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影宏
(蘇州市濕地保護管理站,江蘇 蘇州 215000)
蘇州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條件較為優越,具有以太湖湖濱濕地公園、金倉湖濕地公園、張家港沿江觀測點、太湖綠洲濕地公園、太湖濕地公園為主的濕地群。蘇州濕地具有豐富多樣的自然旅游資源,同時也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和社會價值,是江蘇省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工程重點地區之一。由此可見,對于蘇州濕地恢復與鳥類保護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最新調查研究數據顯示,蘇州現有鳥類共有342種,整個江蘇省現有濕地鳥類總數為448種。其中,隸屬于雀形目的鳥類總數最多,共99種,而隸屬于戴勝目鳥類總數最少,目前只發現1種。濕地內尚未發現隸屬于夜鷹目和鸮形目的鳥類。
若從蘇州各個濕地鳥類多樣性的角度考慮,太湖綠洲濕地公園在2015~2019年內的平均得分最高,為85分,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別是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和東太湖濕地公園,5年內的鳥類多樣性得分分別為81分和78分;倒數一、二、三名分別為震澤濕地公園、金倉湖濕地公園、陽澄湖濕地公園、太湖濕地公園與太湖湖濱濕地公園,5年內的鳥類多樣性評分結果分別為61分、63分、64分;
若從湖泊角度考慮,雁鴨類大部分都分布在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種類14種,鳥類總數為4204只,綜合評價為滿分5分;鸻鷸類大部分都分布在東太湖濕地公園,種類21種,鳥類總數為518只,綜合評價為4分;鷺類大部分都分布在太湖濕地公園,種類7種,鳥類總數為507只,綜合評價為4.5分;猛禽類大部分都分布在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種類15種,鳥類總數為234只,綜合評價為滿分5分;
若從湖蕩角度考慮,雁鴨類大部分都生活在天福濕地公園,種類10種,鳥類總數為258只,綜合評價為滿分5分,與其他濕地間存在較大差距;鸻鷸類大部分都分布在天福濕地公園,盡管種類只有9種,但鳥類總數達到了47只,綜合評價為4.5分;鷺類大部分都分布在沙家浜濕地公園,種類8種,鳥類總數為7257只,綜合評價為4.5分;猛禽類大部分都分布在沙家浜濕地公園,種類3種,鳥類總數為17只,綜合評價為滿分4.5分。
蘇州濕地保護恢復主要有兩種模式,分別為濕地生態恢復模式和濕地植物恢復模式。
濕地生態恢復模式指的是將濕地生態系統中具有較高價值或功能的生物與非生物要素進行人為改造、利用、開發與管理等活動,以提高其社會經濟功能。主要包括人工構建自然群落結構、種植鄉土物種、采用先進技術培育優良植物種、建立自然保護區以及開展生態旅游等措施。
濕地植物恢復模式指的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通過對現有濕地植被資源調查、分析及評價,確定適宜于該地區濕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植物種類及其配置方式。它綜合考慮了景觀生態學、植物學、生物學等相關學科理論,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應用。在對當地退化濕地生境條件進行修復與改善之后,該濕地將會成為一個有利于鳥類及其他水生動物生存繁衍及發展的環境,并最終對其實現可持續利用[1]。
而對于蘇州濕地保護恢復來說,應根據不同類型濕地的特點來制定適合本地的具體策略,如:針對城市湖泊型濕地采取“以水為中心”的整體設計思路;針對河道型濕地采取“點—線—面”相結合的布局方法。
在對濕地內現有鳥類開展保護作業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意識到不同鳥類對其生活所需的環境之間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對于蘇州濕地保護恢復來說,相關人員除了要采取分級處理以外,還應將整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因素考慮在內,通過對不同季節和生境的合理把握來對現有濕地進行保護,以此來增強整個工作對現有鳥類的正向影響。
就蘇州當地的現實自然環境狀況來看,近年來蘇州地區極端天氣時有發生,這種惡劣的天氣氣候勢必會對濕地保護與鳥類生存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對于處在越冬期的鳥類來說,當地人員應采取相應措施來幫助濕地鳥類安全過冬,比如通過在濕地內搭建鳥類避難所、增設鳥類停歇處等。通常情況下,為了盡可能將對鳥類的傷害降到最低,相關人員在建設越冬期鳥類避難所時應盡可能使用蘆葦、樹枝等材料,此外還應對該濕地鳥類的分布情況進行詳細研究,合理安排每個濕地內越冬期鳥類避難所的數量和位置關系[2]。
此外,若濕地內食物不足,可能還會對處在哺乳期的鳥類產生影響。因此相關人員可以在濕地食物短缺時期搭建臨時投喂點,并安排專人定期到指定地點投喂食物,保障鳥類的日常生活所需。此外,在選擇臨時投喂點的安設位置時,相關人員應在盡可能確保投喂點分布均勻的情況下,將現有水池于琦相連接,使二者成為一個簡易的連體結構,這樣能為鳥類的覓食提供方便。通常情況下該連體結構的長寬高分別為3.0m、1.0m、0.8m,但具體數值還可根據濕地的環境狀況和棲息在此濕地的鳥類實際需求進行相應調整。
而對于處在遷徙期的鳥類來說,當地人員此時的工作重點應轉移到如何為其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源。由于蘇州近年來發展速度較快且發展質量較高,因此已在前期積累了大量的資金。當地濕地保護工作者就可在此時加大對濕地保護恢復的資金投入力度,通過建造魚苗基地等方式來為鳥類遷徙提供食物支撐與保障。
影響鳥類生活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人類主觀干擾因素以外,還包括濕地面積大小、濕地內植被覆蓋率、植被種類、所含食物豐富程度、與其他濕地或棲息地之間的直線距離等。但根據蘇州多年濕地保護恢復經驗來看,濕地的水域寬度與深度一直是會對鳥類棲息和生活產生影響的一大重要因素。即便是同一個濕地,其在不同水文條件狀態下也會對棲息在此的鳥類產生一定的影響。
就現有相關數據信息的情況來看,可以將蘇州現有濕地鳥類統分為涉禽與游禽兩種。對于游禽來說,不管是濺水類游禽還是潛水類游禽,這類鳥都更適合在超過20cm的濕地中棲息和生活;而對于涉禽來說,跗蹠較長的涉禽鳥類同樣也適合在超過20cm的濕地中棲息和生活,但跗蹠較短的涉禽鳥類更適合生活和棲息在水位深度不超過4cm的濕地內。
鳥類的不同生活習性和個性特征決定了其對棲息地的不同選擇,包括淺水植被區、河漫灘、沼澤等。因此為了能夠盡可能滿足多種鳥類的生活需要,當地相關工作人員應在充分考量不同濕地具體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其現有環境進行適度調整和改進,以便不同鳥類的選擇[3]。
以蘇州太湖湖濱濕地為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的主要開展區域為該濕地內的湖濱與淺水區域。若從保證鳥類物種多樣性的角度出發,相關人員可以對目標濕地進行階梯化設計,這種結構不僅能夠增強整個濕地的美觀性,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推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還能在維護當地生態環境穩定性的同時促進對現有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為不同鳥類提供相應的棲息和生活環境。目前,太湖湖濱濕地現有鳥種已由2015年的39種增加到了2019年的58種。盡管太湖湖濱濕地近年來鳥種數量最多的一年為2018年,但當地相關人員也仍然在不斷推動濕地恢復工程的積極展開。
不同蘆葦收割方式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棲息在此濕地的鳥類造成相應的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都是主要食物為專食蘆葦昆蟲的各種鳥類。蘇州內濕地鳥類會在每年4月末-5月初的時間進行繁殖,而工作人員此時剛剛完成蘆葦收割工作,因此很可能使相應鳥類出現覓食困難甚至食物短缺等問題。為了盡快解決這一現實問題,當地專業人士可以通過適當增加蘆葦數量等方式來吸引更多涉禽在此處生活,此外還可以利用蘆葦來對人類進行隔絕處理,為現有鳥類提供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4]。
監管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能夠從極大程度上推動蘇州濕地恢復與鳥類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應在原有基礎上對現有濕地保護與管理制度進行優化,增加生態旅游管理和違法行為追查的相關內容。
在生態旅游管理方面,該制度應根據不同濕地的實際情況來對可參觀區域和功能進行詳細劃分,并通過限制當日最大客流量等方式來減少人類活動對濕地恢復和鳥類棲息的破壞。比如,嚴禁游客以各種形式進入濕地中心區域或鳥類集中棲息區、嚴禁在參觀過程中對鳥類投食或大聲叫喊、嚴禁亂扔垃圾等;而在違法行為追查方面,該制度應該對捕殺鳥類或其他野生生物、非法進入濕地內盜取鳥類資源等行為進行明令禁止,一經發現將交由公安機關進行嚴肅處理。
此外,還可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來建立蘇州濕地恢復與鳥類保護監督管理系統。該系統可分為測報和實施兩個層面,其中測報模塊能夠實現對目標濕地區域內鳥類生活情況的預測和對整個區域內生態環境的實時監測;而實施模塊則能夠實現對目標濕地區域內現有恢復工程和其他現場措施的管理、對整個區域生境的控制。
合理擴大植被覆蓋面積也是目前蘇州對濕地恢復與鳥類保護工作所采取的一項重要舉措。專業人士可以先對蘇州市近年來的濕地植物資源進行積極調查,明確不同濕地中植物的現有種類、分布面積以及生活在此濕地中鳥類對該現有植被的接受程度等,并以此展開對目標濕地的生態監測。為了確保生態監測結果的準確性,相關人員還可以定期對目標濕地區域內進行多次監測,并根據該監測結果找到各濕地植物群落在不同演替階段中的結構特征以及多樣性指數變化規律,以此展開對多種濕地的綜合研究,尤其要關注退化或受損濕地生態系統的現有植被狀況,在現實條件允許的范圍內采取相應措施來對現有植被覆蓋面積進行合理擴張[5]。
濕地內的各類植被不僅能為棲息在此的現有鳥類提供充足的食物,為其提供一個舒適安全的生活和隱蔽環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其他鳥類起到吸引作用,增強該濕地和當地的物種多樣性。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盡可能減少或避免此項工作對鳥類的不利影響,相關人員在開展植被面積擴張作業時還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要想使不同鳥類都能在蘇州各大濕地內找到適合的棲息場所,提高當地濕地資源和其他各類資源的合理利用效率,相關人員應先對濕地植被群落進行合理配置,并根據實際分析結果來確定配置計劃與實際執行方案;另一方面,在擴大濕地植被面積時還應加強對現有鳥類的保護,作業時間必須避開鳥類繁殖期。
加大濕地與鳥類保護的宣傳力度是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也是提升人們對于自然保護意識和能力的重要途徑。蘇州地區的相關人員應不斷增強對該區域生物多樣性以及環境現狀等方面的關注程度,并積極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來強化對這一地區生態環境質量的維護,以確保能夠更好地實現其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在具體的實踐過程當中,要想進一步完善這一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就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來進行相應的宣傳教育活動。比如可以從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出發,將各種有利于增強公眾環保意識的教育形式融入其中,使之成為一種常態化的宣傳教育活動。除此之外,當地有關部門還可以結合不同時期的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強的宣教工作,以此為基礎有效提升宣傳效果,進而切實保障群眾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事業中來。
與此同時,還可以借助大眾媒體的力量來加大信息傳播力度,讓社會公眾能夠全面了解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內容。同時,當地政府也應該注重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積極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之中去,從而使得全社會都能共同參與到生態環境建設中,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蘇州在濕地恢復與鳥類保護工作上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依然存在相應的進步空間。當地相關人員應及時轉變傳統工作思維和觀念,通過各種方式來加強對濕地內鳥類在生活習性上的了解,并站在全局視角下重新審視整個濕地恢復與鳥類保護工作。這樣才能在增強濕地保護恢復效果的同時,為更多野生鳥類提供滿足其生活所需的服務,為當地贏得更多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