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文
“熊出沒”品牌的成功,對本土動畫品牌的維護與創新產生積極作用,同時,對中國動畫創作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在春節檔之前,如果有人預測《熊出沒·伴我“熊芯”》(以下簡稱《伴我“熊芯”》)的票房會超出預期,甚至力壓好幾部有一眾明星參演的真人電影,估計會被認為是天方夜譚。而現在,這部《熊出沒》系列的最新作品做到了。截至2023年1月31日(大年初十),《伴我“熊芯”》的票房已經超過10億元,成為內地影史春節檔動畫片票房冠軍。如果不出意外,該片的票房應該可以超過15億元,創造該系列的單部影片最高票房紀錄,成為中國動畫電影發展史上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作品。
從2014年《熊出沒之奪寶熊兵》進軍春節檔開始,《熊出沒》系列始終在競爭激烈的春節檔占據一席之地(2020年春節檔因疫情撤檔除外)。但在今年之前,《熊出沒》系列的作品一直未能進入春節檔票房前三名。據貓眼專業版數據,《伴我“熊芯”》在今年春節檔獲得7.48億元票房,僅次于《滿江紅》和《流浪地球2》,以至于有網友在豆瓣上留言:“你們這些真人電影再不爭點氣,我熊早晚要拿春節檔票房冠軍。”
《熊出沒》系列有著同名電視劇集及影院電影前作做鋪墊,品牌營銷很有保障;有著大人小孩都喜歡的故事,銀幕合家歡很有保障;有著全國院線影院的期待與支持,場次時間也很有保障。《伴我“熊芯”》之所以能在前作的基礎上超常發揮,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
一是回歸親情表達。2020年疫情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親情的可貴。很多家庭因為疫情阻隔難以團聚,不少觀眾也因此更加思念家鄉,思念父母親人。《熊出沒》團隊及時抓住觀眾心理,讓影片故事回歸現實,以情動人。在《伴我“熊芯”》之前,熊媽只在八年前的《熊出沒·雪嶺熊風》中短暫露臉。這一次,熊媽成為影片主角,講述她當年為什么離開熊大熊二,卻又始終關注著他們的成長;熊大熊二經過多年歷練,再次回到最初的地方,重溫久違的親情。這種關于親情的講述,引發了觀眾的共情與共鳴。
二是關注科技倫理。在熊媽發現自己是機器人之前,劇情是很“老套”的“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熊大熊二找到媽媽之后,影片開始突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主題,探討人工智能和人有什么不同,可以說從這里開始,整部影片的主題得以升華。正如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丁亞平所說,影片劇情離奇的設定對于傳統敘述元素的顛覆,讓我們在更具表現力的現實主義中反思和警惕人工智能等技術超載帶來的社會倫理問題。我們應該立足當下和未來,觀照更深層次的人性和生命生存的意義。作為一部主要面向低幼兒童的影片,能夠關注科技倫理問題,培育少年兒童的科技倫理意識,是難能可貴的。
三是突出3D效果。對于大眾而言,3D電影并不新鮮,但是對于并不常進影院的孩子們來說,3D影片仍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平心而論,《伴我“熊芯”》的3D效果稱不上出彩,但該片團隊針對低幼兒童觀眾的心理,對一些場面進行了重點呈現。比如,在熊媽和熊大熊二月夜相聚的場景中,逼真展現了閃閃發光的螢火蟲,一些好奇的小觀眾忍不住想用手去抓取;再如,熊媽帶著熊大熊二與八爪機器人爭斗的段落,主創讓八爪機器人的鋼爪從觀眾眼前掠過,但其激烈程度在兒童觀眾可接受范圍內。這樣的處理方式,既不會讓人覺得太暴力,又讓兒童觀眾看得過癮。
《熊出沒》系列電影走到第十年,票房從當年的2億多元到目前的超10億元,已經擺脫了當初給觀眾留下的刻板印象。有觀眾認為,不知不覺間,這個脫胎于簡陋TV版的動畫電影系列,已經漸漸成為令人側目的巨無霸。
“熊出沒”品牌的成功,對本土動畫品牌的維護與創新產生積極作用,同時,對中國動畫創作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讓社會看到中國動畫電影市場的巨大潛力,看到中國觀眾的巨大需求,也看到中國動畫電影廣闊的發展空間。下一步,如何在現有基礎上,規避存在的問題,繼續開拓創新,是熊出沒團隊,也是中國動畫電影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