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冬梅,李雙玉,楊 燕,李亞平,陳志美△
(1.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感染管理科,重慶 400010;2.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重慶 400010)
軟式內鏡技術在疾病檢查、診斷和治療及內鏡下手術得到了較廣泛的臨床應用。然而,由于內鏡的結構復雜精細、材料特殊、使用高頻率等特點,以及當前內鏡診療中心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導致內鏡污染問題屢見不鮮[1]。經內鏡引起的醫院感染是當前醫院感染管理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F將各種軟式內鏡的醫院感染現狀、成因及對策總結如下。
軟式內鏡常被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及體液污染[2]。幽門螺桿菌感染在胃鏡污染中“首屈一指”,既往檢出率高達64.4%[3]。有調查發現,消毒后內鏡及其配件可能導致醫源性感染的微生物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類獲得性免疫缺陷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埃希菌等[4-5]。內鏡消毒缺陷已被證明會增加患者與患者之間、患者與醫務人員之間疾病傳播的風險[6]。
既往調查26家醫院結果顯示,針對胃鏡及其配件的檢查,總合格率僅為46.8%[7]。抽檢醫院的胃鏡、支氣管鏡及其配件,分別在支氣管鏡的鏡鈕、支氣管鏡清洗刷、胃鏡鏡鉗孔、胃鏡活檢鉗中檢出不同污染的微生物[5]。有調查證實,內鏡攜帶致病微生物概率高;經常規清洗消毒后,內鏡及其配件的污染情況仍普遍存在[8]。
2.1基礎設施不達標 對于內鏡診療中心的布局、設施及設備,2016版《軟式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WS507-2016》(簡稱《規范》)[9]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求根據工作需求及不同系統等要求獨立進行。但是,無法按照規范設置布局;無專用清洗消毒室,往往胃鏡、腸鏡、支氣管鏡等共用一室,致使正規消毒方法無法完全實施等現象仍存在[5,10]。
2.2清洗消毒不規范 《規范》明確指出,“所有軟式內鏡每次使用后均應進行清洗和高水平消毒或滅菌”(不同類型的內鏡要求不同)[9]。同時,《規范》對消洗具體步驟、注意事項及監測和記錄細則均進行了詳細闡述。但是,目前仍存在以下問題:(1)醫務人員認識不足、重視不夠;(2)患者多、內鏡數量偏少的矛盾;(3)內鏡清洗不徹底;(4)內鏡消毒滅菌工作不規范;(5)醫務人員消毒滅菌知識欠缺;(6)不同醫院,內鏡清洗消毒工作發展不平衡等問題[10]。且國際上尚無控制內鏡清潔質量的標準,2016年版《規范》仍沿用日常目測檢查,定期監測的方式,無法及時檢出消洗不合格的內鏡,保證其安全性。
3.1落實內鏡診療中心布局要求 在各級各類醫院落實2016年版《規范》對于內鏡中心布局的要求[9]。內鏡診療中心應設立辦公區、候診區、診療區、消洗區和儲存區;根據不同系統軟式內鏡(如胃鏡、支氣管鏡),設置相應診療室分室進行;不同系統內鏡的清洗槽、消毒機應分開設置和使用。同時,應滿足《規范》中對于必需設施、設備、水質、消毒劑、滅菌劑等要求。內鏡中心還應將預防與控制醫院感染管理作為科室的議事日程,實行每月醫院感染科專職人員定期對內鏡中心檢測,發現問題及時進行整改[11]。
3.2強化軟式內鏡清洗消毒規范 各級各類醫院應認真學習和落實2016年版《規范》,以規范醫院的內鏡清洗消毒工作。醫院應保證清洗消毒工作人員必須經過專業訓練,定期進行醫院感染知識再教育,增強醫護人員預防控制醫院感染意識,有效地降低內鏡感染發生率[12]。軟式內鏡的清洗是成功消毒的關鍵[13],醫院應從源頭開始監控,嚴格按照程序完成清洗、消毒過程。其中,清洗監控則是重中之重,建議從以下4個方面加強監控及管理[4]:(1)時間上,在清洗間配置計時器監控每個環節的作用時間,可由專人負責登記監控和抽查。(2)操作上,應從刷洗、噴淋的位置、力度、角度上做出明確指引;超聲波清洗,需監控其頻率,并專人負責登記和監控。(3)針對內鏡各個部件的自身特點,選擇適用的清洗劑;對其濃度、溫度、液體量等指標進行專人專項檢查登記,并隨時抽查。(4)水質上,應符合《規范》要求;同時,清潔過程宜以常溫開始,避免蛋白質變性固定。
3.3推進“6S”管理模式 “6S”管理法包括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afety)6個環節[14]。此管理模式最早于20 世紀 50 年代首先在日本提出,后在日本企業中廣泛推行。近年來,多家醫療機構將“6S”管理法運用于內鏡中心管理工作中[1,15-16]。有實踐證實,“6S”管理模式在軟式內鏡的管理中能夠有效控制內鏡清洗消毒的質量,保證內鏡的清潔,為患者的治療提供了快速、有效的保障;同時可使工作人員團隊凝聚力增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可延長內鏡的使用壽命[1,16]。
“6S”管理法的細節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整理。對內鏡中心現有內鏡整理后進行檢測,區分可使用、可修理及需淘汰的內鏡,分別處理。同時,對可使用及修理后的內鏡,根據其型號進行編號。如:普通胃鏡1、2、3,治療胃鏡1、2、3等。(2)整頓。將所有可用內鏡擺放整齊,明確標識,分區定位儲存;在儲存室入口處張貼物資核查表,以方便尋找;同時,每次用畢應根據編號對號存放。(3)清掃。及時清掃工作場所,按2016年版《規范》進行清洗消毒。制作內鏡清洗、消毒流程圖,達到規范化作業標準。同時確保儲存室干凈、清潔。(4)清潔。在完成上述3個環節后,維持內鏡的清潔狀態。發現問題,找到原因并及時處理。(5)素養。要求全體內鏡中心醫務人員參與上述環節,并保持清潔的工作環境,養成遵守制度的好習慣。(6)安全。定期加強員工操作及使用安全培訓,以人為本,做到安全操作貫徹于每個環節[1,16-19]。
綜上所述,內鏡中心建設不完全,內鏡清洗消毒不規范等因素,導致內鏡污染問題突出,對患者醫療安全有著直接影響。因此,醫院應認真貫徹和落實2016年版《規范》,根據醫院自身特點實行科學、規范及高效的管理模式,進一步優化內鏡中心布局流程,規范軟式內鏡清洗消毒工作,強化內鏡消毒效果監測,運用可追溯信息化系統,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采取集束化和“6S”管理模式,全程同質化管理軟式內鏡,確保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