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壯
(湛江市麻章區麻章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廣東 湛江 524094)
動物疫病監測的目的在于保障動物的安全、動物產品達到國家動物防疫標準,由法定機構及人員組成,按照法定檢驗方法及標準進行動物檢驗、動物產品必須達到國家動物防疫標準及規定時,必須接受定期或不定期的檢驗、試驗與加工的技術與行政措施,是當前動物疫病防控診斷中的一項重要技術手段,更是防控動物疫病的一項重要任務。
我國農業農村部明確了重大動物疫病的防治范圍,強制免疫一定要按防控的要求去做,比如豬瘟,牲畜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在疫苗接種前對畜禽的健康狀況進行檢測和評價是預防疾病發生與流行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保障動物健康生產的重要環節。就疫病免疫評估的結果而言,疫病監測最為有效。在此基礎上,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策略,從而減少疫情發生概率。通過免疫動物的取樣,評價免疫抗體的監測能否實現有效的防護,分析和研究資料,努力實現不符合免疫標準畜禽的補免工作,以此來增加動物免疫抗體合格率。另外通過監測工作,有利于對強制免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對相應的措施的制訂提供了保證,較好地規范了免疫接種的技術規程,確保免疫質量。
在動物疫病診斷中,動物疫病監測屬于一種至關重要的技術手段。動物疫病的特點是多種多樣、錯綜復雜的特點等等,如豬瘟和非洲豬瘟這類疫病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對于不同地區來說,要根據實際發病特征制定科學有效的防疫方案。為進一步確診特定的病例,需實驗室診斷,借助于監測技術進行血清學研究、病原學及其他監測,對疫病的準確診斷提供數據支持。同時,在日常工作中,應定期組織相關工作人員到指定地區開展防疫檢測工作,以確保動物疫病監測數據能夠真實反映出實際疫情發展狀況。另外,如果是監控轄區,發現一些養殖動物表現為傳染性疫病,動物疫病監測人員能夠及時和動物疫病防護人員進行良好的溝通,就動物傳染性疫情發生規律進行了歸納和分析,在短期內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了動物傳染性疫病的大面積蔓延。
就動物檢疫監督而言,動物疫病監測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旦發生重大動物疫情,可以迅速查明病因,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撲滅,防止擴散和傳播。對于跨省調運生豬在非洲豬瘟疫情之間,一定要有非洲豬瘟的檢測報告,否則,跨省調運不允許。一旦發生重大動物疫病,則需要及時采取措施予以控制,以確保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畜牧業安全穩定發展。由此可見,防疫檢測對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至關重要。
借助數據信息,有助于相關部門全面認識當前疫病及其發展規律,比如,哪些季節為動物疫病暴發高峰,哪一種疫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是最高,各季相應流行疫病是什么,由此對于不同動物疫病,制定科學,合理防治措施。此外,在動物疫情檢測過程中,還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來判斷是否存在潛在感染風險。此外,就動物疫病監測而言,也能綜合把握疫病的病因,流行趨勢、流行范圍和特征,才能更好地防治疫病。
在動物疫病監測方面,以流行性動物疫病為重點、對傳染性動物疫病過程實施綜合監控。通過開展動物疫病監測能夠為相關部門制定防治對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動物疫病監測旨在切實了解動物患病情況,從而對動物疫病進行及時的預防和控制,以免危害健康的剩余動物,為動物養殖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但是當前我國在動物疫病監測的實踐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急需解決。
由于動物疫病監測所涉及的內容較多,對專業技術有很高的要求,監測人員既要掌握動物疫病的病理知識,了解動物傳染性疫病的預防和控制,對各種動物疫病監測技術也要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加強對動物疫病監測工作人員的培訓與教育十分必要。但在現實的動物疫病監測過程中,一方面,很多監測人員對動物疫病的認識還比較缺乏,總體上掌握知識太單一化,動物疫病監測人員專業素養不高;另一方面是監測崗位上的大量人員流動,不利于人才培養與集聚等,造成專業技術人才不足的現象比較突出,應加以注意。
在防疫工作實施中,大部分防疫人員缺乏工作意識,參加工作太被動化了,在動物疫病的監測方面主動性不強,加之政府動物疫病預防經費投入不足,這就導致了動物疫病防控的滯后性,很難切實提升動物疫病的防治效果。
現階段我國動物疫病監測部門對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推廣力度還遠遠不夠,基本監測工作是手工進行的,甚至在個別區域,有些動物監測工作因實施困難,很難有效實施,導致動物疫病的監測效率下降,監測結果有誤差,不能很好地支持動物疫病防控的整體發展,不能及時遏制動物疫病的蔓延。
部分鄉鎮對于生豬養殖產業沒有足夠的了解,從而缺少整體規劃。它表現為:缺少養豬產業化區域布局政策,沒有跨區域分工合作的宏觀調控政策,地區封鎖比較嚴重,生產要素很難在一個較大的范圍內進行優化組合和合理配置;沒有形成統一的生豬產銷市場體系和價格機制。對養豬業的生產,加工的推動作用不足、流通一體化的產業、部門與政策相配合,在行政管理體制的分割下農業、工貿科相脫節,很難協調一致,同時受到利益分配的分割,造成了各個部門,各個環節各行其是,互相爭奪利益;促進養豬業產業化發展缺乏有效政策支持體系,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金融,財政的匱乏、稅收配套政策等,致使養豬業缺乏產業化的積極性。
當前生豬產業具有專業化的特點、市場化程度低,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等。因此,必須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步伐,實現養豬業從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產業化是我國農業從傳統經營模式走向現代化經營模式的一個重要環節,現代商業模式的特點之一是專業化和市場化。在這種形勢下,發展養豬業必須走規模化、集約化之路,而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途徑就是要提高生產效率。調查顯示,目前國內養豬以散養農戶為基本結構。由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飼養管理水平較低。進行了萬人養豬科技調查表,從業人員絕大部分為女性、老弱病殘者,他們的文化水平多在小學,也有文盲,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甚至從未聽過產業化這個詞。造成生豬養殖專業化,市場化程度較低。由于規模化豬場建設投資大,而農村家庭小規模飼養又不可能完全承擔起對仔豬的防疫責任。此外生豬養殖主要分布于東部和東北等地區、西北和其他人煙稀少地區發展較慢,產業發展空間到了極限,實現產業轉移,瓶頸在于熱鮮肉在消費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對疫病驅趕作用加強。目前我國豬肉市場價格波動頻繁,生豬生產處于微利狀態。生豬生產正面臨著資源短缺,資源浪費大,土地浪費嚴重、糧食、水資源短缺、生產效率低,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我國目前生豬養殖業還處于分散經營狀態,養殖戶之間相互模仿,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也缺乏相應的管理經驗。生豬生產體系表現出參與主體多樣化,彼此差別較大。
隨著豬肉價格的瘋狂上漲,生豬產業原料,飼料價格隨之攀升,玉米供應量受到品質的制約,貨源偏緊,價格維持在較高水平,但是高飼養成本也增加了危險。生豬養殖利潤空間越來越小,養豬規模繼續擴大受到制約。所以國家宏觀政策、產業政策對于豬業的未來發展將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目前情況來看,豬產業鏈條上的各環節都面臨著新形勢。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仍是頭等大事。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和消費者要求食品更健康安全的需求日益增加,綠色無公害食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以較好的產品形象與內涵來吸引越來越多的城市消費群體,就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
從各地區實際出發,生豬產業要立足于本地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打造產業鏈。要把加快畜牧業現代化建設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深入調查研究,科學論證,確立生豬產業對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引領作用。畜牧業是農牧一體的支柱產業。當前我國的農牧業,由于管理上的散小和粗放,缺少龍頭的拉動,在大量寬泛經營過程中,并不凸顯一種異軍突起的優勢,因而也沒有形成產業化強勢。畜牧業作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其地位十分重要。那么,怎樣建立并培植主導產業,促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達到富民強國的目標,歷來為政府關注焦點。一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應多方調查研究,并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找到你的長處,你周圍的長處。根據自身條件,找準突破口。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做大做強特色產品基地,再通過龍頭企業,壯大特色產業。
推動生豬產業發展,政府引導至關重要,因此,從政策上看,國家應該盡早制定養豬業的發展規劃,把生豬產業財政扶持政策用法規形式出臺,為了延緩農民對于政策延續性問題的關注;加強基層畜牧獸醫機構建設,提高基層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確保政策能夠落到實處,為生豬養殖業提供技術支撐。各級政府應加強國家對生豬各項扶持政策執行力度,確保政令通暢,生豬養殖戶可獲得相應補助,同時,對政策執行過程中發生的各類違紀問題,必須堅決予以處理。通過完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建設來加強對生豬產業鏈的管理,提高整個產業鏈上各個環節之間的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使農民成為生豬生產經營的主體。養殖戶,屠宰加工企業,政府按照一定比例聯合投資成立畜牧業擔保公司,降低生豬養殖農戶、企業貸款門檻,減輕養殖戶貸款困難。此外,還可采取多種方式提高貸款資金使用效率。把各家商業銀行貸款規模和農業貸款比例聯系在一起,對各商業銀行規定了農業貸款比例的一定門檻,農業貸款占比最高的銀行,它的貸款總規模還可達到一定程度。此外,各地還應加快推進以家庭承包為主的適度規模經營,為發展現代牧業創造良好的條件。根據國務院“對不破壞耕作層的畜禽養殖地視作農業用地”的要求,各級政府要及時編制好畜牧用地規劃,以及土地整理中、標準農田建設與林果園地配套實施畜牧用地,優先安排畜牧養殖小區建設用地,緩解了養殖戶用地困難。要加強對養殖業發展情況的監測分析,及時調整生產結構和布局,減少盲目引種和重復投資。在繼續加強農村道路和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便于飼料運輸,促進生豬流通;鼓勵農戶購買化肥等農用生產資料,以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兼顧水泥和其他建材漲價,提高每戶補助標準。鼓勵地方財政通過建立村級動物防疫員補貼制度,增強農民參與管理意識。國家扶持項目劃出部分項目管理費,用于基層管理工作,進一步增強基層工作的積極性。
以各種形式推動生豬產業發展,包括招商引資等、鼓勵小戶散養等。在“公司+農戶”模式下,建立起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土地,金錢、審批手續及其他優惠政策,吸引客商前來投資興建標準化養豬小區,并且已形成規模效益。通過對農民進行培訓和指導,提高其科學飼養水平。通過政府的支持、金融支持等為有養殖條件農牧民提供了指導。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朋友們認識到發展養豬場可以增加收入,增強信心,從而加快規模化進程。與此同時,鼓勵小戶散養式養殖,鼓勵農民特別是農家婦女善于辦庭院經濟,用好土糧、秸稈粉碎飼料,等等,大力發展生豬養殖,這些分散的養豬戶在形成累積的初始階段之后,他們中多數人都會轉型成長為規模養殖戶。
對動物疫病進行有效監測,對于提升動物疫病防控效果,確保動物、動物產品安全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基層畜牧獸醫部門也逐漸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動物疫病監測工作之中。但是當前的動物疫病監測任務重,實際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監測人員的專業素養有待提升,建設健全監測體系和法律法規,健全動物疫病監測技術設施,加強動物疫病的監測和宣傳工作,推動動物疫病監測工作的整體優化,保障畜牧業的健康發展。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生活質量也得到顯著改善,對于豬肉產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與此同時,中國生豬產業也存在著巨大發展空間,因此,要采取積極措施,破解發展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強化政策引導和疫情應對以及加工業發展緩慢的問題,以優勢為依托,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生豬產業持續發展。