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麗瑤 陳冰君 郭云貴
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015 年7 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互聯網與醫療的密切關系,提出推廣在線醫療衛生新模式,針對移動與遠程醫療、醫療數據共享等給出具體指導意見。新冠疫情的暴發,進一步推動互聯網醫療新模式迅速發展,并逐漸得到廣泛認可。互聯網醫療推動了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應用,其不僅便于匯總醫院診療數據和健康狀況檔案,還能匯總分析體檢、藥品售賣、保險賠付以及新興健康市場的在線問診等相關行為數據,從而為行業發展帶來新氣象。
互聯網醫療作為醫療行業新的發展方向,有益于緩和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勻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之間的矛盾,因而得到衛生主管部門的積極支持與引導。同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成熟,其在醫療領域中的應用也開始受到關注。根據觀知海內信息網披露的數據,2022 年我國智慧醫療應用規模約為780.5 億元,預計2023 年可達到936.6 億元。因此,本文對人工智能賦能互聯網醫療進行剖析,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和策略,以期為推動互聯網醫療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與科技革命的重要驅動力量,人工智能在醫療中的應用將成為未來健康產業升級中的關鍵一環。2023 年3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指出,要加快“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推進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等在醫療衛生領域中的應用。人工智能在互聯網醫療中的應用可以提高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質量,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精準的醫療服務。主要體現在以下4 個方面。
(1)智能分診與導診。在導診環節,面對龐大的問診量,互聯網醫院可以使用人工智能進行分診、導診,通過人工智能與患者“對話”的方式,收集患者病情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進而為患者提供科室類別的建議。
(2)電子病歷管理。在醫療數據管理方面,可通過人工智能與患者“對話”收集問診所需信息,形成電子病歷檔案。同時,對其進行系統的歸納與整理,傳遞至接診醫生,以提高醫生病歷查詢的效率,并節省患者的醫療診治時間。
(3)遠程醫療。在遠程醫療方面,患者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識別自身生命體征,再在智能藥房匹配到適合自己的藥品。同時,可以通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術檢測并收集居民的身體狀況數據,讓醫生足不出戶便可遠程掌握居民的患病狀況,從而為居民提供全面周到的健康管理服務。
(4)診后管理系統。人工智能可以記錄、存儲患者問診購藥過程,結合大數據對患者的就診記錄進行分析,協助醫生對患者制定精準化的隨訪方案,對隨訪內容進行智能分析。例如,人工智能診后管理系統可評估患者病情恢復進展、預測病情復發概率等,從而為醫生提供更多、更準確的診后信息,為后續治療提供依據。
2.1.1 互聯網醫療相關政策不斷完善
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互聯網醫療發展,并出臺了一系列互聯網醫療相關政策(表1),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提供后援保障。

表1 2015—2022 年我國互聯網醫療相關政策
2015 年以來,我國互聯網醫療歷經萌芽期、發展期和成熟期3 個階段。其中,萌芽期為2015—2017 年,這一時期推廣線上醫療便捷服務,推動醫療衛生機構轉變服務模式,加強互聯網醫療監管力度,改善互聯網醫療服務質量。發展期為2018—2020 年,這一時期我國進一步加強對改善醫療服務工作的指導和考核,同時鼓勵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醫療結合,拓寬醫療服務領域,推動傳統醫療向互聯網醫療轉型。2021 年,我國互聯網醫療正式步入成熟期,互聯網醫療醫保支付體系逐步完善,且不斷推動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及人工智能在互聯網醫療衛生領域的應用。
2.1.2 互聯網醫療應用范圍不斷延伸
隨著利好政策的不斷釋放與資金的持續流入,互聯網醫療的應用范圍也逐漸擴大。2010—2014 年,醫藥電商規模開始擴大,第三方互聯網醫療平臺開始試行線上藥品零售,互聯網信息技術與醫療行業掛鉤,互聯網醫療開始興起,該時期已實現患者在個人電腦端預約掛號。2015—2020 年,移動通信技術普及、醫藥電商規模持續擴大,患者可在客戶端進行預約掛號、門診復診等。據中國醫藥報披露,2019 年中國互聯網醫藥電商銷售規模已達964 億元,同比增長46.68%[1]。2020 年,新興技術使互聯網醫療從院內延伸至院外,5G 技術的應用讓醫療終端設備成功互聯,人工智能在診斷智能化、精確化方面不斷升級。目前,互聯網醫療已實現5G 技術在遠程診療、移動醫護、AI 輔助治療、智慧導診等方面的應用。依靠5G 技術所具備的豐富連接性特征,構建完備的醫院物聯網,能夠對醫院人員、醫療設備、醫療服務等進行更高效的管理和服務,精簡管理流程,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2]。
2.2.1 個人信息安全缺乏保障,醫療法律監管有待加強
目前,互聯網醫療行業監管體系尚未完善,存在一定隱患。雖然國家衛生健康委與中醫藥管理局針對互聯網醫療監管問題已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但尚未對互聯網醫療第三方平臺的監管做出明確規定。這就導致第三方平臺監管缺失,一些非認證醫師冒充認證醫師,假借咨詢服務進行線上診療。同時,互聯網醫療行業監管領域涉及眾多部門,例如,工商行政部門、藥品監管機構等部門都有對互聯網醫療行業履行醫療審核及藥品質量監管的職責[3]。這種多部門協調監管的情況,可能導致標準難統一,造成監管不力。由于沒有健全的監督體系,患者的藥品安全無法得到保障,生命健康權可能遭到侵害。此外,個人病例由紙質轉化為電子,患者信息安全的可控性降低,不可避免地存在泄露的風險。“互聯網+”時代下的信息安全尤為重要,特別是在數據出境方面,這不僅關乎我國公民隱私的安全性,還可能涉及國家秘密的泄露[4]。因此,保障信息安全是互聯網醫療監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2.2 醫療診后供給不足,患者復診渠道匱乏
隨著區塊鏈、人工智能、5G 技術的興起,國家愈加重視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診后服務。早在2018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便提出“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然而,目前互聯網醫療診后體系尚未構建完善,診后醫護專家、醫護服務等供給不足,同時缺乏完備的互聯網醫療診后平臺供患者和醫護人員使用。國家雖已針對互聯網醫療診后資源配備問題出臺相關政策,但很多互聯網醫院都處于建而不用的境地,線上醫師資源不足,診后服務壓力較大。當前互聯網醫療產業鏈已向醫療診后服務行業延伸,部分慢性病管理已經被納入互聯網醫療保障,但其診后護理等問題仍無法解決。在互聯網醫院與第三方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公眾號、小程序中,仍缺少慢性病患者進行診后復檢、診后護理、身體健康檢測、生活照護等診后服務的渠道。
2.2.3 醫療信息系統不完善,信息共享壁壘難攻破
我國醫療信息系統尚未完善,區域間醫療信息共享互通程度低是當前互聯網醫療發展的一大障礙。雖然全國已建成的互聯網醫院超過了1 700 家,但九成以上的互聯網醫院處于建而不用或淺嘗輒止的“僵尸狀態”[5]。這從側面凸顯了醫療信息系統建設的不完善,從而導致互聯網診療使用率低,線上患者診療數據基礎薄弱,線下醫療資源擠兌問題嚴重且利用不充分。同樣,二、三級醫院之間的信息難以互通,病理診斷報告、影像診斷、超聲診斷等會診結果僅停留在各醫院數據庫,醫院間的診斷信息流轉受阻,導致患者就醫成本較大。就區域間信息交互而言,新冠疫情期間,全國各地實行“一碼通”,健康碼代替就診卡為廣大居民提供便利,但各地醫療信息系統仍無法實現地區間就診記錄、電子病歷、電子處方等信息共享,患者轉診方式仍以線下為主。
互聯網醫療作為關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服務,國家應以實際行動給予高度重視。傳統法律監管需靠執行力落實,如今人工智能不僅可以作為一種輔助性技術應用于醫療領域,還可以進一步服務于互聯網醫療的法律監管,幫助其正常有序落地實施。主要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
(1)政府可引入AI 技術設置高準入門檻和嚴進入許可,實現對第三方咨詢平臺更高效、更精準的監管。
(2)應用AI 技術構建健全的法律監管體系,建立線上專業醫師識別準入程序,規范互聯網醫療秩序。
(3)利用醫療人工智能算法實時監測網上醫療欺詐行為。
(4)通過AI 技術建立信息防護系統,強化對信息安全的監管,避免泄露病例資料、診療記錄等信息,保護患者隱私。
為全方位提升互聯網醫療的安全性,可制定科學分類、安全審查、風險分級、標識賦碼等規則,同時對于信息互聯共享以及安全防護等軟件開展檢測和審查[6],運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實行線上問答與安全法律宣傳,向公民普及網絡安全相關知識,提高公民個人隱私安全意識。
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我國的醫療技術不斷進步,醫護資源逐年豐富。但隨著人口基數的逐漸龐大以及國民健康意識的提升,人們對醫護資源的需求也在增加,甚至出現醫護人員短缺的情況。因此,醫院搭建自己的互聯網醫療診后平臺顯得尤為重要。患者可通過就診醫院的互聯網醫療診后平臺,享受復診、護理、監測等服務,有效降低醫療成本,提升就醫效率。
同時,引進醫療領域的“虛擬助理”(類似于蘋果智能語音助手)等人工智能軟件實現人機交互,以快速識別并處理患者需求。例如,患者在完成掛號后,可以使用智能問診平臺的“預問診”功能,將其基本信息、疾病情況、過往病史等信息形成初步診斷報告,同步錄入醫院信息管理系統,并發送給醫生,從而有效縮短醫患溝通和問診時間;在就診過程中,應用語音電子病案幫助醫生將患者訴說內容實時轉換為文本;在非就診時間,患者可以通過智能問診平臺的“自診”功能,隨時進行人機交互實現智能問診,形成診斷報告,彌補醫生不能24 小時都在線的缺陷。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有效解決醫護人員短缺的弊端,提升全社會醫療效率。
目前,醫院普遍面臨數據未能實現電子化、信息共享存在壁壘、數據結構化比例低等問題。而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快速地接收、篩選與傳遞有價值的信息,并進行查漏補缺,以完善信息共享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共通,進而推動各互聯網醫院間的互聯互通。將技術、數據、組織3 個維度有效融合,構建智能醫療體系,引進AI 技術支撐互聯網醫院多元服務,再利用數據采集、交互、匹配搭建一體化多功能平臺,從而有效提升互聯網醫院的服務與管理[7]。人工智能的應用可以打破傳統醫院的服務邊界,實現信息安全高效共享,從而更好地滿足患者診療需求,促進互聯網醫療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