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萍 李偉娟
新型政黨制度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來艱辛探索實踐的偉大政治創造,在歷時性的歷史變遷中,適應了我國獨特國情的發展需要,實現了政黨制度建設的經驗總結與實踐提升;在共時性的比較實踐中,有力回擊了西方政黨政治的話語霸權,實現了政黨制度發展的創新與超越,筑牢了具有明顯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基石,為世界其他國家的政黨制度建設提供了全新的認知視角和范式選擇。
一、歷時性的生長邏輯
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土生土長于中國大地,是破“舊”立“新”的新型政黨制度。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國家治理的歷史實踐中,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積淀了偉大的中國政治智慧,其孕育、生成、完善及發展展現出了清晰的歷史邏輯、文化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
(一)歷史邏輯:以近代我國政黨制度探索的歷史實踐為基礎
新型政黨制度是近代我國政黨制度探索歷史實踐的必然選擇。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政黨制度,取決于本國的國家性質、國情實際以及人民群眾的意愿。世界上不同國家差異多樣的政治制度體現了當代政治文明發展成果的豐富性。我國新型政黨制度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由西方民主政治嫁接而來的,而是脫胎于近代以來中國的特殊國情,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中國共產黨與有著相同意愿的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團結一致、風雨同舟、共擔使命,積極探索的歷史選擇。
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我國在外部力量的裹挾下開啟了現代化的進程。封建統治被辛亥革命終結之后,政黨政治開始在我國興起,我國在政治制度變革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當時西方國家的多黨制、總統制、議會制被新興資產階級移植進了我國的近代政治實踐,多種政黨在一些社會力量的推動下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然而,當時我國并不具備實行西方競爭性政黨制度的經濟條件和階級基礎。首先,近代我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在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主義壓迫的雙重因素下,沒有能夠得到充分的發展,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占據著主導地位,因而,在經濟方面不能有力支撐競爭性的政黨制度。另外,我國新興資產階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軟弱性和妥協性而缺乏頑強的革命精神和斗爭精神,加之其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上都與封建勢力有著難解難分的緊密關系,從而導致各個政黨在不同力量的操控下,為了財富、權位相互鉤心斗角,相互拆臺。最終,這種競爭性的政黨制度淪為了各派軍閥攫取自身利益的工具,使近代中國黨派林立、分裂加劇、社會動亂。歷史證明了競爭性的政黨制度不適合我國的國情,不能有效解決近代中國的突出問題。
在抗日戰爭時期,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為了壟斷國家權力,實行獨裁專制統治,堅持“一黨專政”制度。這種政黨制度通過排擠和壓迫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來維護大地主和大資產階級利益,而對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進行殘酷的迫害。國民黨政府的這種獨裁專政,終究遭到了人民民主革命的強烈沖擊,被人民群眾唾棄,失去了民心。
中國共產黨在對社會各階級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高度重視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注重聯合一切進步力量團結抗日,與各民主黨派在不同程度上親密合作,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1948年,中國共產黨發表“五一口號”,受到民主黨派代表人士的熱切回應,各民主黨派相繼表態愿意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新政治協商會議召開,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協商建國,發布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推動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建立。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生長的歷史邏輯證明了,新型政黨制度是近代以來我國政黨制度實踐選擇的最終結果。
(二)文化邏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為滋養
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因子,帶有明顯的中華文化印記,汲取了傳統文化豐富的精神滋養,激發出傳承發展的制度潛能和價值優勢,成了獨具特色的新型政黨制度范式。“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是新型政黨制度兼容并蓄、凝心聚力的思想內核,有效吸收了傳統文化“和合思想”的核心要義和價值追求。“和合思想”一方面包含著“天下大同”“和諧統一”“以和為貴”的求同理念,強調多種利益主體“和衷共濟”“共生共長”;另一方面也包含著重視個性化、尊重差異性、認可多樣性的存異旨趣,主張最大化地凝聚共識,博采眾長,共同發展。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充分吸收和融合“和合思想”的精髓實質,理性看待“一致性”和“多樣性”的辯證關系,在“一致性”的訴求下,為達成共同的奮斗目標,整合和團結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結成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合作的廣泛政治同盟,在奮斗目標上各個政黨之間沒有競爭和對抗,沒有對立與沖突,涵養了執政黨與參政黨之間榮辱與共、長期共存的多黨合作關系;在多樣性的訴求下,充分尊重各黨派之間由于政治價值、政治利益和政治訴求的不同,所導致的對國家治理不同的認識和看法;允許各民主黨派在保持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基礎上,表達利益訴求、暢所欲言,創設了“溝通說理、遇事商量、參與共事”的協商民主形式,激活并釋放各民主黨派的政治活力,創新國家治理的民主形式。
(三)理論邏輯:以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中國化為指引
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與我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中國化的創造性轉化,成為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重要理論來源。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關于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重要論述,就帶有明顯的民主、聯合、統戰、協商的政黨理念。無產階級政黨作為革命性的政黨,為了擔負起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艱巨歷史任務,需要建立起具有獨立性的政黨組織,即共產黨,并在此基礎上與其他政黨組織構建起團結與合作的友好黨際關系。實現全人類的大解放這一偉大歷史目標,需要共產黨努力爭取其他各民主黨派,團結和凝聚起一切積極進步的力量,建立起革命統一戰線,結成廣泛的政治同盟。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共產黨作為一個先進性的政黨組織,在實踐中是各個黨派中革命意志最堅決、最頑強的黨,始終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理論上,共產黨較之其他政黨以及無產階級群眾更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一般規律、特點和結果,更具備科學性的理論指導。這些先進性的特質決定了在與各民主黨派進行合作時,共產黨必須掌握領導權,無論在思想層面還是政治理論上,共產黨都要始終保持自身的獨立性。
中國共產黨立足我國國情的具體實際,創造性地繼承和運用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催生出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智慧的新型政黨制度理論。毛澤東曾經對多黨合作政黨理論中的民主、團結、合作、共商做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后來又提出了“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黨際關系的基本方針。鄧小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調,“黨與黨之間要建立新型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成了指導新時代新型政黨制度建設具體實踐的行動指南,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之間團結與合作、協商與共事的共同思想基礎。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型政黨制度”這一嶄新命題,并強調指出“新型政黨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具有“三個新”的鮮明中國特色,明確了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具有獨特的政治優勢,作為參政黨的各民主黨派要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更是強調,要加強我國的政黨制度建設,充分發揮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優勢作用。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為主體,構建起別具一格的全新政黨制度模式,創新了政黨執政方式,營造了和諧黨際關系范式,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朝著廣泛化、多層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凸顯了顯著優勢。
(四)實踐邏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的政治實踐為根基
我國新型政黨制度服務于國家與社會發展的大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政治實踐為根基,適應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現實需要。歷史實踐證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得好的時期,也是歷史向前推進的上升時期;反之,則是向后倒退的下降時期。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通過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發揮多黨合作、共同奮進的優勢,完成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新中國成立之后,面對著國家政權需要鞏固、經濟發展需要恢復的現狀,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致力于社會主義建設,為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978年改革開放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開啟了制度化建設的進程,制度的內容與形式得以持續豐富,黨派合作的領域與層次得到不斷拓展,民主協商的渠道與途徑得以不斷暢通,民主監督的方式和實效得到持續強化,為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力量支撐,維持了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的和諧穩定。黨的十八大以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實現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創新發展,與時俱進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確立了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建設范疇,作出了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重大決策部署,使新型政黨制度在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下,持續進行優勢重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我國新型政黨制度的孕育、建立、完善與發展適應了中國具體國情的現實需要,是歷史和人民的必然選擇。一方面,在適應我國國情特點的政黨制度探索政治實踐中,中國人民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鄭重地選擇了新型政黨制度;另一方面,在進行我國現代化的探索實踐中,出于智慧與力量凝聚的強烈需要,有著堅強領導核心和高度整合功能的新型政黨制度成為了歷史的必然選擇。
二、共時性的創新維度
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遵循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規律而形成的人類政治文明成果。只有在比較分析的視角下,將其置于共時性的創新維度中,才能以合理的政治闡釋思路來理性分析新型政黨制度在我國國家治理中的獨特優勢,更為準確、清晰地揭示出新型政黨制度之“新”的本義。
(一)利益代表的維度:為人民謀利益
新型政黨制度之“新”體現在利益代表的維度上,這一制度為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保障人民民主落地有聲的真正實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政黨是特定階級或利益集團的集中代表,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終是來自于人民,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主黨派則體現了各自所聯系人民群眾的具體利益,二者在價值追求上是完全一致的。新型政黨制度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正是從解決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問題出發,在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上,又統籌兼顧了各方面的具體利益,保證了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享有廣泛的、充分的民主權利。新型政黨制度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所做的重要制度設計。
(二)政黨關系的維度:為共同目標友好合作
新型政黨制度之“新”體現在政黨關系的維度,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和參政的各民主黨派及無黨派是親密合作的友黨關系,各政黨為了實現共同的奮斗目標而緊密團結、友好合作、互相監督,既避免了一黨執政缺乏有效的監督,又避免了西方政黨之間為了選舉勝利進行惡性競爭。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領導與合作、執政與參政的有機結合。在新型政黨制度模式中,中國共產黨既是領導黨也是執政黨,以強大的凝聚力處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領導核心地位;各民主黨派及無黨派既不是在野黨也不是反對黨,而是在保有自身獨立性的基礎上,以合法參政黨的身份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并在其領導下積極參政。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長期友好合作的政治實踐中,基于同樣的政治價值追求,圍繞著共同的奮斗目標,不斷深化友好合作,筑牢和諧親密黨際關系,以團結—監督—團結的方式妥善彌合黨際之間的分歧與矛盾,維護了政黨之間穩定的平等、團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政治局面。
(三)決策制定的維度:為科學施政民主決策
新型政黨制度之“新”體現在決策制定的維度,以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的方式吸納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的平臺上進行利益表達,參與政策制定,促進民主決策、科學決策。西式政黨制度總是以黨派或政治集團的利益為準繩來制定相應的決策,使國家的決策局限于維護特定階級或利益集團。在決策實施的過程中,少數人的利益訴求得到了滿足,多數人的利益訴求受到了損害。在新型政黨制度模式下,各參政黨通過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等形式平等地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參與國家治理實踐。具體來講,政治協商就是執政黨和參政黨在決策制定和實施的過程中,運用民主協商機制,堅持“有事好商量”的原則,最大限度地進行利益綜合,凝聚社會共識,使國家大政方針能夠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民主監督是指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多黨合作方針的指導下,各黨派通過批評建議的方式,對各自的工作提供合理化建議和監督,優化政策決策的實施。
(李艷萍為九三學社遼陽市委專職副主委,李偉娟為中共遼陽市委黨校副教授)
責任編輯:尚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