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婕


由于許多偏好銀行理財的投資者,更趨向于中低風險理財產品,且在作出理財產品投資決策時,都將業績比較基準作為重要參考。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合理、妥當地展示業績比較基準,向投資者披露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就顯得至關重要。
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各商業銀行、理財公司展示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時的行為規范,2022年的最后一個工作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就發布了兩份重要的自律文件:《中國銀行業理財業務自律規范》與《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展示行為準則》(以下簡稱《行為準則》),后者明確指出了業績比較基準展示的正確與錯誤“姿勢”。
業績比較基準,多用于凈值型理財產品中,指銀行根據產品往期業績表現或同類型產品的歷史業績計算得出的投資者可能獲得的預估收益,也就是一般投資者在選擇投資產品時,最關心的那一串百分比數字。
舉個例子,某銀行的一款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4.00%~5.00%,也就是說,根據銀行基于產品性質、投資策略、當前市場環境、過往經驗等因素的估算,該產品預計可實現最高年化5%、最低年化4%的收益率。
但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于業績比較基準僅是估值,不具備剛性兌付的性質,也沒有任何實際收益承諾的作用,因此,產品實際的收益率與業績比較基準可能存在較大的偏差,并不能代表產品的未來表現——一言以蔽之,業績比較基準只可作為參考,而非確定可實現的收益數字,即:業績比較基準≠實際收益≠收益承諾。
正因如此,作為理財產品最直接、最核心的營銷展示因素之一,不規范的業績比較基準信息展示,可能會對投資者產生極大的誤導;而規范業績比較基準的展示行為,有助于向投資者披露信息、揭示風險,增強投資者對于產品性質和特點的判斷。
事實上,《行為準則》的出臺并非監管部門對業績比較基準展示方式的首次約束,2021年銀保監會發布的《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就明確規定: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及其銷售人員,在從事理財產品銷售業務活動時,不得使用未說明選擇原因、測算依據或計算方法的業績比較基準,也禁止單獨或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
據悉,2022年6月末,監管部門也曾召集各家理財公司開會研討,規范業績比較基準展示行為,希望能形成行業共識,防范不當或者違規展示對投資者造成誤導。
此外,2022年10月28日,銀保監會還針對部分理財公司及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開出4張、共計1040萬元的大額罰單,其中,興業銀行與農銀理財的違法違規行為就分別包含“單獨使用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及“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
可以說,這些對于業績比較基準的規范與約束,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此次《行為準則》的出臺與發布。
那么,新出爐的《行為準則》又在之前的基礎上規范了哪些行為?
首先,就業績比較基準展示的定義,《行為準則》進行了明確: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在開展銷售業務時,通過包括但不限于產品宣傳銷售文本、網站、網上銀行、手機APP等形式或渠道對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進行的列示、描述、解釋、引用等行為。也就是說,不管是包括海報、圖片等在內的宣傳材料,還是涵蓋合同、協議等的銷售材料,只要出現了業績比較基準,都必須按照《行為準則》的規定進行展示。
而對于業績比較基準本身,《行為準則》也重申: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應嚴格區別于預期收益率,不具有約定收益的涵義,禁止以業績比較基準直接替代或實際替代預期收益率,禁止在銷售活動中以預期收益的概念誤導投資者,禁止通過調節收益等方式變相實現業績比較基準。
關于具體的展示方式,《行為準則》則指出了幾項重點:
●科學合理、清晰易懂,避免使用晦澀難懂的語言文字;
●醒目顯著,不得采用縮小字體、模糊色彩、縮減省略等方式影響顯著性;
●不得單獨使用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不得突出使用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禁止出現與其風險特征明顯不匹配的情況;
●緊跟業績比較基準固定數值、區間數值或指數加權等列示部分,于顯著位置說明業績比較基準的選擇原因、測算依據或計算方法,以及“業績比較基準不是預期收益率,不代表產品的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不構成對產品收益的承諾”等涵義的文字性提示;
●測算依據或計算方式應簡潔明了,對過于復雜的算法,在展示時作出詳細解釋說明。
那么,什么才是業績比較基準展示的“正確姿勢”?中國銀行協會出具了幾項具體示例,并在《行為準則》中將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分為三大類:固定數值型、區間數值型以及指數型:
若需通過“點擊”行為查看具體的業績比較基準,則也需在點擊后的展示頁面羅列以上信息,缺一不可。
也就是說,如果看到一項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為4.00%~5.00%,除此之外沒有任何說明或提示,或是缺少某一項信息,顯然就不是合規的展示方式。
此次出臺的《行為準則》過渡期為6個月,過渡期內,商業銀行與金融機構需進行整改,待正式實施后,中國銀行業協會將開展檢查工作。此外,協會目前也仍在針對過往業績的展示行為進行專題研究,相關自律準則也將另行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