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
今年電影春節檔開啟前,動畫片《深海》備受期待。該片是《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以下簡稱《大圣歸來》)導演田曉鵬打磨7年之作,主創團隊創新性地使用了“粒子水墨”技術,將觀眾期待值拉滿。不過,影片上映后未能接棒《大圣歸來》的熱度。從票房數據來看,至發稿,《深海》票房約5億元,遠低于同期上映的《滿江紅》和《流浪地球2》。評價也兩極分化,喜歡該片的觀眾表示,《深海》“畫面瑰麗,視效堪稱中國動畫天花板”;差評者則認為“畫面和情緒大于敘事邏輯”。
1月29日晚,《深海》導演田曉鵬亮相北京一家影城,跟現場媒體、觀眾互動交流,并回應了關于影片票房、主題和劇情設計、特效制作等方面的爭議話題。他表示,批評的聲音對自己很有幫助,“很多我自認為的伏筆,原來觀眾首次觀影時并未接收到;下次創作,我會考慮其他的表現形式。”
談票房失利:下部作品會平衡得更好
2015年,近10億元票房的《大圣歸來》為國產動畫立下新標桿。此后,業內人士和無數“自來水”,都期盼著盡快看到它的續集。然而,田曉鵬放棄了現成的紅利與流量,用7年時間造夢。這場夢,就是《深海》。
《深海》的故事,源自田曉鵬埋在心底多年的一個夢。夢里,女孩孤獨而勇敢地迎擊深海里的怪獸。田曉鵬一心想把自己的夢拍成動畫電影。在他看來,當年的《大圣歸來》是一部“劇作工整”的電影;而到了《深海》,他想“做一個感受型的電影,甚至犧牲了傳統的、工整的劇作,比如舍棄劇情的鉤子、人物的強動機、符合規律的情感建立”。
田曉鵬直言,《深海》是一部任性的作品,更加強調人物內心的感受和主觀的情感。對于影片上映后收到的一些批評,他也表示全盤接受,“《深海》是我特別想要做的一次嘗試和冒險,不管付出什么樣的代價,我都是接受的。我會把這些批評化為力量,希望下部作品會平衡得更好。”
目前影片票房不佳、排片量較少,田曉鵬坦言:“焦慮、壓力都會有。”為了幫助電影宣傳,一向不愛拋頭露面的他甚至做起了直播,“宣發的同事都挺不容易的,我特別想幫助他們。”直播中,田曉鵬承認自己這次創作執念過深,未充分考慮觀眾的感受;他也覺得《深海》可能不適合春節檔,但是擔心公司堅持不到下一個大檔期。田曉鵬還透露,下部作品將是更為商業化的《大圣鬧天宮》,“會對投資人負責。”
解讀故事:更想表達“陌生人的善意”
《深海》是不折不扣的原創故事,鏡頭對準一個敏感內向、普普通通的小女孩參宿。為了尋找媽媽,她誤入夢幻的深海世界,與“深海大飯店”的船長南河,在一段奇幻冒險中尋找生命的答案。故事涉及重組家庭、兒童抑郁情緒等社會議題,這也導致部分觀眾在春節假期觀影時,感覺影片主題與節日氛圍格格不入,直呼“emo”“直接致郁了”。
解讀創作契機時,田曉鵬說:“故事主題并非聚焦抑郁癥和原生家庭問題,而是源自每個人心里都可能會有的一點抑郁情緒,以及我們內心看世界的態度。”他還表示,“《深海》其實是參宿的一個個夢境,是她在溺水后瀕死狀態下的幻覺和掙扎。”田曉鵬解釋道,影片設計了參宿和南河兩個人物,團隊希望通過南河表達“來自陌生人的善意”主題,“參宿跳進海里被一個陌生人救了,她躺在醫院里,不斷進入夢境。在夢里,面對照顧自己的南河,參宿的潛意識里就會想到陌生人為了救她而死的事實。于是,她就會不斷地醒來,重啟這個夢。”
有觀眾提出片中“海精靈”造型可怖。田曉鵬解釋,海精靈是根據參宿媽媽回頭一瞬間的形象設計,“是她的頭發和眼睛多次疊加的效果,這是參宿的心結和夢魘。”影片結尾的插畫,提示了故事最終的結局——參宿蘇醒后回歸重組家庭,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對此,有一些觀眾認為這和影片原本的劇情設定相悖。田曉鵬給出了不一樣的解讀,“那也許只是參宿美好的幻想。片尾的彩蛋,參宿去了南河的家鄉,可以理解為她再次沉溺在深海,抑或她真的擺脫了抑郁。這個開放的結局,留給大家。”
愿與同行共享“粒子水墨”特效技術
田曉鵬介紹,《深海》花費7年時間籌備制作,利用這些時間,團隊研發了粒子水墨的視效技術,將中國傳統水墨和三維技術結合,打破了二維動畫和三維動畫的壁壘。影片單鏡頭粒子量達20億,讓觀眾沉浸式體驗深邃廣闊、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雖然這7年很漫長,但這些探索可以促進動畫行業的基礎建設,是很值得的。”
田曉鵬還表示,會將粒子水墨新技術共享給國內其他公司,“絕對是全部共享,包括對流程簡化和降本的探索。通過我們在技術上的鋪墊,讓動畫人專注于藝術表達和題材探索,我們踩過的坑、吃過的虧,希望其他人不再踩。”
動畫屬于電影行業中的重工業品類,田曉鵬直言,目前國內動畫電影技術較好萊塢、日本等動畫大國還有一定差距,“中國現在不缺好的動畫師,最缺的是開發這一塊。”雖然國產動畫誕生了不少高視效水準的作品,但這是無數動畫人嘔心瀝血換來的,他希望國產動畫能盡快迎頭趕上,“到那一天,我們才能放下技術上的顧慮,踏踏實實地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