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理論”是現代管理學范疇的一個經典理論,是由美國教育專家、研究員Alfie Kohn于1993年提出的,其認為企業管理者需要充分理解內在動力的重要性,必須密切注意被其稱為內在動力的3個C,即:協作(Collaboration)、滿意(Content)和抉擇(Choice)。其中:協作(Collaboration)是指當員工受到合作的鼓舞或有機會互相幫助彼此成功時,會受到激勵更加努力工作;滿意(Content)是指當人們意識到他們的工作對組織的重要性的時候,當員工能理解他們的工作對組織的貢獻的時候,員工會受到激勵;抉擇(Choice)是指如果員工在自己的工作中被授權進行決策時,會受到激勵更加努力的工作。從“3C理論”的內涵來看,其突出強調的是對企業員工進行激勵時應更加側重在員工做事動機方面,而非簡單地直接采用“胡蘿卜加大棒”的員工驅動策略。而從“3C理論”的實際應用效果來看,從協作、滿意和抉擇3方面入手制定的員工激勵策略,往往能夠獲得更好且更長期的員工工作積極性和員工忠誠度,進而給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
同樣,在企業日常安全管理中,“3C理論”也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現代企業安全管理中,往往強調安全責任的層層落實以及各項安全管理制度的嚴格執行,能夠充分體現出企業自身對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以及處置力度。但從企業員工內在動力的角度,如何提供更深層次的“價值”驅動和激勵則是企業安全管理水平更進一步的關鍵。如:從協作的角度來看,企業大量錯綜復雜的安全問題往往需要多方協作,而一個科學高效的員工協作機制既是安全問題能夠得到妥善解決的制度保障,也是能夠拉近企業員工之間、上下級之間距離的良好手段,而由此建立的這種良好協作氛圍又能進一步提高員工參與安全工作的內在積極性;從滿意的角度來說,企業安全管理者如能夠讓參與安全工作的員工經常得到正面的反饋和評價,自然會提高員工的被認可感、被尊重感,進而提高其發現安全問題、解決安全問題的主觀能動性;而從抉擇的角度來說,在合理的安全管理體系框架下進行的安全管理“權責分配”既是安全責任層層落實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激發員工積極參與安全管理工作、不斷提高自身安全管理與技術能力的良好驅動力。總之,從“3C理論”所強調的內在動力激勵入手去制定和完善相應的安全管理制度,往往能夠收獲更好且更穩定的安全管理效果,進而為企業長期穩定的安全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