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明長
我于1999 年調到邢臺縣政協工作(2020 年6 月原邢臺市橋西區更名為信都區,撤銷邢臺縣),前后經歷7 屆政協,25 個春秋。
在這25 年間,我先后在政協學習宣傳委員會、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教科文衛委員會工作,主要負責文化文史、宣傳報道等工作。政協組織培養了我,從一名科員到擔任專委會主任,一步步不斷成長進步。我對從事的工作也情有獨鐘,樂此不疲。特別是2020 年信都區建立以來,踏入新的天地、新的征程,更加煥發了勤奮進取的熱情。在文化文史工作的百花園,我不懈耕耘,扎實履行擔負的職責。
信都區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璟碑,位于李村鎮東戶中學院內,是由唐朝書法家顏真卿撰文并書丹、記述唐四大名相之一宋璟生平的碑刻,此碑因宋璟政績卓著、人品高潔、碑文文采斐然和顏真卿晚年爐火純青的書法,被后世譽為“三絕碑”,千百年來備受推崇。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2021 年,區政協聯合顏體書法研究會等文化單位,舉辦了全國第六屆“宋璟碑”顏體書法展及顏體書法論壇。作為籌備小組一名成員,我協同機關領導及各委室同志,配合專業人士,從征稿、收稿、登統、評審、裝裱、印書、布展、展覽、發證等各個環節,都一絲不茍。活動從收到的2000 多件書法作品、100 余篇論文中,經評審篩選后,于當年5 月中旬成功舉辦展覽,吸引了各省市近萬人觀展,并編印了《全國第六屆“宋璟碑”顏體書法展作品集》《全國第六屆“宋璟碑”顏體書法論壇論文集》,會同宋璟文化研究會編印文史資料《信都有個宋璟碑》,打造了一場文化盛筵。
2020 年到2022 年,面對新冠疫情,廣大政協委員參與抗疫斗爭,踴躍捐資捐物,涌現出許多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跡。我征集編印了《抗疫政協人——政協委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文史資料專輯》《堅守與感動——信都區政協委員抗疫紀實》兩本文史資料,共收錄了56 篇政協委員撰寫的抗疫“三親”史料。在編輯稿件過程中,我被政協委員們的善行義舉深深打動,多次忍不住流下熱淚。在區政協召開的抗擊新冠疫情優秀政協委員表彰會上,兩本抗疫文史資料在委員中和社會上引發良好反響。
信都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曾兩次建國,4 次定都,走出過4 位皇帝、50 多名朝廷重臣,是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的故里,抗日戰爭期間抗大曾在漿水辦學。為提升信都知名度美譽度,2022 年初的一次會議上,區委主要領導提出,希望政協發揮文史資料工作的職能優勢,編寫一本匯聚信都區歷史、文化、風光、傳說等方面內容的書籍,擴大信都宣傳,服務招商引資和文旅產業發展。為完成這項任務,在編委會的領導下,我邀請部分歷史文化學者積極參與,成立編輯部,緊鑼密鼓開展資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編寫工作。為確保采集資料客觀、準確、翔實,多次上山下鄉,采訪拍攝,考證查詢,付出艱辛努力。稿件經反復修改完善,數易其稿,歷經一年半,于今年6月份正式出版發行,書名為《文話信都》。全書分為“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朽的紅色印記”“太行山最綠的地方”“高質量發展的今天”4個部分,對信都區文化遺址、名人事件、傳說故事、非遺傳承、革命舊址、旅游景觀、古村名鎮、特色產業等,多角度、全方位進行了盤點和展示,增添了一扇了解認識和推介宣傳信都的窗口,受到社會各界好評。
從20 多歲青春年少到年過半百,我在政協大家庭里,在文化文史百花園中耕耘,為豐富文化文史寶庫貢獻綿薄之力,回報政協對我的哺育,回報政協委員厚愛和人民群眾恩情。我將繼續竭智盡力,勤奮筆耕,為繁榮文化事業、做好文史工作奉獻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