明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在城市用地功能混合方面取得了建設成效。《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報告(2018)》顯示,實驗區的發展與周邊縣市呈現較為強烈的正相關關系,體現了實驗區發展的溢出效應。特別是規模以上工業增速與周邊縣市的關系密切,尤其是新鄭和長葛。而在公共預算收入增速方面,實驗區與新鄭、尉氏的關系卻比較弱。因為實驗區目前主要還是靠招商引資、投資拉動型發展模式,在固定投資增速方面,與周邊縣市的關系呈現較為強烈的負相關關系,構成了一定的擠出效應,尚未能很好地實現更大范圍內的產城融合建設。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2020年用地混合度評價結果如圖2所示。由結果可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整體上用地混合度較高,用地混合度處于中及以上的地塊面積為146 km2,占規劃區總面積的35.18%。其中,空港核心區北部用地混合度最高,西南部區域次之;除此之外,規劃區東北部及中東部地區的用地混合度也較高。對各地塊的用地混合度進行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所得莫蘭指數為0.36,Z得分為10.65,且隨機產生此聚類模式的可能性小于1%,表明用地混合度高的地塊在空間上有集中分布的態勢。高值集聚區域主要位于空港核心區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區,實驗區中部、東北部以及西南部地區有小范圍的用地混合度高值集聚區域。以上結果一方面表明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用地功能混合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別是在“一核領三區”中的北部城市綜合性服務區和南部高端制造業集聚區,而東部臨港型商展交易區用地混合度相對前兩者較低一些。此外,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尚有64.82%(309 km2)的土地面積用地混合度處于較低及低等級范圍內,需要進一步因地制宜地提高用地混合度,進而提升產城融合的發展水平。

圖2 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2020年用地混合度評價
本文從土地混合利用的視角出發,引入土地混合度計算模型,結合疊置分析、空間統計分析、網格分析、空間相關性分析等方法,從土地利用的角度評價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產城融合發展情況。主要結論如下:
(1)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城市建設集中在西部沿京港澳高速地區,其中居住用地是最主要的城市建設用地類型,而商業辦公用地和商業服務用地的面積均較小。“一核領三區,兩廊系三心”的規劃功能空間布局已經初步顯現。其中,北部城市綜合性服務區和南部高端制造業集聚區已經逐漸成形,而東部臨港型商展交易區的建設還有待加強。
(2)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生活服務功能發展良好,其中餐飲、公司企業及生活服務業的POI數量最多,密度最大,而購物商場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各類型城市服務設施之間的空間分布相關性較高,表明實驗區在城市用地功能混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3)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整體上用地混合度較高。其中,空港核心區北部用地混合度最高,西南部區域次之。用地混合度高的地塊在空間上有集中分布的態勢,高值集聚區域主要位于空港核心區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尚有64.82%的土地面積用地混合度處于較低及低等級范圍內,需要進一步因地制宜地提高用地混合度。
土地在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過程中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資源之一,要實現實驗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合理高效、節約集約地利用土地資源,進而促進產城融合發展。要繼續推動用地功能混合發展,引導大分區、小聚集及適度混合的空間有機生長,使實驗區具有適應多種變化的“彈性”。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用地包括工業、居住、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等用地,此外還有教育科研、文化、體育用地等。實驗區用地混合,就是要根據空間尺度和功能的需要,把不同類型的用地在同一空間混合布局,從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方便日常生活。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用地混合有多種不同的方式,可以是不同生活用地之間的混合,也可以是生活用地與生產用地之間的混合。可以在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生活區內,綜合布置居住、商業、娛樂、文化、體育等多種功能用地,實現生活中心的輻射帶動功能,增添整個實驗區活力,也可以在生產區內將工業用地、居住用地和服務設施用地綜合布置,以減少通勤距離,縮短交通時間,提升產城融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