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賢全
(安徽省明光市自來橋鎮畜牧獸醫站,安徽 明光 239400)
近幾年,我國多數地區頻繁出現養殖的動物因消化道寄生蟲疾病而折損,導致畜牧業養殖戶不得不承受極大的經濟損失。而羊養殖中如果出現消化道寄生蟲感染問題,不僅會導致其自身營養供給不足,以至于其身體各方面性能明顯下降,同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羊自身的免疫系統,導致感染其他疾病或細菌的概率顯著上升,造成羊群數量的縮減,對養殖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和阻礙。
一般來講,羊養殖過程中,出現消化道寄生蟲疾病的初期階段,總體癥狀并不十分突出,基本以隱性感染的方式,活躍于羊群內部,并通過不斷蠶食和搶奪自身的營養物質,導致其身體機能處于持續性消耗的狀態,最終造成體力透支、免疫力下降等問題。據相關調查數據,不同階段的羊都會出現遭受寄生蟲感染的風險,尤其是以幼年期的羔羊為主,其本身抗體尚未完全形成和建立,無法有效應對寄生蟲的影響和危害。常見消化道寄生蟲疾病的高發期多以春夏等高溫高濕季節為主,而冬季本身氣溫偏低,不利于消化道寄生蟲疾病的發育和生存。通過不斷調查和走訪以及結合對應的實驗,可以發現在羊群內出現消化道寄生蟲疾病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來源于日常的飲水、食物以及糞便等的污染和傳播。而且因為消化道寄生蟲的幼蟲能夠對不同外在環境產生的抵抗能力存在明顯差異性,以至于羊養殖中消化道寄生蟲的出現往往會表現為一定的地區性質,例如夏伯特線蟲病通常會發生在高寒地區,而食道口線蟲病產生的地域溫度相對會偏高一些等。羊養殖中出現消化道寄生蟲和其本身的內在抗體有著最直接的關系,在牧草資源富足的春季到秋季,其身體內部的營養可以不斷得到供給和補充,使其能夠具有更高的抗病性,而冬季的時候,牧草資源和養殖環境等產生一定的變動,導致羊群自身的抵抗力降低,從而為春季氣溫回升疾病暴發形成鋪墊。
通常來講,在羊養殖的過程中,絳蟲的寄生活動概率相對會較高一些,是當前羊養殖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消化道寄生蟲。絳蟲的活動區域往往集中在羊的小腸區域,以無卵黃腺屬的絳蟲、曲子宮屬絳蟲以及莫尼茨屬絳蟲為主要的存在類型。其中莫尼茨屬絳蟲對羊本身機體的危害程度相對于來講會更高一些,且因為本身分布面積較為均勻寬泛,以至于發病時會導致消化道寄生蟲疾病的大肆傳播,造成整體情況的無法管控。而且絳蟲類寄生蟲主要的攻擊對象通常以幼齡期的羔羊為主,當其遭受寄生后,本身的營養和健康情況會出現明顯的下滑,各項身體機能也會因此而受到干擾,不僅阻礙羔羊品質的優化提升,甚至還會使其遭受死亡,導致養殖場所承受的經濟損失有所增加。羊養殖過程中在感染消化道寄生蟲疾病發病期,可以明顯觀察到羊的進食意愿度有所降低,精神活躍性下滑,生長發育遲緩,而且隨著病情的不斷加劇,緊接著還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腸胃不適、腹瀉脫水等問題。甚至部分羊受絳蟲的影響,將其分泌的有毒物質進行吸收,從而導致神經功能出現異常,頻繁出現抽搐不止或反復痙攣等癥狀。到消化道寄生蟲后期發病時,感染羊的嘴角還會不斷分泌大量的白色泡沫,出現仰臥不起、不斷咀嚼等現象,最終導致其內部機體出現衰竭而死亡[1]。
和絳蟲類寄生蟲相類似,線蟲類同樣是羊養殖過程中常見度較高的消化道寄生蟲病癥種類,其中捻轉矛線蟲作為線蟲類寄生蟲的主要構成,通常會以羊的小腸或胃部來作為寄生對象和目標。從羊口腔內部消化道黏膜產生破損的位置進入羊體內,并經過反復篩選寄生場所,最終在腸道黏膜的機體組織中開始寄生,造成腸黏膜產生大面積的創傷性出血,甚至還會造成腸道黏膜潰消化潰瘍等問題的嚴重程度的顯著提高。在感染線蟲類寄生蟲疾病后,除排泄糞便帶有明顯血跡之外,其自身食欲也會有所衰減,和絳蟲類的臨床癥狀相似,同樣都會造成機體的功能衰竭,最終導致其走向死亡。線蟲類寄生蟲的高發季節主要在春季,感染的主要依據是通過觸碰羊下頜、下腹等部位的水腫情況來進行判斷,而且感染過后的羊在排泄時會帶有十分明顯的血液,發病程度越高,血液越多越明顯,甚至部分還會出現便秘腹瀉反復交替產生的癥狀。線蟲類消化道寄生蟲在未發病期,雖然不會使羊養殖的整體出現明顯的病癥表現,但是依舊會通過不斷感染傳播,對整體養殖環境帶來污染和影響,從而為后續養殖工作的有序推進造成阻礙。
和前兩者相同,吸蟲類的消化道寄生蟲疾病的發病情況在羊養殖的過程中,也較為常見,本身其主要的類型一日本分體吸蟲、姜片吸蟲或者肝片吸蟲等,其中以肝片吸蟲的危害性最大。其寄生的主要目標是羊的膽管或者肝臟,在順利寄生之后,可以使病羊患上嚴重的膽管炎或者肝炎等疾病,同時羊體內的肝臟組織也會明顯出現膨脹增大,通過使用叩診的方式,可以清楚聽到其半濁音區的總體面積和健康的羊存在明顯的差異性。當病羊被肝片吸蟲所寄生之后,其本身會感知到十分劇烈的疼痛,甚至部分感染或寄生后的病羊在其腹部、眼瞼的下方以及胸部的位置,往往會出現程度各異的水腫問題,同時會伴隨著便秘和腹瀉問題的交替產生。據相關數據,綿羊與山羊相對于其他種類而言,感染吸蟲類消化道寄生蟲疾病的可能性會明顯偏高,其出現死亡情況的概率也會有所增加[2]。
球蟲類消化道寄生蟲疾病,多以艾美耳種屬的球蟲為常見的主要表現,對于羊的不同種族而言,綿羊和山羊的養殖過程中,出現球蟲類消化道寄生蟲感染的問題較為突出。球蟲類寄生蟲疾病的感染會使病羊出現明顯的腹瀉下痢以及貧血消瘦等表現癥狀,而情況嚴重的話,則會使其逐漸走向死亡。綿羊養殖與山羊養殖中感染球蟲類寄生蟲種類存在微弱差異性,但或多或少都會對羊本身的機體狀態產生一定的影響。相較于其他種類的寄生蟲疾病而言,球蟲類寄生蟲疾病的主要表現沒有額外的差異性,更多的是普遍存在或產生的共性特征,因此需要工作人員進一步提高關注和重視力度。
針對羊養殖中感染消化道寄生蟲疾病的問題,為了起到更好地預防和改善作用,需要對傳統的羊養殖飼養管理模式進行優化和調整,能夠有效降低感染消化道寄生蟲問題的發病概率。通過對養殖模式的改動,可以不斷保障羊群的應用物質補充與供給,使其能夠在更加強壯的前提下,從幼齡階段逐漸邁向成熟。而且在改變飼養管理模式的過程中,需要對其整體養殖環境的整潔和衛生進行及時的清掃和處理,有效避免攜帶病菌或寄生蟲的糞便被傳播。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在羊養殖的過程中,借助現代自動化智能設備,及時對飼料缺少或者排泄糞便等情況,進行自動化處理,使管理者可以通過遠程控制的方式,精準掌控羊群養殖的總體過程和各部分的實際情況。為了進一步強化養殖羊群本身抵抗消化道寄生蟲疾病的抗病性,需要確保整體飼養環境始終保持干凈整潔,避免羊群進食的相關飼料受到污染而加劇寄生蟲病害的產生。除此之外,管理者需要有效控制養殖的整體規模和密度,確保羊群能夠在適宜的活動范圍內成長和成熟,有效減少各類應激反應的出現和產生,同時為感染消化道寄生蟲問題的發生概率進行有效降低。針對羊群中的羔羊,更要耐心和細心地呵護,可以通過暫時性隔離的方式,減少消化道寄生蟲疾病對羔羊的危害和影響,從而有效強化其自身的抗病性和機體活性[3]。
在羊養殖的過程中,經營管理者需要通過定期檢查的方式,對羊群感染或患病的情況進行調查和記錄,判斷其是否存在感染消化道寄生蟲的問題或情況。而且通過定期檢查的方式,可以在第一時間對問題的出現和發生采取后續的專業化處理和應對措施,及時做好感染病羊的單獨隔離,以防出現疫情傳播或進一步惡化等情況的發生。借助現代化專業檢驗設備,將每個養殖的羊通過逐一篩選的方式,進行全面化檢驗,從而有效確定寄生蟲的種類和被感染羊的實際情況與現實狀態。同時經營管理者可以根據發病階段,來對病羊的康復和治愈采用相應的解決措施。一方面能夠盡可能挽回病羊造成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也是可以有效預防問題的蔓延和擴散,為控制羊養殖中消化道寄生蟲疾病發病問題提供可靠支持。
通常來講,對于牛羊這一類畜牧養殖的過程中,都需要按期投喂富有營養物質的飼料,提高其本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從而使其能夠順利逃離相關病害的威脅和影響。因此在解決羊養殖中出現消化道寄生蟲問題的時候,需要經營管理者進一步強化羊養殖相關產品的防疫檢測力度,針對各種飼料或水源提前做好相應的質量檢測,避免因為食物或水源等問題,成為羊養殖過程中遭遇消化道寄生蟲病害侵擾的主要元兇。除此之外,部分已經因為感染消化道寄生蟲而死亡的羊,需要采用相應的處理手段進行無公害化處理和銷毀,避免其尸體對其他羊群造成二次傷害和污染。另外,對于平常進出羊養殖場所的相關工作人員,也要隨時做好消毒殺菌的相關工作,以防出現人為攜帶病菌等情況,盡可能保證羊養殖場所的無菌化環境[4]。
一般來講,在羊群感染消化道寄生蟲的初始階段內,負責養殖的相關工作人員無法通過肉眼的方式去發現問題的根源,但是當出現明顯癥狀之后,無法高效快速地對病癥問題進行治愈,同時所需要消耗的資金費用和個人精力也相對較多。因此要想有效解決羊養殖過程中感染消化道寄生蟲的問題,減少該病癥對養殖場所的經濟性損害,需要相關管理者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高效驅蟲計劃,通過對羊噴灑有效預防寄生蟲的殺菌藥物,能夠有效降低產生病害的總體概率。為避免藥物的浪費和提高總體效果,養殖場內的相關工作人員需要盡可能在春秋兩季開展大量噴灑,其他季節可以適度減少噴灑的劑量,為預防消化道寄生蟲疾病發揮有效的作用。
在羊養殖的過程中,營養物質的補充是能夠對羊本身抵抗力和恢復力的提升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通常飼養牛羊等生物的過程中,都會適當選擇在其飼料中添加富有應用的相關物質,使其能夠在高效的營養支持下,有效抵抗外來細菌或病害的干擾和威脅。因此在防治羊養殖中感染消化道寄生蟲的時候,確保飼料本身衛生干凈的前提下,向其內部摻兌適當的礦物質或維生素等營養元素,使羊在生長過程中,能夠以更加充足的營養補充,有效抵御疾病的困擾,降低寄生蟲疾病出現的概率。
在進行羊養殖的過程中,養殖的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及時做好其抵抗疾病的疫苗接種,進一步降低羊養殖中出現感染消化道寄生蟲疾病的發生概率,為其創造更加舒適健康的生長環境。因為本身羊在不斷成長過程中,其自身能夠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相應的抵抗力,但是當氣候條件發生驟然變動或者周圍環境產生改變的時候,羊本身抵抗力和免疫力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和衰減,無法有效阻隔寄生蟲病害的入侵。而通過接種疫苗的方式,能夠以人工干預的手段,對羊體內的生物環境產生一定的改變,使其能夠擁有抵抗病害的更強免疫力和抗體。通常在擴大養殖范圍時,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提前對未接收飼養的羊群進行隔離管理,在大約管控兩到三個月后,再適應性地將其合并。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避免外來羊群攜帶病菌的感染問題,從而有效減少養殖場的經濟損失[5]。
一般來講,在發現養殖的羊群中已經出現明顯的消化道寄生蟲感染癥狀,在第一時間將其與其他羊群進行隔離時,需要采用相應的驅蟲手段,對病羊進行拯救處理。在選擇藥物的過程中,相關負責人需要對病羊感染的寄生蟲種類進行充分的明確和分析,從而便于后續的對癥下藥,例如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等藥物,對于線蟲類寄生蟲的祛除和防治有著明顯的效果,而硝氯酚、吡喹酮等藥物的針對對象更多以吸蟲類為主。養殖場的相關工作人員需要準確判斷后,選用正確有效的藥劑,才能有效解決病羊的消化道寄生蟲感染問題。
目前針對羊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絳蟲類、線蟲類、吸蟲類以及球蟲類寄生蟲等常見的消化道寄生蟲疾病,必須結合養殖場所的實際情況,分別從改善傳統羊養殖飼養管理模式、做好羊群寄生蟲感染情況的定期檢查、強化羊養殖相關產品的防疫檢測、制定科學合理的高效驅蟲計劃、優化羊養殖的營養供給、推動防疫接種工作的全面落實,以及搭配使用對應的藥物防治等措施,促進羊養殖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